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氮肥种类

氮肥种类

氮肥种类
一、氮肥与磷肥的种类
(一)氮肥种类
1、碳酸氢铵:分子式为NH4HCO3,含氮17%左右,是化学性质不稳
定的白色结晶,易吸湿分解,易挥发,有强烈的刺鼻、熏眼
氨味,湿度越大、温度越高分解越快,易溶于水,呈碱性反
应(pH8.2-8.4)。

碳酸氢铵是一种不稳定的化合物,常压下、温度达到70℃时
全部分解。

在气温20℃时,露天存放1天、5天、 10天的损
失率分别为9%、48%、74%。

在潮湿的环境中易吸水潮解和结
块(结块本身就是一种缓慢分解的表现)。

在贮存和施用过程
中,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其挥发损失。

适合于各类土壤
及作物,宜作基肥施用,追肥时要注意深施覆土。

2、尿素:分子式为(NH2)2CO,含氮46%左右。

普通尿素为
白色结晶,吸湿性强。

目前生产的尿素多为半透明颗粒,并
进行了防吸湿处理。

在气温10-20℃时,吸湿性弱,随着气温
的升高和湿度加大,吸湿性也随之增强。

尿素属中性肥料,
长期施用对土壤没有副作用。

施入土壤后,经土壤微生物分
泌的尿酶作用,易水解成碳酸铵被作物吸收利用。

其水解过
程为:(NH2)2CO+2H2O→(NH4)2CO3水解速度与土壤酸度、湿
度、温度有关,也受土壤类型、熟化程度和施肥深度等因素
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尿素全部水解成碳酸铵的时间是:气
温10℃时约10天,气温20℃时4-5天,气温30℃时约2天。

所以,尿素的肥效比较慢,作追肥时应适当提前。

尿素适合于各类土壤及作物,可作基肥、追肥及叶面喷施用(喷施浓度为1-2%)。

3、氯化铵:分子式为NH4Cl,含氮24-25%,为白色结晶,易溶于水,吸湿性小,不结块,物理性状好,便于贮存。

氯化铵呈酸性,也是生理酸性肥料。

酸性土壤、盐碱地及忌氯作物(果树、烟草等)不宜施用氯化铵。

氯离子对硝化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施入土壤后氮素的硝化淋失作用比其它氮肥要弱。

因此,氯化铵是水田较好的氮肥。

施用氯化铵应结合浇水,争取将氯离子淋洗至下层土壤,以减轻它对作物的不利影响。

氯化铵不宜作种肥施用。

4、硝酸铵:分子式为NH4NO3,含氮33-35%。

硝酸铵有结晶状和颗粒状两种,前者吸湿性很强,后者由于表面附有防湿剂,吸湿性略差一些。

硝酸铵易溶于水,pH呈中性。

硝酸铵既含有在土壤中移动性较小的铵态氮(NH4+-N),有含有移动性较大的硝态氮(NO3--N),二者均能很好地被作物吸收利用。

因此,硝酸铵是一种在土壤中不残留任何物质的良好氮肥,属生理中性肥料。

硝酸铵宜作旱田作物的追肥,以分次少量施用较为经济。

不宜施于水田,不宜作基肥及种肥施用。

(二)磷肥种类:
1、过磷酸钙。

主要成分分子式为Ca(H2PO4)2·H2O,含有效磷
(P2O5)14-20%。

产品色泽与磷矿原料有关,一般为灰色或淡
黄色的粉末。

次要成分是无水硫酸钙,约占总量的50%,含
有3-5%的游离酸及次生的磷酸铁、铝等化合物,是一种酸性
肥料,有一定的吸湿结块性。

贮存过程中,有磷的退化作用,一般不宜存放超过一年半。

过磷酸钙适于各种土壤和作物,
可作基肥、追肥和叶面喷施用。

2、重过磷酸钙。

重过磷酸钙是用磷酸分解磷矿石而制成,是含
磷最高的磷肥。

主要成分和普通过磷酸钙一样,含有效磷(P
2O5)42-50%,含有4-8%的游离酸,不含或很少含石膏。

由于
其含磷是过磷酸钙的约三倍,故有重过磷酸钙或三料过磷酸
钙之称。

重过磷酸钙的性质比过磷酸钙稳定,易溶于水。

3、钙镁磷肥。

钙镁磷肥主要成分是磷酸三钙Ca3(PO4)2,含磷
P2O5)14-20%,同时还含有氧化钙(约40%),氧化硅(约20%)
以及氧化镁等,属于枸溶性磷肥。

产品外观为灰白、灰绿、
灰黑色粉末。

呈微碱性,不吸湿结块,无腐蚀性。

钙镁磷肥适合于各种作物,但用于喜钙的豆科作物及喜硅的禾谷类作物效果更好;在酸性土壤上施用效果好于石灰性
土壤;宜作基肥施用,施用前最好与优质有机肥料混合堆沤20-30天。

二.氮、磷、钾肥的功效
在各种营养元素之中,氮、磷、钾三种是植物需要量和收获时带走量较多的营养元素,而它们通过残茬和根的形式归还给土壤的数量却不多。

因此往往需要以施用肥料的方式补充这些养分。

氮氮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养分,它是每个活细胞的组成部分。

植物需要大量氮。

氮素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叶绿素a和叶绿素ß都是含氮化合物。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使光能转变为化学能,把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水)转变为有机物(葡萄糖)是借助于叶绿素的作用。

葡萄糖是植物体内合成各种有机物的原料,而叶绿素则是植物叶子制造“粮食”的工厂。

氮也是植物体内维生素和能量系统的组成部分。

氮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当氮素充足时,植物可合成较多的蛋白质,促进细胞的分裂和增长,因此植物叶面积增长炔,能有更多的叶面积用来进行光合作用。

此外,氮素的丰缺与叶子中叶绿素含量有密切的关系。

这就使得我们能从叶面积的大小和叶色深浅上来判断氮素营养的供应状况。

在苗期,一般植物缺氮往往表现为生长缓
慢,植株矮小,叶片薄而小,叶色缺绿发黄。

禾本科作物则表现为分孽少。

生长后期严重缺氮时,则表现为穗短小,籽粒不饱满。

在增施氮肥以后,对促进植物生长健壮有明显的作用。

往往施用后,叶色很快转绿,生长量增加。

但是氮肥用量不宜过多,过量施用氮素时,叶绿素数量增多,能使叶子更长久地保持绿色,以致有延长生育期、贪青晚熟的趋势。

对一些块根、块茎作物,如糖用甜菜,氮素过多时,有时表现为叶子的生长量显著增加,但具有经济价值的块根产量却少得使人失望。

我国土壤全氮含量的分布
植物养分的主要来源是土壤。

我国土壤全氮含量的基本分布特点是:东北平原较高,黄淮海平原、西北高原、蒙新地区较低,华东、华南、中南、西南地区中等。

大体呈现南北较高,中部略低的分布。

但南方略高主要指水稻土,旱地含氮量很低。

一般认为土壤全氮含量<0.2%即有可能缺氮,从右图可知,我国大部分耕地的土壤全氮含量都在0.2%以下,这就是为什么我国几乎所有农田都需要施用化学氮肥的原因。

我国农田相对严重缺氮的土壤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和华北地区。

如果把土壤全氮含量等于 0.075% 作为严重缺氮的界限,严重缺氮耕地超过面积一半的有山东、河北、河南、陕西、新疆等五个省区。


磷在植物体中的含量仅次于氮和钾,一般在种子中含量较高。

磷对植物营养有重要的作用。

植物体内几乎许多重要的有机化合物都含有磷。

磷在植物体内参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能量储存和传递、细胞分裂、细胞增大和其他一些过程。

磷能促进早期根系的形成和生长,提高植物适应外界环境条件的能力,有助于植物耐过冬天的严寒。

磷能提高许多水果、蔬菜和粮食作物的品质。

磷有助于增强一些植物的抗病性。

磷有促熟作用,对收获和作物品质是重要的。

我国缺磷土壤的分布
我国缺磷土壤面积约为10.09亿亩,主要是北方石灰性土壤、东北白浆土、红壤、紫色土和低产水稻土。

所谓缺磷土壤一般是指土壤有效磷(P)小于10mg/kg的土壤。

从左图可以看出,缺磷土壤面积大于该省区耕地面积75%的省份遍布我国东南西北,这就是磷肥为我国第二大化肥工业的根本原因。


钾是植物的主要营养元素,同时也是土壤中常因供应不足而影响作物产量的三要素之一。

农作物含钾与含氮量相近而比含磷量高。

且在许多高产作物中,含钾量超过含氮量。

钾与氮、磷不同,它不是植物体内有机化合物的成分。

迄今为止,尚未在植物体内发现含钾的有机化合物。

钾呈离子状态溶于植物汁液之中,其主要功能与植物的新陈代谢有关。

钾能够促进光合作用,缺钾使光合作用减弱。

钾能明显地提高植物对氮的吸收和利用,并很快转化为蛋白质。

钾还能促进植物经济用水。

由于钾离子能较多地累积在作物细胞之中,因此使细胞渗透压增加并使水分从低浓度的土壤溶液中向高浓度的根细胞中移动。

在钾供应充足时,作物能有效地利用水分,并保持在体内,减少水分的蒸腾作用。

钾的另一特点是有助于作物的抗逆性。

钾的重要生理作用之一是增强细胞对环境条件的调节作用。

钾能增强植物对各种不良状况的忍受能力,如干旱、低温、含盐量、病虫危害、倒伏等。

植物最常见的缺钾症状是沿叶缘的灼伤状,首先从下部的老叶片开始,逐步向上部叶片扩展,并且有斑点产生。

缺钾植物生长缓慢,根系发育差。

茎杆脆弱,常出现倒伏。

种子和果实小且干皱。

植株对病害的抗性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