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展中的西宁农牧业产业化

发展中的西宁农牧业产业化

发展中的西宁农牧业产业化一、基本情况西宁市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农业区与牧业区、汉文化与藏文化的结合部,是青藏高原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中心城市。

早在四、五千年前,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生产、生活,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

公元前121年,西汉时期,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即在今西宁市筑军事据点西平亭。

西汉末年(公元9-23年)设臵西海郡。

隋朝(公元581-618年)再次设臵西平、河源二郡。

宋朝(公元960-1279年)设西宁州。

“西宁”一词由此沿用至今。

1929年正式建立青海省,省会设在西宁。

1949年9月5日西宁解放,1950年西宁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青海被誉为“彩陶王国”,柳湾则被称作是“彩陶的故乡”,这里是世界上彩陶出土非常集中的地方,也是迄今我国发现和发掘规模最大的原始社会氏族聚落遗址和墓葬群.1974年发现后通过7年艰苦的发掘和整理工作,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和青海考古队在这里共发掘墓葬1730多座,出土文物37925件,其中仅彩陶文物就有17000多件。

这1730座墓葬包容了马家窑文化的半山、马厂、齐家文化、辛店文化等4种文化类型,属于新石器时代,这4种文化类型延续时间长达1500年之久。

而1973年,全国最早发现著名的“舞蹈纹饰彩陶盆”出土于大通县上孙家寨村一座马家窑类型的墓葬中。

经测定年代约为5000-58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的珍宝,为母系氏族公社的遗存。

比乐都柳湾彩陶要早1000年.这是首次发现的直接描绘原始先民生活场景的图画,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于是彩陶盆便作为举世无双的国宝而被国家博物馆珍藏。

彩陶高14.1厘米,口径29厘米,底面直径10厘米,盆用细泥红陶制成。

大口微敛,卷唇鼓腹,下腹内收成小平底,施黑彩。

口沿及外壁上部采用了一些简单的线条装饰,作为主要装饰的舞蹈纹在内壁上部。

陶器内壁内壁饰二组人物手拉手的舞蹈纹图案。

构图生动,线条洗练,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舞蹈纹彩陶盆舞蹈纹共分三组,每组有舞蹈者五人,手拉着手,踏歌而舞,面向一致。

他们头上有发辫状饰物,身下也有飘动的饰物,似是裙摆。

人物头饰与下部饰物分别向左右两边飘起,增添了舞蹈的动感。

更奇妙的是,每组外侧两人的外侧手臂均画出两根线条,好像是为了表现空着的两臂舞蹈动作较大和摆动频繁。

西方现代绘画中把在静止画面上表现事物的连续运动视为一种艺术创新,而在中国的原始艺术中就已出现了类似的表现手法,这种大胆的创造不能不使人击节赞叹。

这件彩陶盆就表达了欢乐的主题,集中反映了五六千年前人们的智慧和生活情趣。

舞蹈的内容不仅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先民们群舞的热烈场面,更形象地传达出他们生机勃勃的活力西宁市海拔2220--4880米,市区海拔2261米,属大陆高原半干旱气候。

年平均降水量492.8毫米,蒸发量1272.3毫米,年平均日照1939.7小时,近200个晴天。

具有日照时间长、辐射强的特点;年平均气温7.8℃,夏季平均气温18.3℃,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西宁被誉为“中国夏都”。

全市总面积7649平方公里(全省72万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8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75平方公里。

现辖3县4区即:大通、湟中、湟源三个县和城东、城中、城西、城北四个区,2个正在建设中的: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海湖新区。

全市总人口220.5万,其中:市区人口114.13万人。

乡村人口85.22万,城镇化率为61.35%(占全国27个省会城市第19位,西北五省排位倒数第一)。

青海省常住人口557.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33.5万人,占41.5%;乡村人口323.8万人,占58.1%;全市民族有藏、土、蒙、撒拉、回、满、汉等34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55.48万人,占25.16%,其中回族35.8万人,占64.5%,藏族11万人,占19%,土族5.5万人,占10%,蒙古族1.2万人,占2%,撒拉族5000人,占0.9%,其他民族1.2万人,占2%。

全省少数民族人口258.14万人,占总人口数量46.3%。

其中:其中藏族115万人,占21%;回族83.15万人,占15%,土族20万人,占3.8%,蒙古族9万人,占1、7%,撒拉族9万人,占1.85%,其他民族1.6万人,占0.32%。

全市共有50个乡镇,11个涉农街道办事处,930个行政村。

西宁市在全省有较高的首位度。

2009年底,人口占全省的39.57%,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46.34%,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的38.9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的32.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省的67.09%。

2009年,西宁农民人均纯收入4698.63元(比全国的5153元低454.37元,比全省的3346.15元高1352.48元)。

西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2911.03元(比全国的17175元低4263.97元,比全省的12691.85元高219.18元),城乡收入比例为3:1。

近年来,全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加快发展,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财政收入、企业效益、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2009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01.07亿元(全省为1081亿元),增长13.3%;固定资产投资312.04亿元,增长4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8.15亿元(全省为87.74亿元),增长2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6亿元,增长18.59%。

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184.35万亩,主要种植春小麦、蚕豆、马铃薯、油菜、青稞、蔬菜、花卉、果品、食用菌等农作物。

天然草场576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491.5万亩,围栏草场76.5万亩。

大气、水源、土壤污染少,独特的地理气候资源为农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西宁市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成效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牧业产业化及龙头企业发展,全市上下紧紧围绕“统筹城乡发展”这一主题,按照“围绕城市、服务城市、发展农业、富裕农民”的指导思想,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在培育龙头企业、加强基地建设、完善经营机制、促进市场流通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截止目前,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45家(国家级8家,省级32家,市级105家),龙头企业资产总额40亿元,固定资产20亿元,年生产总值45亿元。

龙头企业在促进农牧业经济发展、发挥特色产业优势、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强的带动作用,成为“十一五”期间农业发展的一大亮点。

(一)龙头企业集群逐步发展壮大我们把扶持壮大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突破口来抓,重点围绕油菜、马铃薯、蔬菜、特色果品、中藏药、饲草花卉、牛羊肉、奶牛、藏毯绒毛等特色优势产业,采取切实措施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努力推进了农牧业产业化经营。

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中,农畜产品加工企业70家,占48%,养殖企业32家,占22%,种植企业29家,占20%,市场型企业7家,占4.82%,其它类型企业7家,占4.82%。

初步形成了以特色产业为主的集群分布。

如:以雪舟、嘉年、藏羊集团等企业为代表的绒毛藏毯加工业,以天露、小西牛、青海湖乳业等企业为代表的乳品加工,以弘大、江河源、西海、仁杰等企业为代表的粮油加工,以清华博众、康普、新力绒纺、友林等企业为代表的特色产业加工,以绿草源、高原绿色、裕泰等企业为代表的牛羊肉制品生产,以威思顿、祥源等企业为代表的马铃薯加工等已经成为行业中的支撑企业。

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合作经济组织和流通企业等为加工企业提供了稳定的原料供应,形成了“农户—基地—原料—加工—销售”一体化的良性发展格局。

青海天露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是原西宁市奶牛场改制后成立的股份制民营企业,迄今为止已有50多年历史,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拥有青海省唯一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有青海最大的高产荷斯坦良种奶牛繁育基地及乳品加工生产基地。

青海小西牛生物乳业有限公司的“小西牛”品牌已获“青海省著名商标”称号。

公司开发的具有浓厚青海地方特色的“青海老酸奶”,采用72小时低温发酵技术和独特的工艺杀菌、灌装,产品口感细腻、风味独特,深受省内外消费者的青睐,产品一度供不应求,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

青海源兴工贸有限公司主要经营蚕豆、青豌豆等农副产品的种植、收购、加工和出口,产品主要销往日本、英国等12个国家,蚕豆出口量占全省企业蚕豆出口量的96%,是全省经营蚕豆规模最大的企业。

湟中弘大农副产品购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进出口贸易、油菜籽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企业,公司下辖2个油菜籽加工厂,年加工油菜籽7万吨,是青海省最大的油脂企业之一。

青海绿杰特种养殖有限公司是青海杰森集团下属5个分公司之一,主要从事非洲珍珠鸡、英国贵妃鸡、中华乌骨鸡等珍禽品种的引进、孵化、养殖研究及加工、销售,是一家从事现代化、规模化珍禽养殖的企业。

青海绿草源食品有限公司是集牦牛、藏系绵羊精深加工、产品销售为一体的大型清真牛羊肉生产企业,产品已覆盖西宁市大中超市,并销往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十多个省份。

(二)农畜产品基地建设布局进一步优化我市立足区域资源优势,把农牧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和主导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格局初步形成。

2009年全市优势作物面积达到135万亩,蔬菜总产60万吨,并且还以较快速度逐年扩大,肉类总产7万吨,奶产量10万吨。

大通县双新公路沿线、湟中县西纳川已形成集中连片的高标准蔬菜生产示范基地,湟中县小南川、湟源县纳隆等地已建成多个标准化奶牛养殖示范园区,湟中县多巴镇、上五庄已成为我市重要的肉源生产地。

全市现已建成日光节能温室 3.2万栋,规模养殖基地103处,畜棚面积200万平方米。

这些生产基地的建成,为我市龙头企业的生产提供了稳定的原料保证,优势产业的规模逐渐发展壮大。

(三)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连接更加紧密在生产经营中,各类龙头企业将农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订单农业”、“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实施一体化经营,带动大批农户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生产,有效延长了农牧业生产链条,提高了农牧业比较效益,稳定增加了农民收入。

截止目前,全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94家,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订单”面积95万亩,龙头企业与产业化经营组织直接或间接带动本市及周边地区农户超过25万户,40%以上的农户从农牧业产业化项目中受益。

(四)农畜产品品牌建设取得新进展我市农牧业凭借独特的资源,充分利用“优势区域、优势资源、优势产业”,积极调整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名优产品,实施品牌战略,以产业育品牌,以品牌拓展市场,品牌农牧业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目前已有藏羊、雪舟、可可西里3个农畜产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一片绿、日月山、绿草源、天露、高原猫、小西牛、花宝、三江雪等商标获得青海省著名商标;江河源牌饲料、一片绿月饼、天露牌鲜奶等7个产品获得青海省名牌产品称号;湟源县陈醋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