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牧业产业化调研

农牧业产业化调研

关于对乌海市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调查研究我市农业属典型的城郊型农业,作为全市社会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农业和农区经济发展,不断增加农区居民收入,是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有助于带动农区经济、促进农区居民增收,是新时期我市农业和农区工作中一件带有方向性、全局性的大事,对建设现代农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现代农业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要求农业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和重要标志,近几年的经验表明,一个地区产业化发展水平越高,现代农业发展就越快。

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高效、特色、精品”农业,在自治区率先实施了城乡一体化改革,全面启动了社会主义新农区建设,逐步形成了以葡萄为主导,蔬菜、肉禽蛋为重点的农牧业产业化格局。

产业化正在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但是,随着经济大形势的发展变化,产业化的发展模式也在不断完善,特别是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对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树立新的发展理念。

从一定意义上说,农业产业化主要就是农业的市场化,因此,它基本上是市场行为。

但是,作为一个全新的发展概念,在发展初期,政府的积极组织、协调、推动是必不可少的,而发挥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的启动作用,新的发展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

新形势下,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围绕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树立四大理念。

一是树立大产业理念。

产业化概念的引入,使农业摆脱了封闭、分散、小打小闹的传统模式,出现了城乡生产要素相互流动,农业功能不断拓展,各业形成交融发展格局。

为此,必须把农业产业置于整个产业系统发展之中,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充分认识农业产业化在整个结构调整和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尤其要重视从传统的以产品为中心的基础和效益功能,拓展到生态环境功能和文化、服务乃至休闲娱乐功能。

二是树立一体化理念。

农业逐步向二三产业发展,农村日益向城市渗透,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趋势。

我市尤为明显,我市城郊型农业,本就与城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大多农区紧邻城市,许多农区居民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城市务工兼顾,而城乡一体化改革以来,我市更是统一了城乡户籍,建立了一系列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制度,打破了城乡劳动要素流动的壁垒,应该说,我们具有相对较好的城乡一体发展的基础。

为此,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切实树立城乡一体发展的理念,贯彻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的政策措施,实现农业要素的全局配置,纵向上使农区居民能够参与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链条,横向上使农区居民能够参与一、二、三各个产业领域。

三是树立外向型、质量型发展理念。

用超越的眼光、发展的眼光探索、研究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律,走外向型、质量型路子,发展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和有机产品,立足本地特色,培育做大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提升农业整体效益和竞争力。

四是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充分挖掘和保护传统农业的生态功能,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提升改造,在微观水平、景观水平和区域水平等多层次上创新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突出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我市农业是在国营农牧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集约经营的基础,但农村改革以来,农牧场也进行了承包经营,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小的厂矿农副基地,直到现在依然还有许多保留着小规模短期承包经营的模式,这些相对独立分散的经营模式,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对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要求,成为制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关键因素。

“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的焦点在土地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要通过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集合起来;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和把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性质,通过探索建立新型土地流转模式,实现土地的规模集约经营。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对产业政策进行整合重建。

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科技、技术装备、农民素质提高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农业产业化贯穿现代农业发展全过程,成为各种要求的集中点。

我市一直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城乡一体化改革和新农区建设以来,在产业发展、社会保障、人才建设、资金引导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

但是,随着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管理体系的变革,涉及农业和农区的管理的部门不断增多,政策针对面日趋复杂,很难形成合力,甚至产生政策“撞车”现象。

一次,须对各项农业产业政策进行整合重建,从传统领域向新兴领域集中,从由项目扶持向制度建设转变,加快建立可持续的综合农业补贴制度。

(四)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探索建立新的农企互动机制。

农业产业化作为一个以市场为主的发展模式,市场的强势主体农业龙头企业在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而作为重要参与者和主体力量的农区居民,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最终受益者。

在建设新农区、发展现代农业的背景下,二者不能孤立发展,应按照城乡统筹、产业重组、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在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同时,积极探索土地合作、利益联结,跨行业、社会化的农企互动机制,提升农区居民的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我市发展农牧业产业化的基础条件及存在问题(一)我市发展农业产业化条件相对成熟1、农业政策体系相对完备围绕市委提出的“三个率先”目标,我市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经济,逐步形成了以支持葡萄、蔬菜、肉禽蛋为重点的农牧业产业化政策体系。

目前,新建温室,市级财政补贴2000元/亩,区乡两级财政补贴2000元/亩;新植葡萄,市财政补贴300元/亩,区乡两级财政补贴200元/亩。

同时积极落实国家种植粮食作物和购买农机具专项补贴政策,补贴款直接兑现农区居民。

2008年,为引导“菜篮子”建设,出台实施了“粮改菜”补贴政策。

同时,为了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引导和支持优势产业不断壮大,组织开展了能繁母猪补贴和能繁母猪保险补贴工作,能繁母猪政策性保险全面覆盖,养殖户参保率达100%;在政策性粮食品种保险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扩大保险覆盖面的可行模式。

2、农业优势产业初具规模一是葡萄产业较快发展。

生产基地每年以4000亩左右种植速度递增,目前,全市葡萄实际保有面积 1.8万亩,其中:鲜食葡萄1.4亩,酿酒葡萄0.4亩,总产量约800万公斤。

2008年以来,我们着力引导种植大户和龙头企业发展葡萄产业,公司规模化种植葡萄面积日益扩大。

标准化生产技术也逐步推广,流通、加工企业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

乌海葡萄品牌优势日益凸现,2008年获得国家首批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鲜食葡萄及加工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红地球、森田尼、无核白、早熟红无核等4个主栽品种,在国内、国际各类评比中屡获金奖;红地球等4个品种被确定为奥运推荐果品;以乌海赤霞珠为原料生产的汉森解百纳干红葡萄酒获得亚洲国际葡萄酒质量大赛金奖、中国国际林业参业博览会金奖等多个奖项。

二是蔬菜基地建设平稳发展。

全市蔬菜年种植面积2万亩左右,产量约8000 万公斤左右。

近年来,保护地面积增长较快,截至2008年底,全市温室面积达到3300亩,种植品种以常规蔬菜和特色瓜果为主,特别是我市所产温室瓜果品质极优,受到周边市场广泛欢迎。

三是肉禽蛋产业健康发展。

以养殖猪、鸡、羊为主,重点发展生猪和肉羊的肉禽蛋产业发展形势较好,随着草原禁牧的不断推进,养殖业逐步向农区设施圈养发展,牲畜总头数保持在15万头只左右。

为满足全市菜篮子需求提供了保障。

3、农牧业产业化步入良性发展轨道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对农业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的额度逐年增大,农牧业企业重点项目规模不断扩大。

特别是2004年城乡一体化改革以来,随着以工补农力度的加大,涉农企业建设项目迅速增加,建设规模不断加大,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年平均投资规模均超亿元,2007、2008两年投资规模分别达到7.3亿元和8.4亿元。

产业化基地建设明显扩张,园区化、规模化、现代化、企业化经营已经显现。

以企业为主的规模种养业正在日益成为带动产业化发展的主力,其中葡萄基地种植,公司自种自营比例达80%以上,农业生态循环、旅游观光、特色产业开始起步,产业化发展步入良性循环。

4、城乡一体化及新农区建设全面推进2004年7月1日,我市在自治区率先提出城乡一体化改革,同年9月,基本完成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集中换发农业户口簿工作,原农业人口在子女入学、入托、参军,复转军人退伍、就业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相同的政策。

经过几年的发展,在全市农区实施了农村贫困人口低保政策,出台了《建立城乡居民统一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制定了《关于农垦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若干问题的实施意见》,农区失地居民纳入养老保险范围,农区中小学义务教育实行了“四免一补”政策,同时免除了农区居民子女在市职业技术学校就学的学杂费和住宿费。

2008年,贯彻市委提出的“富裕、集中、转移、减少”八字方针,进一步调整了新农区建设思路,制定出台了《乌海市新农区建设规划》,提出了农区产业发展规划,为下一步社会主义新农区建设提供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及建议(一)加强和扶持龙头企业建设,加快发展壮大龙头企业集群。

围绕主导优势产业,加快扶持一批拉动能力大、辐射范围广、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

积极实施招商引资战略,引导具有全方位服务功能、中长期投资能力、市场运作能力强和自律性强的大型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

突出大(规模大、带动面积大)、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高)、外(外向型)、新(新产品)、多(多种所有制、多形式),采取股份合作等模式,使龙头企业与广大农民之间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引导同行业企业通过兼并、合股、合作等方式,实行资金联合、技术联合、品牌整合,建设行业内龙头企业的“航空母舰”。

(二)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产业融合。

(三)集中整合农业产业政策,推动优势产业向外向型、品牌化发展。

立足传统优势产业,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政策进行整合,重点在培育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上实现突破。

加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和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体系建设,实施认证交流和检测结果互认合作,降低检测成本,扩大农产品市场领域。

大力发展农产品专业批发和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推动产业优势向市场优势发展。

制定政策,鼓励发展乡村银行、农业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农业保险,启动和活跃农村金融市场。

(四)规范和完善村企互动机制,实现村企互促共赢。

按照“规划引导,农民自愿,差别发展,政策激励”原则,加快建立以资本为纽带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力开展农民引导性培训、技能培训、自主创业能力培训,促进企业与村集体、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作共赢。

在土地承包期内和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给龙头企业经营、入股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