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建议

关于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建议

关于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
建议
关于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建议2010-11-30 16:55关于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建议
晋中市政协委员冀鹏丞,民盟晋中市信息中心郭俊芳反映:近年来,"三鹿奶粉"、"苏丹红"、"红心鸭蛋"、"毒蔬菜"等农产品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直接或间接地危及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对整个社会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因此关注农产品的安全与卫生,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系统已刻不容缓。

现阶段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由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总体不高,他们对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病、虫的防治不科学,且难以对农户的农产品生产全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违规使用国家明文禁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化肥的现象严重,致使生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很难保证,且农药、化肥残留对生态环境、人类健康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2.农产品质量检测监管能力较弱。

农产品检测机构尚不完善,监测工作尚未制度化,检验依据的标准数量不足、配套性差,对标准所规定的技术指标缺乏完善的检查体系和相应的评价分析手段,质检人员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质量标准、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三大体系基础薄弱,通过认证的农产品比例低。

这些因素均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的正常开展。

3.开放的农副产品销售市场,降低了农产品市场销售的准入门槛。

农产品销售比较自由,既有批发,又有零售,还有转手倒卖。

农产品市场销售主体的多元化,使优质农产品不能实现优质优价,既降低了生产经营者创建优质农产品品牌的积极性,又使农产品流通的市场监管难以到位,一些达不到安全质量标准的农产品仍有销售渠道,发生问题无法追根查源,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一个严重的问题。

4.我国农产品流通环节机制发育不良,基本呈现这样几个特点:①小规模、大群体。

农产品从生产、加工到市场销售参与个体与群众多,但规模小、层次底、社会组织化程度低。

②对参与农产品流通的"门槛"较低,甚至根本没有限制,参与流通的主体参差不齐,很难产生较大规模和实力的产品流通企业。

③农产品流通市场以政府组织和农民个体为主,两者的对接缺乏中间组织
的有效承载和沟通。

④信息不畅通,流通渠道多乱杂,产销无法实现有效对接,生产、流通都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5.目前国内尚未有技术较为成熟,费用低廉的快速检测仪器,一般农残快速检测仪的使用对于一些农业部门在应用上存在着局限性如残留物标准试剂不易购买或标准液收集不全,检测经费不能落实到位,由于使用少,仪器使用人员操作生疏,定性不准确或定性分析后无法再进行定量分析,又由于农产品的种植、养殖规模小,农户分散等原因,导致源头的监管的难度大,成本高。

在当前加快推进"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的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受到了各界普遍重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从而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农产品安全,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要求,并已成为新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

农产品质量追溯的建立,不仅可以有效地保障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还利于提高种养农产品安全意识,使农产品更加符合国际标准,提升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因此建议:
1.明确农产品职能管理部门,尽快制定农产品交易法规。

从流通主体的市场准入、交易行为、交易规范、交易标准等方面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同时加强地方农业标准体系建设、标准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的建设、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服务,完善规范的、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农产品批发市场。

2.创建示范基地,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

①严格按照无公害蔬菜设施栽培技术规程及质量标准,结合无公害蔬菜基地和绿色农产品认定的有关要求,加大无公害生产技术实施力度,严格无公害生产操作规程,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

②加快发展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农产品生产者、加工者进行"三品"的申报认证,促进优质农产品生产发展。

③加大开发优势特色农产品,增加农产品科技含量,努力提高产品品质,积极打造产品形象,实现农业集约化经营。

3.完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设立市场准入试点,实行农产品质量全程监控,并逐步建立质量安全监督检测制度、质量安全公示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和质量追溯制度等。

进一步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健全农业投入品质量
监测体系,普及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知识,积极引导农民合理施肥、科学用药。

4.在农产品中建立可追溯体系,利用现代条码信息技术,在终端产品上利用扫描技术对农产品的种植、用药、采取仓储所有信息全部记录在案,按照"基地+商家+质检机构"三位一体的模式,建立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形成农产品质量溯源机制,将快速检测仪器设置在农产品采摘前沿,对农残进行初始测试,以验证和控制其最低限量的检出,确保被采摘水果蔬菜在试药后的安全期内采收,质检机构的专门设备用来检测其有害物的超标状况,并通过权威机构不定期向社会发布检测结果,并对被检测的农产品进行必要的溯源,逐步实现农产品从农场到餐桌的安全与保证。

5.加大对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资金投入,建立一种财政投入的长效机制,采取多种形式的融资渠道筹集资金,整合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制订资金投入及使用计划,为全面推行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跟踪与追溯机制提供资金支持。

6.进一步发挥农产品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培育成熟的中介组织进入农产品市场,为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提供各种服务,并规范农产品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行为,形成具有高度权威性的代表农民利益的经济组织,逐步适应现代化农产品大流通的格局。

7.借助各方面力量开展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宣传活动,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倡导消费无公害农产品,为无公害农产品的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同时应有计划、有步骤的对从事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的主管部门、生产者、生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质量监督检测人员进行理论知识和生产技能的培训,采取多种形式引进各类人才,提高技术人员的操作技能,建立一支懂生产、善经营、会管理的专业技术队伍。

二零一零年十一月三十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