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五章 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2015
第五章 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2015
4.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学生应当在网络生活中培养自律精神,在缺少外在监督的网络空间里,自觉做到自律而“不逾矩”。
第二节职业道德
职业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活动。
一、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职业道德,就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特定的工作或劳动中所形成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职业道德不仅指一种行为要求,而且还包括本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维护的是社会秩序或职业秩序。
(二)恋爱中的道德规范
讨论:你能接受婚前财产公正吗?
1、尊重人格平等
2、自觉承担责任
3、文明相亲相爱
(三)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家庭的和谐稳定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家庭美德在维系和谐美满的婚姻关系中具有十分重要而独特的功能。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家庭美德的基本规范是:
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
课 题
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
课 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了解公共生活的特点
2、正确认识公共生活有序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3、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4、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与婚姻观
5、追求崇高道德境界
教学重点
难点
1、公共生活的特点;
2、公共秩序对公共生活的作用
3、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与婚姻观
2、现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
(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2)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3)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资料:亚里士多德的“城邦政治”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1、公共秩序的含义:公共秩序是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主要包括工作秩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序等。
讨论:无序的教学秩序、交通秩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2、有序的公共生活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意义
(1)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基础
(2)有序的公共生活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3)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
(4)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二、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2、必要性。(1)职业活动成功的需要。不能为群众服务的职业是没有生命力的;(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要求(为人民服务)的体现。
(五)奉献社会
要求从业人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树立起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并通过兢兢业业地工作,自觉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尽到力所能及的责任。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中最高层次的要求。
职业道德具有时代性和历史继承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职业道德要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职业道德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职业道德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的职业道德继承了传统职业道德的优秀成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的基本特征,具有崭新的内涵,其基本要求是:
(一)爱岗敬业
是从业人员对待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内在道德的需要。
二、大学生的择业与创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牵涉大学生本人和千家万户的利益,牵涉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每个大学生都要面临就业与创业的现实。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树立现代择业观和创业观,坚定在艰苦中锻炼,在实践中成才的意志和信念,对于大学生顺利地走进职业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一)尊老爱幼。中国自古就是一个非常讲求父慈子孝的国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观念深入人心,反映了人们对需要给予特别关爱的老人和儿童的深厚情感,因而成为世代相传的道德信念。老人对社会做出过贡献,又为抚养和教育晚辈无私地付出过心血,当他们年老体弱时,理应得到社会、子女及家庭成员的尊重与回报。儿童是未来的社会栋梁,是社会和家庭的希望,在他们还不能自食其力的成长过程中,需要得到成年人在物质和精神上的照顾与培育。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即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
(一)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1.文明礼貌
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思考:我们常用的礼貌用语有哪些?我们周围有哪些不文明的现象?
2.助人为乐
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倡导助人为乐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
由此说来,爱情有着丰富的内容,她通常是由四个要素构成的:一是性欲,这是爱情的生理基础和自然前提;二是情感,这是爱情的中心环节,表现为灵与肉融为一体的强烈感情;三是理想,这是爱情的社会基础,也是爱情的理性向导;四是义务,这是爱情的社会要求,表现为自觉的道德责任感。上述四要素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否则就是残缺的或被扭曲的爱情了。
(三)办事公道
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做到公平、公正,不谋私利不徇私情,不以权害公,不以私害民,不假公济私。办事公道,就要做事讲原则,无论对人对己都要坚持实事求是,出于公心,不挟私欲,按照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法律要求和行为准则来处事待人。
(四)服务群众
1、一般要求:在职业活动中一切从群众的利益出发,为群众着想,为群众办事,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3.爱护公物
对社会共同劳动成果的珍惜和爱护,是每个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这既显示出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也是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4.保护环境
保护环境主要是指保护自然环境,诸如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生态环境、矿产资源、动物资源等,也包括保护文物资源、文化资源、社会管理资源等人文环境。
1、树立崇高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实现。
2、服务社会发展需要,追求长远利益。
3、打下坚实基础,做好充分的择业准备。
(二)树立正确的创业观
1、要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
2、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
3、要提高创业的能力。
三、自觉遵守职业道德
1、学习职业道德规范
2、提高职业道德意识
3、提高践行职业道德的能力
第三节家庭美德
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观认为,男女之间建立于性爱基础上的情感之所以成为爱情,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因此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相投和心灵的相通,而这一切,都是以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为背景的,受制于特定的社会关系、经济地位和文化背景,等等。因此从本质上讲,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对对方的最真挚的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最强烈的、稳定的、专一的感情。爱情的本质,是人的社会属性与人的自然属性相结合的异性间的崇高感情。
事业成功,往往与美好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家庭密切相关。从恋爱到缔结婚姻建立家庭,是人生需要经历的阶段。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婚姻观,遵守相关的道德和法律规范,处理好复杂的感情和人际关系,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顺利成才。
一、恋爱、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规范
爱情就是男女之间基于一定客观的物质基础和共同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最真挚的爱慕、并渴望与对方结为终生伴侣的最强烈的感情。理解和把握爱情的真谛或本质,要考虑到具体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考虑到一定的文化传统、社会心理和风俗习惯的影响。
职业不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也是从业者完成自身社会化的重要条件,是个人实现自我、成就事业的重要舞台。爱岗敬业所表达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益求精,尽职尽责;“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不仅是社会对每个从业者的要求,更应当是每个从业者对自己的自觉约束。
(二)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不仅是从业者步入职业殿堂的“通行证”,体现着从业者的道德操守和人格力量,也是具体行业立足的基础。缺失了诚信就会失去人们的信任,失去社会的支持,失去发展壮大的机遇。因此应该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教 法
讲授、案例、讨论、自学;
学 法
讨论式、启发式
教具使用
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与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
导入新棵
讲授新课
第一节社会公德
一、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1、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比较
(1)私人生活:是指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要领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隐秘性。
(2)公共生活: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必定与他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并对他人和社会产生更为直接和广泛的影响。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
作为人与人之间特定的社会关系,爱情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其一,互爱性。爱情是一种复杂、圣洁、崇高的感情活动,她是由两颗心灵弹拨出来的和弦,彼此互相倾慕,情投意合。真正的爱情是不可强求的,只能以当事人双方的互爱为前提,当事人既是爱者又是被爱者。在爱情发展中,男女双方必须始终处于平等互爱的地位。单恋虽然也是一种强烈的情感,但它却不是互爱意义上的爱情,它只能从内部消耗一个人的精神力量,从而造成心灵创伤,因而是不可取的。
其二,排他性。爱情是两颗心相撞发出的共鸣,男女一旦相爱,就会要求相互忠贞,并且排斥任何第三者亲近双方中的一方。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经很形象地说过:爱情之酒甜而苦,两人喝是甘露,三人喝是酸醋,随便喝要中毒。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其三,持久性。爱情是一棵苍松而不是一枝昙花,爱情所包含的感情因素和义务因素,不仅存在于婚前的整个恋爱过程之中,而且延续到婚后的夫妻生活和家庭生活。爱情的持久性表现在爱情的不断深化、充实和提高上,恰如莎士比亚所说:真正的爱,非环境所能改变;真正的爱,非时间所能磨灭;真正的爱,给我们带来欢乐和生命。事实上,爱情的持久性正是建立和保持婚姻关系的基础。
恋爱中的大学生尤其要注意区分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
(3)关系: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4)演变: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落――暂时的、松散的联合体――以地缘关系为主的广阔领域。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往,公共生活的领域更为广阔,公共生活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现代交通工具的便捷快速,使以前难以想象的洲际交往成为普通的事情。1920年,16岁的邓小平留学法国,从重庆到上海,乘船走了8天,从上海到马赛,整整颠簸了39天。今天,任何一个国际航空公司的飞机在17小时内,都可以到达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现代传媒手段的普及和推广,使人们可真正做到“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20世纪末以来,信息技术、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正在把地球变成一个“村落”,人类公共生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