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家》的读书笔记
《家》故事概况:
巴金作品《家》描写的是“五四”之后,成都地区一个封建大家庭走向崩溃的故事。
故事集中在1920年冬到1921年秋的八九个月时间里。
成都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馆,一家之主的高老太爷,封建专制,顽固不化。
长房长孙觉新,为人厚道,却很软弱,原与梅表姐相爱,后屈从于老太爷之命而与李瑞珏结婚。
后来梅和瑞珏双双惨死。
觉新的胞弟觉民、觉慧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从而和冯公馆的冯乐山成了死对头。
觉民爱上琴,冯乐山却要他娶自己的侄孙女,在觉民觉慧的反抗下,他们终于取得胜利。
觉慧爱上聪明伶俐的婢女鸣凤,但冯乐山却指名要娶鸣凤为妾,鸣凤坚决不从,投湖自尽…至此,觉新有所觉醒,而觉慧则毅然脱离家庭,投身革命。
(故事主要以高家三兄弟的爱情遭际为线索。
)
人物与情节
觉新:善良、待人诚恳、逆来顺受,委屈求全,实行“作揖主义”“无抵抗主义”
觉慧:“幼稚而大胆”的叛徒,人道主义者,革命者
梅: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抑郁——梅芬病逝
瑞珏:封建迷信的殉葬者,温柔宽厚,贤慧善良——瑞珏身亡
鸣凤:阶级压迫的受难者,美丽聪明,柔中有刚——鸣凤投湖
高老太爷:专横、虚伪、腐朽、冷酷
《家》的思想内容
《家》的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以后。
成都有个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馆。
一家之主的高老太爷,封建专制,顽固不化。
长房长孙觉新,为人厚道,却很软弱,原与梅表姐相爱,后屈从于老太爷之命而与李瑞珏结婚。
觉新的胞弟觉民、觉慧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从而和冯公馆的冯乐山成了死对头。
觉慧爱上聪明伶俐的婢女鸣凤,但冯乐山却指名要娶鸣凤为妾,鸣凤坚决不从,投湖自尽……至此,觉新有所觉醒,而觉慧则毅然脱离家庭,投身革命。
《家》的思想成就有三方面:1、揭露和控诉的封建大家庭罪恶。
2、《家》表现和赞颂了年轻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
3、对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及其在时代潮流冲击下趋向没落、崩溃的描写。
《家》的人物形象
《家》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可大致分为压迫者(卫道者,统治者),牺牲者,反叛者三种类型。
(1)压迫者的形象包括冯乐山和高老太爷与克明,克安,克定两代地主的形象。
高老太爷,性格特征:专横、虚伪、腐朽、冷酷。
具体表现:a、囚禁觉慧,b、包办婚姻(觉民、鸣凤、婉儿等)c、大肆举办生日活动 d、年轻玩女人,年老养姨太。
小说描写高老太爷临死前破例对觉慧表示的宽厚,就是相当深刻的一笔;表明作者即使是对反面人物,也没有简单化,而是努力展示其性格的多面复杂性。
(人之将死,其行也善。
)
(2)牺牲者的形象:梅,瑞珏,鸣凤。
梅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抑郁——梅芬病逝;瑞珏是封建迷信的殉葬者,温柔宽厚,贤慧善良——瑞珏身亡;鸣凤是阶级压迫的受难者,美丽聪明,柔中有刚——鸣凤投湖;
(3)叛逆者的形象:觉慧,觉民,琴
性格特征:觉慧:“幼稚而大胆”的叛徒,人道主义者。
具体事例:积极参加学生联合会组织的反帝反封建活动,创办《黎明周报》,批评大哥奉行的“作揖哲学”和“无抵抗主义”是“懦夫哲学”;支持二哥觉民的逃婚;他敢于怒斥陈姨太等人的迷信行为;他无视“门当户对”的森严教规,大胆的同丫头鸣凤恋爱。
最后,他义无反顾的从封建大家庭出走,奔向了“充满着未知的新的生活的上海”。
幼稚——他与鸣凤相爱,又经常处于矛盾中,下不了最后决心。
最后,只是因鸣凤被逼投水自杀,这段爱情突然失去了,他才感到莫大的震动。
他虽然恨高老太爷,认为在家中他与祖父“像两个敌人”;但在高老太爷临终时,他又曾有过“现在的确是太迟了。
他们将永远怀着隔膜,怀着祖孙两代的隔膜而分别了”的想法。
这想法很幼稚,其实高老大爷即使不死,他们祖孙两代人的隔膜也是无法消除的。
觉慧真实地反映出了“五四”时期我国觉醒了的一代青年人的某些精神面貌。
觉新:集以上三种人物性格于一身的矛盾复杂的人物形象。
性格特征:善良、待人诚恳、逆来顺受,委屈求全,实行“作揖主义”“无抵抗主义”。
他的富有特征意义的语言就是"没有办法".觉慧被祖父软
禁了,觉新说"这有什么办法呢?"觉民的幸福要被断送了,觉新也是"据我看是没有办法了";连觉新的妻子瑞珏被赶出公馆去生产,他还是"然而我又有什么办法?"。
具体事例:1、屈服于封建家长制。
他爱表妹梅,但当这段美好的恋情被长辈无理地扼杀后,他并不反抗,对父亲为他与李家订的亲事,也表示顺从。
他自己饱尝了包办婚姻所带来的无穷痛苦,却又苦苦哀求觉慧劝阻觉民不要逃婚。
祖父死后,陈姨太无端以“血光之灾”为由,不许瑞珏在家里生小孩。
觉新虽然觉得这有如“晴天霹雳”,但还是接受了,将瑞珏送到城外荒郊的茅屋中,结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
他明知世上无鬼,却又顺从地参与"捉鬼"的勾当。
2、同情受压制的青年如:暗中帮助觉民逃婚,帮助觉慧离家出走等。
觉新矛盾性格的根源:⑴"长房长孙"的地位使他承担着维护封建家族长治久安的责任。
⑵"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使他对封建家庭产生不满,并有了改良旧家庭的愿望
觉新形象对当时社会的意义:对于封建宗法制度采取妥协,改良的办法是不行的,只有进行坚决彻底的反抗斗争才有出路。
主题概括:控诉封建家长制和旧礼教吃人的罪恶(压迫者受害者);批判了“作揖哲学”和“不抵抗主义”(觉新);赞颂了年轻一代的觉悟和反抗(觉慧等)
《家》的启示
1、《家》在明确的告诉人们;敢于奋斗,做自己的主人,就可以在旧制度崩溃时获得新生;而懦弱胆怯,屈从环境和命运,必然成为
牺牲者。
2、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
而且它一直是我的鼓舞的泉源。
3、“巴金小说的价值,不只是在现时代,而特别在将来的时候要保留着。
因为他的小说是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转变。
这好似一部影片,在上面有无数的中国人所表演的悲剧,作者个人的经历的叙述,在很多青年心中引起了共鸣。
为什么《家》会有这样的收效呢?唯一的原因就是她代表了中国大多数青年的自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