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介入诊疗对比剂应用专家共识
㈠引言
随着血管造影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IC)技术的发展,对比剂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其安全使用和合理选择也日益受到关注。
㈡对比剂的分类
第一代(高渗对比剂)、离子型单体
第二代(低渗对比剂)、非离子型单体、(碘海醇、碘帕醇、碘普罗胺、碘佛醇)
第三代(等渗对比剂)、非离子型二聚体、(碘克沙醇)
㈢ PCI术中碘对比剂使用的基本原则
1. 对比剂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⑴绝对禁忌证:有明确严重甲状腺功能亢进表现的患者不能使用含碘对比剂。
⑵慎用碘对比剂的情况:①肺及心脏疾病:肺动脉高压、支气管哮喘、心力衰竭。
对这些患者,建议使用等渗或低渗对比剂,避免大剂量或短时间内重复使用碘对比剂;②分泌儿茶酚胺的肿瘤;③妊娠和哺乳期妇女;
④骨髓瘤和副球蛋白血症;⑤重症肌无力;⑥高胱胺酸尿;
⑦有含碘药物、食物过敏史。
2. 碘过敏试验
本共识不建议在注射对比剂前进行碘过敏试验。
3. 签署知情同意书
4. 对比剂用量
应尽量减少对比剂的用量以减少毒副作用。
冠脉造影术时尽量采取合适的投照体位和减少每次推注量,避免短时间内大量快速和连续推注对比剂。
对慢性闭塞性或复杂多支血管病变的PCI程序应尽量简化,减少对比剂用量,总量最好控制在300~400ml以内。
5. 对比剂处理
建议用前将对比剂加热到37℃,便于推注。
6. 预防性水化
如果患者不能通过口服方法水化,则应考虑在对比剂给药前6~12小时。
给药后4~12小时给予水化,即采取静脉输注0.9%生理盐水100ml/h。
㈣对比剂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及处理原则
1. 发生机制:对比剂的不良反应可分为特异质反应及物理—化学反应。
⑴特异质反应(细胞释放介质、抗原抗体反应、激活系统,胆碱能作用)。
⑵物理—化学反应(渗透压、电荷、黏度、化学毒性)。
2. 对比剂不良反应的处理:常见的有荨麻疹、恶心/呕吐、面色潮红、低血压、一过性肾功能下降。
①对于轻微的不良反应,根据情况给予对症治疗。
②对于需要使用药物
治疗的不良反应,及时呼叫临床医师参与处理。
③对于出现气管、支气管痉挛、喉头水肿或休克等症状者应立刻抢救。
如果患者心跳停止,应迅速进行心脏按压及心肺复苏抢救。
㈤对比剂肾病
1. 对比剂肾病(CIN)的定义
CIN是在使用对比剂之后,血清肌酐水平升高到一定程度或相对于基础水平升高一定比例,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肾损害。
在临床试验中最常用的CIN 的定义是应用碘对比剂后48内血清肌酐水平升高44.2µmol/L或比基础值升高25%。
2. CIN的发病机制
CIN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参与的结果,其核心机制为对比剂引起的肾髓质损伤,这是肾血流下降,渗透效应以及对肾小管的直接毒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3. CIN的危险因素
CIN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原有肾功能不全、糖尿病和使用对比剂的剂量过多,其他可能的危险因素有心力衰竭、高血压、主动脉内气囊反搏、用肾毒性药物、高龄和贫血等。
4. CIN的鉴别诊断
对CIN的诊断要谨慎,注意与其他病因相区别,如肾前性(容量不足、失血、心输出量减少)、肾性(肾脏缺血、肾血管栓塞、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放置错误、药物影响)、肾后性(输尿管阻塞)。
5. CIN的预后
大多数行PCI的患者,应用对比剂后血清肌酐值增高通常为一过性(7~10天会回落到或接近基线水平)。
肾功能严重障碍者可造成不可逆性结果。
CIN患者PCI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高且增加晚期心血管事件、死亡及透析的风险。
6. CIN的预防措施
⑴基础肾工能评估:在应用碘对比剂之前评估基础肾功能非常重要。
单用血清肌酐水平不足以准确评价肾功能。
CIN中国基识工作委员会建议,对所有患者在使用碘对比剂检查之前均应计算eGFR值:
适合中国人的改良形式:GFR(ml/min·1.73㎡) =1.75×Sr(mg/dl)-1.154×年龄-0.203×(0.79女性)针对紧急情况,
如果使用碘对比剂进行PCI治疗的获益大于等待的危险。
2009年的《对比剂肾病中国专家共识》提出同意在没有评估肾功能的情况下进行操作。
⑵对比剂的选择
等渗对比剂继续被作为Ia类证据推荐给慢性肾脏病患者使用,除此以外其他低渗对比剂被增加到推荐中,即也可以选择除碘海醇和碘克酸盐之外的低渗对比剂,作为Ib类的证据。
⑶水化
目前提倡使用等渗盐水静脉水化疗法。
对此剂中国共识小组认为,对于有CIN危险因素的患者应该在造影前12小时并接续到术后6~24小时给予等渗晶体液[1.0~1.5ml/(kg·h)]。
⑷控制对比剂剂量
对肾功能不全患者,CIN和PCI时对比剂用量更为严格,接受对比剂的总量不应超过其基础GFR毫升数的2倍。
也可参考Cigarroa计算公式:[5ml ×体重(kg)/Cr(mg/dl)](1mg/dl=88.4µmol/L)。
⑸药物治疗
已对N-乙酰半胱氨酸等多种药物进行研究,无证据表明这些药物预防和治疗CIN的效果。
应在术前至少24小时停用双胍类、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药物,尽量不用祥利尿剂。
㈥特殊人群的对比剂使用策略
1.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
对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这类患者使用等渗对比剂可以降低发生CIN的风险。
糖尿病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即使对此剂用量少于30ml,也有26%的患者出现对比性肾病。
肾病患者通常比没有出现对比剂肾病的患者使用了更多的对比剂。
使用对比剂前后48小时应停用双胍类降糖药,患者应充分水化,至少口服或静滴生理盐水100ml/h,直到术后24小时,密切监测肾功能。
2. 冠心病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
对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谨慎选择和应用合适的对比剂种类。
中国对比剂专家共识对合并慢性肾病但未长期透析的患者接受PCI手术时,推荐使用等渗对比剂(Ia类证据);Ib类证据推荐使用低渗对比剂(除碘海醇和碘克酸外)。
同时,术前术后补液水化,并严格控制对比剂剂量。
水化是目前惟一被循证医学证实的有效措施,目前提倡使用等渗盐水静脉水化疗法,实际应用中水化量需要根据患者心功能、水负荷情况适当调整;同时,在保证造影质量和手术操作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对比剂用量。
3.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在这些患者的治疗中,早期介入治疗策略显示了明显优势,其生存率及预后有了显著提高。
对于急诊PCI患者,术前应充分了解患者病史,如时间允许,对患者的肾功能进行术前评估,并给予适当补液;术中治疗原发病和控制疾病状态的同时,谨慎选择和应用合适的对比剂种类,严格控制对比剂剂量,并注意控制推注速度,延长推注间隔时间,以免造成严重的心、肾等不良事件;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和教育,术后观察并记录尿量,严密监测肾功能,给予积极静脉、口服补液和综合肾脏保护,促进对比剂的排泄。
4. 老年冠心病患者
临床医生应注意老年患者病性的复杂性,衡量利弊与其他治疗方式相比较疗效的差异进行综合评估,决定PCI与否。
在PCI术前对患者的临床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并慎重选择治疗策略。
老年患者PCI并发症风险较非老年患者高,应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在PCI术前根据eGFR公式评估肾功能;术前术后根据患者状态给予积极有效的水化治疗(术前12小时~术后6~24小时给予等渗晶体液1~1.5ml/(kg·h);选择合适对比剂,选择等渗对比剂或低渗对比剂(除外碘海醇和碘克酸)。
此外,对老年患者尽量减少术中的用量,推荐最大对比剂用量=5ml×年龄/基础血清肌酐(mg/dl),尽量控制在150ml以内。
5. 心衰患者
术前必须仔细权衡患者进行心血管介入诊疗的必要性和危险性,只有当预期的收益大于风险时才进行。
在左心室造影和冠脉造影中,必须常规全程
监测生命体征和ECG,并给予适当的对症治疗。
给右心衰肺动脉高压患者注射对比剂时,应当仔细计算剂量,因为注射入右心流出道的对比剂可以破坏血流动力学。
㈦对比剂对患者舒适度的影响
等渗、高亲水性及非离子对比剂可以改善病人舒适度。
与低渗对此剂相比,等渗对比剂能显著降低患者的疼痛和不适,这一点在外周血管介入治疗中也很重要。
㈧对比剂使用建议
综上所述,冠心病患者PCI治疗中对比剂应用的原则:
首先是分层,即根据患者的肾功能、年龄、合并糖尿病、ACS、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等情况进行危险分层。
研究显示,基础肾功能损害是CIN的独立预测因子。
eGFR<60ml/(min·1.73㎡)的患者发生CIN的危险性显著升高。
其次,适量,即在PCI手术中适量选择对比剂剂量。
如对慢性闭塞或复杂多支血管病变,PCI程序应尽量简化;控制对比剂推注数,在保证造影质量和手术操作的前提下,适量选择对比剂用量,对比剂总量最好控制在300~400ml以内,并予充分的水化疗法。
第三,合理选择对比剂的种类,推荐在高危患者应首选非离子型等渗或低渗对比剂,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这些患者发生CIN的风险。
最后,水化,在应用对比剂的过程中应尽量降低对比剂肾病的发生,而水化是目前唯一被循证医学证实的有效预防措施,目前提倡使用等渗盐水静脉水化疗法,可以预防对比剂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