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科护理学第四章 营养支持患者的护理

外科护理学第四章 营养支持患者的护理


人。
2、要素膳饮食
特点:
①化学成分明确,氮源为游离氨基酸或蛋白质水解物、短肽,
以不需消化或极易消化的糖类、脂类为能源。
②含有全面的矿物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营养成分全面,可 直接被胃肠道吸收利用、无渣。 ③其含有单个氨基酸或短肽,口感差,尽量采用管饲。
营养素结构

氮:多由结晶氨基酸构成,也可由短肽构成(半要素膳)。 糖类:为部分水解的淀粉(麦芽糖糊精和葡萄糖寡糖) 脂肪:常为植物来源的中链三酰甘油和长链三酰甘油,少数 制剂含有短链脂肪酸。
⑵低血糖 低血糖性休克 临床表现:心率加快,面色苍白、四肢湿冷、乏力,严重者休 克。 处理:立即推注高渗葡萄糖溶液。 ⑶高脂血症或脂肪超载综合征 临床表现:发热、急性消化道溃疡、血小板减少、溶血肝脾肿 大、骨骼肌疼痛等。 ⑷必需脂肪酸缺乏 ⑸微量元素缺乏 ⑹血清电解质紊乱 ⑺肝功能损害
第四节 护理
禁忌症 营养剂
1、葡萄糖 2、氨基酸 3、脂肪 4、维生素 5、电解质 6、微量元素
输注途径
一、周围静脉
简便
安全
静脉炎
反复穿刺
流量小
经周围静脉中心静脉插管(PICC)
浅静脉,上肢远端,直视
—— 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管径细,长,阻力大,易堵塞,需用输液泵 静脉炎发病率高 粘贴固定,四肢活动 — 容易移位
营养不良的分类
营养不良
消瘦型
低蛋白型
混合型

能量缺乏型, 蛋白质缺乏型, 以人体测量指 表现:血清蛋白 类水平降低及 标下降为主 全身水肿
蛋白质、能量缺乏
第二节 肠内营养
凡有营养支持指征、有胃肠道功能并可利用者都可接受。包括: (1)吞咽和咀嚼困难者;
(2)意识障碍或昏迷导致进食能力丧失;
第四章 营养支持患者的护理
第一节 概述

营养:是人体摄入、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以维持生长发育、组织更新和良好健康状态的动态过程。

临床营养:是指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由于历史上以外科
医师作为先驱,故有人称之为外科营养。

营养支持:是指在饮食摄入不足或不能的情况下,通过肠 内、肠外途径补充或提供维持人体必须的营养素。
固定导管,一旦发现异常,停止输注,清除渗漏液,使用抗菌药物。

⑶肠道感染:与营养液污染、变质有关。按操作要求无菌、冷藏、定
时输注、定时更换输注装置等。一旦发现,及时处理。
预防皮肤黏膜受损

对留置胃或空肠造瘘管者,应保持造瘘管周围的皮肤清洁、
干燥,避免发生皮肤炎症。

对留置鼻胃管或鼻空肠管者,鼻粘膜会因长时间受压而产生 溃疡。应每日用油膏涂拭鼻腔黏膜,起润滑和保护作用。

必需氨基酸配方,含有足够的能量、必需氨基酸、组氨酸、 少量脂肪和电解质,适用于肾衰竭病人。
输注途径 1、口服法 2、胃内管饲 3、肠内管饲

输注方法 1、分次给于 2、连续输注
并发症

1、胃肠道并发症:最多见的并发症,包括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便秘、腹 泻等,其中最常见的是腹泻,占肠内营养治疗5 % -30% 。 原因:伴同用药、肠内营养剂的类型、渗透压、污染、输注速度过快。

4、代谢性并发症
第三节 肠外营养
肠外营养: 通过静脉途径提供人体代谢所需的营养素。 全胃肠外营养: 当病人被禁食,所需营养素均经过静脉途径提供时,称之为 全胃肠外营养
凡出现下列病症而有胃肠道不能充分利用时可考虑PN。
包括:
(1)胃肠道功能障碍;
(2)因疾病或治疗限制不能经胃肠道摄入饮食;
(3)高分解代谢状态,如严重感染、手术、创伤及大面积 灼伤病人; (4)严重营养不良 (5)抗肿瘤治疗期间不能正常饮食 必须注意:病人伴有严重水电解质、酸碱失衡、出凝血功能 障碍或休克,应先予纠正,待内环境稳定时再考虑PN。
三、中心静脉
输注高浓度和大剂量液体
减少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
需要熟练的置管技术,严格的无菌条件
容易导致气胸、导管败血症等并发症
输注方法 1、全营养混合液:又称为“全合一”
优点:①操作过程减少,避免污染 ②容器密封,避免气栓 ③有利于营养物质获得更好的代谢 和利用,减少代谢并发症 ④减轻工作量 ⑤提高了经外周输注的可能性 2、单瓶

不含乳糖和膳食纤维,但含有足够的矿物质、微量元素和维 生素。


3、特殊配方制剂
高支链氨基酸配方:支链氨基酸浓度较高,占总量的
35%~40%以上;而芳香族氨基酸的浓度较低。

支链氨基酸可经肌肉代谢,增加其浓度但不增加肝脏负担, 且可与芳香族氨基酸竞争性进入血脑屏障,有助于防治肝性 脑病和提供营养支持。

加入药物需经稀释后再经喂养管注入。对低蛋白血症者, 给予输注白蛋白。

预防其他并发症:

⑴吸入性肺炎:主要原因是胃排空障碍、喂养管移位、体位不当、
咳嗽和呕吐反射受损、意识障碍、使用镇静剂等。 预防吸入性肺炎的关键措施是预防误吸的发生。

⑵急性腹膜炎:经胃或空肠造瘘输注者可并发急性腹膜炎。与喂养
管移位或渗漏有关。应观察体温、腹膜刺激征、引流管口渗液等。妥善
2、蛋白质 为体内各器官、组织的重要组分,不能视为能量储备物,一 旦被消耗将影响脏器功能。较大手术、创伤后,由于上述激 素的变化,可使氨基酸自肌肉动员,肝糖异生增加,骨骼肌 群进行性分解,大量氮自尿中排出。此时,消耗了机体蛋白
质,使组织、器官重量减轻,功能下降。
3、脂肪 是机体中的大能源库,约有15Kg,为饥饿时的主要能源。 手术、创伤后,由于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 多,体内脂肪被动用,氧化利用率增加,此时即使提供外 源性脂肪,也不能以完全抑制体内脂肪分解。

2、机械性并发症:鼻咽部和食管粘膜损伤,喂养管质硬、管径粗、置管时用力 不当 ,喂养管阻塞:营养液未调匀、质稠、凝结、管径细等。

3、感染性并发症:误吸或吸入性肺炎:多见于经鼻胃管喂养者, 原因:为
排空迟缓、喂养管移位、体位不当、咳嗽和呕吐反射受损等。 腹膜炎 偶见因空肠造瘘管滑入游离腹膜腔及营养液流入而病发。
急迫感。通常持续1小时左右可自行缓解,餐后平卧可避免发作。重症
患者可因惧怕进食而体重下降,常有营养不良的表现。

晚期倾倒综合征多于术后半年以上发病,于餐后1~3小时出现低血糖 症状,如软弱无力、饥饿感、心慌、出汗、头晕、焦虑甚至精神错乱、 晕厥。绝大部分病人具有早发性倾倒表现,或早发性倾倒和晚发性倾倒 表现同时存在。少数病人仅表现为晚发性倾倒。
时之内,而禁食状态下则无症状出现,流质以及富含糖类的食物尤其不 易耐受,症状的程度轻重不同,临床症状可分为全身性躯体症状和胃肠
道症状。全身性躯体症状:头晕、心悸、心动过速、极度软弱、大量出
汗、颤抖、面色苍白或潮红,重者有血压下降、晕厥;胃肠道症状:上 腹部温热感、饱胀不适、恶心、呕吐、嗳气、肠鸣、腹泻,有时有排便


导管护理
⑴妥善固定
⑵保持通畅:避免喂养管扭曲、折叠、受压。输注营养液
前后、连续管饲过程中每间隔4h及特殊用药前后,都应用 30ml温开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喂养管。药丸经研碎、溶解后 直接注入喂养管,以免与营养液不相容而凝结成块粘附于 管壁、堵塞管腔。

其他护理
2、肠外营养
①保证营养液的顺畅输注
⑵确保喂养管放置位置正确
⑶预防腹泻 胃肠道不适的原因: ①肠内营养制剂的类型:营养液中的乳糖、脂肪、膳食纤维的 种类和含量都可能影响肠道对营养液的耐受性。 ②营养液的渗透压:当病人伴有营养不良时,高渗透性液体更 易引起类似倾倒综合征的症状和腹泻。

倾倒综合征临床表现

早期倾倒综合征多于术后1~3周开始进食时发生,症状出现在餐后1小
③输注的温度和速度:当营养液滴注的速度过快或温度过高
、过低时,均会刺激胃肠道而导致不适症状。 ④营养液污染和伴同用药:当营养液被污染时,细菌性炎症 可导致腹泻症状。某些药物如含镁的抗酸剂、电解质等可致肠 痉挛和渗透性腹泻,给病人带来不适。 ⑤低蛋白血症:当病人合并低蛋白血症时,血浆渗透压降低, 粘膜水肿,影响营养底物通过肠粘膜上皮细胞,并因渗透压差
一、手术、创伤后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改变
1、糖代谢(糖原) 为供能原,但贮备有限,约900Kcal,仅够饥饿状态下半天之 用。手术、创伤后早期,中枢神经系统对葡萄糖的消耗基本维 持在120g/d,由于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儿茶酚胺等分泌增 加,使肝糖原分解增强,加之机体处理葡萄糖的能力受到降低
及胰岛素敏感性减弱,故有高血糖现象。

③保持营养液的温度:营养液的温度以接近体温为宜,过烫可能灼
伤胃肠道黏膜,过冷则刺激胃肠道,引起肠痉挛、腹痛或腹泻。可在喂
养管近端自管外加热营养液,但需防止烫伤病人。

④预防污染及合理用药:

现用现配,容器清洁、无菌;液体室温下放置不应超过
6~8h,若液内含有牛奶及易腐败成分时间应更短;每日更 换输注装置。
二、营养状况评估
1、病史
2、体格检查
3、人体测量
(1)体重 (2)体质指数:是评估体重与身高比例的工具,并不能反 映身体脂肪的含量,而脂肪含量过高才是危害健康的因素。 (3)肱三质
⑵氮平衡中试验
氮平衡(g/d)﹦24h摄入氮量—24h排除氮量 24h排出氮量(g/d) ﹦ 24h尿中尿素氮(g/d) ﹢ 4(g) 其中2克为粪氮和从汗液中分泌的氮,另2克为尿中的其他 含氮物质。 ⑶淋巴细胞总数 ⑷迟发性皮肤超敏试验
(3)消化道疾病稳定期; 如消化道瘘、短肠综合征、炎性肠疾病和胰腺炎等;
(4)高分解代谢状态,
如严重感染、手术、创伤及大面积烧伤病人; (5)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结核、肿瘤 (6)纠正和预防手术前后营养不良,如早产儿、病情危重者、 拒绝进食者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