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2005年/6月/25日/第022版
阅读
理想与现实中的徜徉
尹少淳
现实与理想始终是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维度,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在现实与理想构成的维度中进行的。
尊重现实,使自己的活动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就能增加活动的有效性,反之则会徒劳无益,或者收益甚微。
从相反的方面看,理想又是行为发展的动力,没有理想,人类就会故步自封,止于原地。
现实与理想的关系是辩证的、动态的,它们始终处于一种变化的状态中,以往是理想的东西,经过努力就变为了现实的东西。
因此,现实和理想始终与时间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就时间的某一点来说,我们在现实与理想的维度中找到一种恰当的关系,就能使自己的行为具有一种张力,既贴近现实,又追求理想。
本书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从追求美术教育的有效性出发,对美术教育的诸种问题加以认真的梳理,并在现实与理想的维度中加以把握。
我的着眼点主要集中在知识观(课程观)、教学观和教师观三个方面。
因为知识观涉及的是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学习什么样的美术知识的问题,这一问题在整个基础美术教育中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此外,研究这一问题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因为目前义务教育美术课程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的新编教科书正在编写和实验中,或许我的观点能对这些工作起到绵薄的作用。
如何看待美术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直接影响到我们对美术课程内容的拓展,甚至也会影响到我们的教学方法的变化。
在考虑这一题时,我们会自然地涉及后现代主义的理论以及对这次课程改革具有重大影响的多元智能理论,它们从横向上拓展了我们的知识范围,又从纵向上帮助我们思考美术课程体系。
在教学的研究方面,我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自己的思考,其中涉及的内容表明了我对美术教学的一些重要方面的认定。
我尤其注意在具体的情境中思考来自社会、学校、学生等方面的限制性因素,以及如何在这些限制性因素中尽可能获得美术教育的效益的问题。
我感到,我们的一些思考和研究有脱离具体情境的倾向,并因此而导致一些结论带有明显的理想化成分。
的确,在美术教育中,我们面临着一些困难的选择,比如我们想给予学生更多的美术本体的东西——知识与技能,但能够如愿吗?我们想让美术学习活动更有趣,但又怕遭到只追求愉悦而忽视“双基”的指责。
坦诚地说,我个人具有强烈的美术情结,也热切地期望每个接受美术教育的学生都能掌握高深的美术知识和技能,但现实却告诉我们这是不可能的。
我们可以反思,多年来对学生实施的过于理性的美术教育,究竟让多少学生达到了我们所期望的状态呢?
因此,我主张暖性的美术教育,但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暖性绝非让学生满足于表面的愉悦,却在美术知识与技能方面一无所获。
我所说的暖性恰如我的一个形象的表达———裹着糖衣的药丸。
药丸乃知识与技能之喻,糖衣为生动活泼之学习方式之喻,仅食药丸虽有益,但爱食者不多;仅食糖衣虽可口,但食之无益,上乘之策乃将药丸裹着糖衣并食,既有味,又有益。
具体而言,即运用能够给学生带来愉悦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更多的人参与美术学习,并在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获得适当的美术知识与技能。
同时,还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情感、态度、思维和行为发生种种的良性变化,获得作为学校课程之一的美术课程所应有的教育效果。
这样,我也就有了自己的教师观,即对什么样的人可以做美术教师,或者说一个美术教师应该是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除了重视大家认同的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美术知识与
技能以及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之外,我发现,在现实的教学环境中,美术教师的人格特征以及由此产生的人格魅力对吸引学生参与美术学习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所以,我特别强调美术教师人格的积极建构。
此外,针对文化与美术教育的关系的密切性,我着重强调了美术教师对文化的理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此也就形成了我的教师观。
在研究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了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那就是“二元易变”和“执两用中”相结合的思维方式。
因为我觉得这是把握美术教育中理想与现实问题的最有效的思维方式。
毋庸讳言,我的思想和观点中肯定包含着理想主义的成分,虽然我一直力图从现实的角度把握问题。
而事实是只要思考与实践相联系,就不可避免地涉及理想的问题,所以,我权且将这一次写作当作一次在现实与理想中的徜徉。
(本文为《美术教育:理想与现实中的徜徉》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