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司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公司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粉尘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一、定义粉尘: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习惯上对粉尘有许多名称,如灰尘、尘埃、烟尘、矿尘、砂尘、粉末等,这些名词没有明显的界限。

国际标准化组织规定,粒径小于75μm的固体悬浮物定义为粉尘。

在生活和工作中,生产性粉尘是人类健康的天敌,是诱发多种疾病的主要原因。

生产性粉尘: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粉尘。

按照粉尘的性质分为:无机粉尘(含矿物性粉尘、金属性粉尘、人工合成的无机粉尘)、有机粉尘(动物性粉尘、植物性粉尘、人工合成的有机粉尘)、混合性粉尘(混合存在的各类粉尘)。

生产性粉尘作业: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可能接触到生产性粉尘的作业。

二、危害:粉尘进入人体后主要可引起职业性呼吸系统疾病,长期接触高浓度粉尘可引起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尘肺病,如:尘肺、呼吸系统肿瘤、粉尘性炎症等;对上呼吸道粘膜、皮肤等部位产生局部刺激作用可引起相应疾病。

三、粉尘职业健康卫生标准电焊烟尘:PC-TWA 4mg/m3 其他粉尘:PC-TWA 8mg/m3四、公司主要涉及粉尘的岗位:上料岗位、装卸车岗位、电焊工岗位等;五、粉尘岗位职业卫生防护1、上岗前,必须规范佩戴防尘口罩等岗位所需劳动保护用品。

2、进入岗位后认真检查岗位配置的除尘设施、通风机、换气扇等设备,确认设备无异常时,作业前开启除尘设施、通风机、换气扇等设备;除尘系统应在工艺设备启动前开启,生产作业停止后停机。

3、除尘设施出现故障时,及时报告本岗位工段长(班长),由工段长(班长)找维修人员进行维修处理,同时报告车间相关负责人,确保除尘设施的正常运转。

4、除尘、通风设备要定期检查维护保养,定期清理除尘管道积灰和更换布袋,保证除尘系统正常有效稳定运行;维修设备设施时,需拆除部分除尘设施的,在设备维修完毕后,必须恢复拆除的除尘设施。

5、各岗位要做好设备、设施的密封和粉尘抑制、隔离工作,充分使用调整好除尘设施,严禁出现设备撒漏物料、粉尘飞扬及各种人为的粉尘污染现象。

6、对本岗位生产现场产生的各类粉尘,定期进行清理,清理过程中采取有效防护措施,杜绝扬起二次粉尘。

7、根据岗位工作性质,部分岗位可采取洒水降尘。

8、岗位生产现场严禁吸烟、饮水、就餐;吸烟、饮水、就餐必须到值班室进行,吸烟、饮水、就餐前认真对面部及手部进行清洗。

9、定期维护防尘口罩等劳动防护用品,定期更换防尘滤纸;对粘附粉尘的工作服要及时进行清洗。

10、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坚持下班洗澡,及时清洗身体接触粉尘的各个部位,避免粉尘吸入体内。

噪声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一、定义噪声:是发生体做无规则运动时发出的声音,声音由物体振动引起,以波的形式在一定的介质(如固体、液体、气体)中进行传播通常所说的噪声污染是指人为造成的。

当噪声对人及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时,就形成噪声污染。

产业革命以来,各种机械设备的创造和使用,给人类带来了繁荣和进步,但同时也产生了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强的噪声。

生产性噪声: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噪声。

噪声作业:存在有损听力、有害健康或其他有害的声音,且8h/d或40h/周噪声暴露A等效声音≥80dB的作业。

二、危害:长期接触高强度生产性噪声,可引起操作工人身体发生多方面的健康损害及职业病。

影响植物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代谢功能、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等功能紊乱和影响。

三、噪声职业健康卫生标准每周工作5d,每天工作8h,稳态噪声限值为85dB(A),非稳态噪声等效声级的限值为85dB(A),工作场所噪声职业接触限值见下表。

四、公司主要涉及噪声的岗位:上料岗位、卸车岗位。

五、噪声岗位职业卫生防护1、上岗前,必须规范佩戴防声耳塞等岗位所需劳动保护用品。

2、进入岗位后要认真检查岗位配置的隔音、消声设施,确认隔音、消声设施无异常时,可进行岗位操作。

3、如隔音、消声设施出现故障时,及时报告本岗位工段长(班长),由工段长(班长)找维修人员进行维修处理,同时报告车间相关负责人,确保隔音、消声设施的正常运转。

4、加强日常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确保设备正常运转,有效控制设备异常而造成噪声的上升。

5、岗位操作人员进入到隔音房内巡检完毕后,及时关闭隔音房门,对未按照规定关闭隔音房门的操作人员,一经发现将严肃处理。

6、维修设备设施时,需拆除部分隔音设施的,在设备维修完毕后,必须恢复拆除的隔音设施。

7、岗位生产现场严禁吸烟、饮水、就餐;吸烟、饮水、就餐必须到值班室进行,吸烟、饮水、就餐前认真对面部及手部进行清洗。

8、在噪声较大区域连续工作时,宜分批轮换作业。

9、定期维护耳塞等劳动防护用品。

10、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坚持下班洗澡。

高温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一、定义高温作业: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工作地点平均WBGT指数≥25℃的作业。

WBGT指数:又称湿球黑球温度,是综合评定人体接触作业环境热负荷的一个基本参量,单位为℃。

二、危害:高温致使体温调节产生障碍、水盐代谢失调、循环系统负荷增加、消化系统疾病增多、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肾脏负担加重。

当作业场所气温超过34℃时,即可能有中暑病例发生。

中暑是高温环境下发生的急性疾病,按其发病机理可分为:热射病、日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

三、高温职业健康卫生标准接触时间率100%,体力劳动强度为IV级,WBGT指数限值为25℃;劳动强度分级每下降一级,WBGT指数限值增加1℃~2℃;接触时间率每减少25%,WBGT 限值指数增加1℃~2℃,见下表。

工作场所不同体力劳动强度WBGT限值(℃)五、高温岗位职业卫生防护1、生产现场必须保持通风良好。

2、作业过程中应适当的补充水量(如:矿泉水、加入盐的热水)或预防中暑的冰棍、冰块及绿豆汤,以防止出现中暑现象。

3、缩短一次性持续接触高温时间,持续接触热源后,应轮换作业和休息,休息时应脱离热环境,并多喝水。

4、工作中,应加强防暑降温设备、设施(风机、电扇、空调)的性能检查,出现问题及时汇报处理。

5、采取通风降温措施,打开门窗通风,必要时加装通风机进行机械通风。

6、岗作业中应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身体如有不适及时汇报,不准班中带病作业。

7、中暑后的急救措施7.1当有先兆或轻度中暑时,应将患者迅速离开高热环境,移至荫凉通风处休息,解开衣领,并给予清凉饮料、浓茶、淡盐水和解暑片或藿香正气丸等解暑药物。

7.2对病情较重的患者,应立即移到荫凉处,让其平卧(或抬高下肢),根据不同的病情,分别作如下处理:中暑痉挛时,牵伸痉挛肌肉使之缓解,并服用含盐清凉饮料;中暑衰竭时,服用含糖、盐饮料,并在四肢作重推摩、擦摩;日射病时,头部用冰袋或冷水湿敷;身体高热时,应迅速降温,如用冷水或冰水擦身(擦至皮肤发红),或在额、颈、腋下和腹股沟等处放置冰袋,也可用50%酒精擦浴;症状重或昏迷患者,可针刺人中、涌泉、中冲等穴,并应迅速送医院进行抢救。

8、岗位生产现场严禁吸烟、饮水、就餐;吸烟、饮水、就餐必须到值班室进行,吸烟、饮水、就餐前认真对面部及手部进行清洗。

9、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坚持下班洗澡。

一氧化碳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一、定义有毒作业: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可能接触到各种化学性有害因素的作业。

一氧化碳:无色、无味、无臭气体。

微溶于水,溶于乙醇、苯等有机溶剂。

分子量28.01,熔点-205℃,沸点-191.4℃,气体密度1.25g/L,相对密度(水=1)0.79,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0.97,临界压力3.50MPa,临界温度-140.2℃,爆炸极限12%~74%(体积比),自燃温度605℃,最大爆炸压力0.720MPa。

二、危害:一氧化碳在血中与血红蛋白结合而造成组织缺氧。

急性中毒:轻度中毒者出现剧烈头痛、头晕、耳鸣、心悸、恶心、呕吐、无力,轻度至中度意识障碍但无昏迷,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10%;中度中毒者除上述症状外,意识障碍表现为浅至中度昏迷,但经抢救后恢复且无明显并发症,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30%;重度患者出现深度昏迷或大脑强直状态、休克、脑水肿、肺水肿、严重心肌损害、锥体系或锥体外系损害、呼吸衰竭等,血液碳氧血红蛋白可高于50%。

部分患者意识障碍恢复后,约经2~60天的“假愈期”,又可能出现迟发性脑病,以意识精神障碍、锥体系或锥体外系损害为主。

三、一氧化碳职业健康卫生标准PC-TWA(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mg/m3):20;PC-STEL(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mg/m3):30。

四、公司主要涉及一氧化碳的岗位:上料岗位、隧道窑岗位、烤包岗位、雾化岗位、脱水烘干岗位。

五、一氧化碳岗位职业卫生防护1、上岗前,必须规范佩戴煤气报警仪等岗位所需劳动保护用品。

2、进入岗位后认真检查煤气管道、阀门等易泄露部位,煤气设施巡检和操作时,必须佩带煤气报警仪,保证两人以上并保持一定距离互相监护。

3、煤气设施点火作业时,先给明火再送煤气;煤气燃烧过程中,及时观察煤气压力,根据煤气压力的波动情况,调整配风量,是煤气充分燃烧。

4、定期检查排烟风机、水域除尘等设备设施,设备设施出现故障时,及时报告本岗位工段长(班长),由工段长(班长)找维修人员进行维修处理,在出现故障期间禁止煤气点火。

5、煤气管道、阀门等设施出现泄漏时,必须穿戴好空气呼吸器进行处理,撤离周围职工,现场禁止明火。

6、煤气中毒后的急救措施6.1发现有人员中毒,现场负责人应迅速拨打急救中心电话,请求救援。

6.2救援人员在进入危险区域前,必须佩戴空气呼吸器与便携式煤气检测仪等防护用品,发现有中毒者,应将其转移到空气新鲜的地方,解除一切阻碍呼吸的衣物,并注意保暖。

6.3判断、查明中毒者中毒程度,若中毒者有呼吸或呼吸停止但有心跳,要立即清除中毒者口腔、鼻腔内的杂物使呼吸道畅通,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若没有心跳,应迅速进行心脏胸外按压,同时进行人工呼吸,一直做到急救中心救援人员赶到。

7、岗位生产现场严禁吸烟、饮水、就餐;吸烟、饮水、就餐必须到值班室进行,吸烟、饮水、就餐前认真对面部及手部进行清洗。

8、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坚持下班洗澡。

氨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一、定义有毒作业: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可能接触到各种化学性有害因素的作业。

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气体,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20℃、891kPa下即可液化,并放出大量的热。

液氨在温度变化时,体积变化的系数很大。

溶于水、乙醇和乙醚。

分子量为17.03,熔点-77.7℃,沸点-33.5℃,气体密度0.7708g/L,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0.59,相对密度(水=1)0.7(-33℃),临界压力11.40MPa,临界温度132.5℃,饱和蒸气压1013kPa(26℃),爆炸极限15%~30.2%(体积比),自燃温度630℃,最大爆炸压力0.580MPa。

二、危害:对眼、呼吸道粘膜有强烈刺激和腐蚀作用。

急性氨中毒引起眼和呼吸道刺激症状,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周围炎,肺炎,重度中毒者可发生中毒性肺水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