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的由来:班级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班级一词,最早出现于16世纪法国的居耶纳中学、德国的斯特拉斯堡的文科中学等学校。

1862年清朝政府在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广最先采用班级进行教学,开创中国班级教学之先河。

1901年,清朝政府宣布废科举、兴学堂,班级授课制在全国各地推广。

班级授课的缺点:第一,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多以教师为主体。

第二,时间很有局限,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性学习、探索性学习机会较少,不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第三,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比较固定化,缺少灵活性。

第四,强调统一,难以适应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第五,每个学生实际上分别地对老师负责,彼此之间没有分工合作,因此学生的互相交流和启发难以保证。

改进方法策略:可以让班级小型化,分科制。

在班级里可以实行分层教学,平时注重学生基础知识教学,对同班异质的学生实行区别对待教学的一种形式。

将同一班级学生按一定的标准分成各个同质组,教师在同一课时在同一班对各个同质组分别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这是出于对学生差异和个性的充分考虑,为了使更多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有效、合理的发展而实施的一种教学策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