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下册名著导读《童年》上课用

七年级下册名著导读《童年》上课用


在 苦 难 中 长 大
在 邪 恶 中 善 良
逆 境 中 要 百 折 不 挠
顺 境 中 要 善 于 利 用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生于俄国中部的尼日 尼·诺夫戈罗德城,幼年时期父亲就去世了,勤劳善良的 母亲因无法养活他,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家度过童年。他 只上过三年学,11岁就走向社会,开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 他当过学徒工、搬运工、守夜人、面包工等。16岁时,他 只身来到喀山,进入了“社会大学”,在与命运的争斗中 它深入俄国社会的罪底层,和各个阶层、各种人物接触, 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从而丰富了它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 1905至1907年,高尔基积极投身誉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 1906年写成了长篇小说《母亲》。《母亲》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初俄国风起 云涌的工人运动,表现了俄国工人阶级从自发走向自觉的斗争过程,被列宁 称赞为一本“非常及时的书”。十月革命后,高尔基写出了他最著名的自传 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文学艺术特点
《童年》是前苏联作家高尔基写的自传体小说。其主 要表现手法是革命现实主义。作者以高超的技艺,反 映了俄国当时小市民生活方式及其精神特征,鞭挞了 小市民卑鄙灵魂。同时也让人看到新一代人如何在旧 的基地上破土而出,并且显示出自己强大的生命力。 作品以主人公阿廖沙成长过程为主线,以阿廖沙在外 祖父家里的生活经历为背景而展开故事。其艺术风格 显示了作者在新时期创作的种种特点。相当出色的景 物描写,生动的人物性格刻画,细腻的心理剖析和凝 练而质朴的笔法等方面都完全可以同列夫•托尔斯泰 的《童年•少年•青年》及阿克萨夫的《家庭纪事》等 作品相媲美。
• 第七章也可以分为上、下两篇。上篇 主要写外婆和外祖父各自不同的两个 上帝。外婆的上帝慈悲为怀,赐福人 类,主宰一切,洞察万物,外祖父的 上帝专横跋扈,法力无边,严厉残酷, 人人害怕 。
• 下篇主要写街上的所见所闻后的痛苦 感受,顺便也重提留在家里的苦恼。 上篇是写“我”的精神支柱和思想环 境,下篇是写 “我”家里家外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环 境。
从此,阿廖沙就开始怀着不安的心情观察周围的人们,不论是 对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屈辱和痛苦,都感到难以忍受。他的母亲由 于不堪忍受这种生活,便丢下了他,离开了这个家庭。但在这个污 浊的环境里,也还有另外一种人,另外一种生活。 •这里有乐观、纯朴的茨冈人,正直的老工人葛利高里。每逢节日 的晚上,雅科夫就会弹吉他,奏出动人心弦的曲调。外祖母跳着民 间舞,犹如恢复了青春。这一切使阿廖沙既感到欢乐又感到忧愁。 在这些人当中,外祖母给阿廖沙的影响是最深的。外祖母为人善良 公正,热爱生活,相信善总会战胜恶。她知道很多优美的民间故事, 那些故事都是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她信仰的上帝 也是可亲可爱,与人为善的。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早在19世纪90年代,高尔基就有撰写传记体作品的 念头。在1908年至1910年间,列宁到高尔基在意大 利卡普里岛的寓所做客,高尔基不止一次地向他讲 起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的生活。有一次,列宁对高尔 基说:“您应当把一切都写出来,老朋友,一定要 写出来!这一切都是富有极好的教育意义的,极好的!” 高尔基说:“将来有一天,我会写出来……”不久, 他实现了这个诺言。高尔基在这本书中真实地描述 了自己苦难的童年,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些典 型的特征,特别是绘出了一幅俄国小市民阶层风俗 人情的真实生动的图画。它不但揭示了那些“铅样 沉重的丑事”,还描绘了作者周围的许多优秀的普 通人物,其中外祖母的形象更是俄罗斯文学中最光 辉、最富有诗意的形象之一。是这些普通人给了幼 小的高尔基良好的影响,使他养成不向丑恶现象屈 膝的性格,锻炼成坚强而善良的人。
人物形象
外祖母:她的形象是俄罗斯文学中最光辉、最有人性的艺术形
象之一。她善良、乐观,心里充满了无私的爱。她为人善良公正, 热爱生活,相信善总会战胜恶。她信仰的上帝是与人为善的。她 知道很多优美的民间故事,常常讲给阿廖沙听,她无私的爱丰富 了阿廖沙的心灵,阿廖沙说道,“在她没有来之前,我仿佛是躲 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 方……,她马上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成为最知心的人,成为我最 了解,最珍贵的人—— 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 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 外祖父:他是俄罗斯小市民阶层的典型。暴躁、乖戾、贪婪、 自私。他经常凶狠地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有次竟把阿廖沙打得 失去知觉,结果生了场大病;他非常贪财,暗地里放高利贷,秘 密接受典当,甚至怂恿徒工到市场上偷窃。卡什林是小说中丑恶 势力的化身,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俄国小市民的卑鄙灵魂。
人物形象
阿廖沙(即“我”):听外祖母讲故事,还有乐观纯朴 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 分子“好事情”,都给过阿廖沙以力量和帮助,使“我” 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 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两个舅舅:也是粗野、自私的市侩,整日为争夺家产争 吵斗殴,疯狂虐待自己的妻子。自私残暴。可怜的小茨 冈最后竟死在两个舅舅逼他扛走的十字架下。
后来母亲的再婚,使得阿廖沙对周围的一切都失去了兴趣,竭 力避开大人,想一个人单独生活。就这样经过了一个夏天思考之后, 他终于增强了力量和信心。 母亲婚后生活是不幸福的,她经常挨继父打。贫困和疾病,吞 蚀着她的美丽。由于她心境不好对阿廖沙常常表现出冷酷和不公平。 阿廖沙在家中感受不到温暖,在学校也受歧视和刁难。因此,在阿 廖沙的心灵中,“爱”的情感渐渐被对一切的恨所代替。由于和继 父不合,阿廖沙又回到外祖父家中,这时外祖父已经全面破产!他 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困苦。为了糊口阿廖沙放学后同邻居的孩子们合 伙拣破烂卖。同时,也感受到了友谊和同情。但这也招致学校的非 难。他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三年级,就永远地离开了学校课堂。这 时候阿廖沙母亲逝世,他埋葬了母亲以后,不久便到“人间”去谋 生。
• 第三章分四大块,即由四篇散文或短 篇小说组成。它们也可以有明确的标 题。一、“一双金不换的手”。伊万 是一把干活的能手,去市场购物时也 会替外祖父省钱当小偷;二、“热闹 的家庭舞会”,主角是伊万和外婆; 三、“雅科夫的吉他”。他当然也是 舞会的核心;四、“小茨冈的惨死”。
• 第四章着重写外婆,写她对上帝的虔 诚,对人的良善、忠厚,对丈夫的容 忍、体谅;写她的聪明, 能干,健谈, 会跳舞,会讲童话;火灾里指挥若定, 火灾后为舅母接生;她是大家庭的好 主妇和顶梁柱,是“我“最贴心最亲 爱的朋友。小说对火灾场面的描写非 常精彩。
《童年》各章内容简介(共十三章) 第一章的中心人物是外祖母。她善 良、聪明、能干、充满爱心,是千 千万万俄罗斯女性的优秀代表,对 “我”的一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本章末尾用充满诗意的美好语言描 写了外祖母的肖像和人品,塑造了 一个光彩照人的平凡而伟大的人物 形象。
• 第二章可以分三大块,也就是三篇优 美、精彩的散文。它们可以分别标题 为:“兄弟斗殴”、“凶残的外祖 父”、“外祖父来病床看我”。
• 第八章也可分为上、下篇。上篇描绘了 外婆讲童话的情景、本领和记录下来 《隐士和勇士》这篇优美迷人的童话; 下篇介绍了“我”的第一个知识分子朋 友,一个不知 真名实姓、只知外号“好啊”的“外人” 和“怪人”,并且着重叙述了他们之间 的友谊。
• 第九章也可以分成上、下篇。上篇写 “我的好朋友彼得大伯”;下篇写 “我”和 “三个小少爷”的友谊。
《我的大学》描写他在喀山时期 的活动与成长经历。他16岁报着上大 学的愿望来到喀山,但理想无法实现, 喀山的贫民窟与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 学。他无处栖身,与人共用一张床板。 在码头、面包房、杂货店到处打工。 后来,因接触大、中学生、秘密团体 的成员及西伯利亚流放回来的革命者, 思想发生变化。他阅读革命民主主义 和马克思主义着作,直至参加革命活 动。在革命者的引导之下,摆脱了自 杀的精神危机。喀山的4年使他在思 想、学识、社会经验方面都有长足的 进步。
为使你们对阿廖沙的成长过程有一个完整 的认识过程,这里简介一下后两部作品的内 容。《在人间》描绘阿廖沙11岁走向社会 外出谋生的经历。他备受生活煎熬,做过各 种工役,受尽欺凌、侮辱、愚弄、甚至毒打 和陷害,体验了社会生活底层的艰辛,认识 到人性的丑恶。不过,外婆的善良、厨师的 正直、玛戈尔皇后的博学,又使他看到生活 的光明面。同文物鉴定人、司炉工、木匠等 人的交往也使他感到人性的多面与复杂。他 酷爱书籍,利用一切机会读他所能碰到的书 籍,为此吃了种种苦头。
高尔基曾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作为 瀚如烟海的书籍的统帅和精华--名著,对于我们每个人, 都是一生必不可少的必修课。他是人类聪明才智的体现, 是人类优秀文化思想的结晶。
名著,是人类精神的财富:施耐庵的《水浒传》体现着封 建时代被压迫人们的反抗精神;吴承恩的神话小说《西游记》反 映了人们强烈的叛逆精神。鲁迅的《朝花夕拾》体现着人们的亲 情和乡情;冰心的《繁星·春水》诉说着母爱和亲情的伟大;高 尔基的《童年》展示了少年时代的社会的黑暗和生活的艰辛;莎 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残忍。走进 文学名著,就是走进人类文化的家园,让您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 走进文学名著,就是走进世界伟人的人生,让您感受到伟人的思 想艺术和风采。
• 第十章写“我”母亲的突然回家和新 产生的家庭矛盾。
• 第十一章主要写母亲回来后的家庭生 活,但本章的重点内容还是外婆给 “我”讲父亲的身世和父母的婚事。
• 第十二章写母亲再嫁和再嫁后的生活, 写“我”的这个“伤心事件”对自己 心灵造成的创伤,写这两年里外祖父 的家境日益衰落、以至完全破产,搬 家不断,住房和生活一次比一次差, 几乎真的要上街讨饭了。
• 第十三章写外祖父与外婆分家过日子, 写“我”检破烂为生,写“我”与几个 小朋友去河边偷木板卖钱,写这些小伙 伴们艰难的生活和彼此的友谊,写母亲 的死,最后,写“我”不得不走向 “人 间”。所有这些内容,乍看很零乱,但 完全符合生活本身的逻辑,因为它们都 在写一个“穷”字。《童年》的悲剧是 以母亲之死这悲惨的一幕结束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