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教法之管见
【摘要】本文以课堂教学为例,谈一谈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阅读并理解文言文,主要谈如何引导学生掌握文言知识,如何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不惧怕文言文的学习。
【关键词】文言文学习《蜀道难》
对于高中语文教师来说,文言文既好教又不好教。
说好教是就文言文的内容而言的,文言文因其距今年代久远,因而可讲的内容较多,教师不会觉得无内容可讲,不说别的,仅仅围绕词类活用就可以讲一两节课;说不好教是就学生而言的,当今学生中流行一句话“一怕写作文,二怕周树人,三怕文言文”。
还是因为其距今年代久远,学生普遍觉得其生涩难懂,虽然当下课外辅导书较多,学生可以对照注释疏通文意,但对于文本的结构、思路以及情感等比较深刻的内容,却是知之甚少。
因此,如何帮助学生走进文言文文本,走进古代文化的精髓,是我们一线语文教师需要不断研究的一个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
整体感知,疏通文意是第一步。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要求依照注释疏通字词、句式、文本大意及写作背景,并在不懂的地方做好标记。
有了课前预习做基础,课堂上引导学生不断朗读,读懂大意,并梳理文中的文言知识,文言知识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
在归纳文言知识时要注重和学生互动探讨,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归纳文言知识,目的在于读懂读通文章大意,笔者认为这是学习文言文最重要最基础的一步。
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结构。
在了解文章大意之后,知道作者在“写什么”,接下来就要了解作者是怎样组织安排内容的,也就是作者是“怎么写”的。
以人教新课标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蜀道难》为例,笔者在课堂中试着引导学生以课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句话“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突破口,结合上下文分析得出“作者每次感叹蜀道之难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结论。
其中第一段出现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主要是感叹蜀道之高,第二段出现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主要是慨叹蜀道之险,第三段出现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主要是感叹蜀道战祸之惨烈。
作者围绕蜀道之“难”,分别从高、险、战祸惨烈来行文,文章的思路结构一目了然。
精读课文,品味文本语言和主旨。
在疏通文意、理清写作思路后,教师因势利导,提到一个问题:作者是怎样描述蜀道之难的?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品味文本。
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通过思考课文中的语句来体味语言特色和文中的浪漫主义色彩。
比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就用了夸张和引用神话传说的手法,极力渲染蜀道之高。
再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用了衬托的手法表现蜀道的高和险。
在充分探讨文本语言特色之后,一个问题自然而然就产生了:作者为什么要
极力渲染蜀道的高、险及战祸的惨烈?这个问题就涉及到文章的主旨。
对于主旨的探讨,笔者以为,不必一开始就把参考资料上所说的内容灌输给学生,应该让学生在充分讨论后,得出自己的结论,而后再说出自己或参考书上的观点,得出一个公认的统一的比较科学的观点。
关于《蜀道难》的主旨,历来众说纷纭,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说法:①为忧虑房琬、杜甫而作,认为作者写此诗是担心身为剑南节度使的严武会危害在蜀的房琬和杜甫;②讽刺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入蜀,首倡者为给李白作分类补注的元人肖士赟;③讽刺四川军阀章仇兼琼;④“即事成篇,别无寓意”。
经今人研究,前三种说法,或于史实不符,或于时间不对,都很难成立。
所以我们以第四种说法为基础,认为本诗的主题是“送友人入蜀国”。
当然,在课堂上,有同学也提出,作者叹蜀道难,何尝不是叹人生之难、仕途之难呢?
此外,文言文的学习最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多朗读多背诵。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读的方式很多,可以默读,也可以大声朗读;可以自由读,也可以分角色读;可以精读某一句或段,也可以范读全篇。
但无论以何种方式读,都必须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因为这是走进文本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式。
另外,适当背诵文言文经典篇目或有名的句段也是提高文言素养的途径。
在《高考考试大纲》和《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里都对此作了要求,说得更长远一些,这也是继承传统优秀文化的一个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