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各家学说(重点)

各家学说(重点)

各家学说重点(个人总结,仅供参考,如有需要自行修改)1.2.归类编次方式:按方类证:柯韵伯《伤寒来苏集》、按法类证:尤在泾《伤寒贯珠集》按症类证:沈金鳌《伤寒论纲目》按因类证:钱璜《伤寒溯源集》分经审证:陈修园《伤寒医诀串解》3.七大学派:⑴伤寒学派:庞安时、朱肱、成无己、方有执、柯琴⑵河间学派:刘完素⑶易水学派:张元素、李杲、王好古、罗天意⑷功邪学派:张从正⑸丹溪学派:朱震亨、王履、戴思恭⑹温补学派:薛已、孙一奎、赵献可、张介宾、李忠梓⑺温病学派:吴有性、余霖、叶桂、薛雪、吴瑭、王世雄4.5.各个学派的研究方向:⑴伤寒学派:以研究和阐发张仲景《伤寒论》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为主要课题的众多医家形成的一大医学流派⑵河间学派:从运气角度出发,探讨火热病机,以治疗火热病症为其擅长,善用寒凉药物,故后世又称为寒凉派,有“热用河间”之说。

⑶易水学派:以脏腑证候的病机及其治疗作为研究课题,以脏腑寒热虚实的论点来反洗疾病的发生和演变。

⑷功邪学派:以攻击邪气作为治病的首要任务,强调邪留则正伤,邪去则正安,善于运用汗、吐、下三法。

⑸丹溪学派:以养阴为宗旨,强调保存阴气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侧重阐述阴虚火旺之证,论治多以补阴为主。

⑹温补学派:强调脾胃和肾命阳气对生命的主宰作用,在辨证论治方面,立足于先后天,或侧重脾,或侧重肾,而善用甘温之味,突出了脾胃和肾命的肢体,是命门理论的研究趋向了深入。

⑺温病学派:以研究外感温热病为中心课题的一个学术流派。

6.刘完素:“诸涩枯竭,干劲皴揭,皆属于燥”7.“六郁”:气郁、湿郁、热郁、痰郁、血郁、食郁。

8.李东垣:创建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吴鞠通:创建越鞠丸吴有性:创建达原饮9.叶天士:善发挥奇经八脉辩证10.朱丹溪创建的越鞠丸,是以治疗气郁和火郁位治疗重点。

11.张从正汗、吐、下三法包含什么答:汗法:凡具有疏散外邪作用的方法,皆属于汗法,除辛散解表的内服药物外,还包括“灸、蒸、渫、洗涤、烫、烙、针刺、砭射、引导、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

吐法:如瓜蒂散、稀涎散、吐风散、常山散;此外还有“如引涎漉涎,嚏气追泪,凡上行者皆吐法也”。

下发:包括泻下通便,及“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凡下行者皆下发也”。

12.名家名言:张从政:“《内经》一书,惟以血气流通为贵”。

朱丹溪关于火与痰、郁论治的名句:“诸火病自内作”“气有余便是火”“气血冲和,百病不生。

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

”“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

”“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

”“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张介宾:“阴阳者一分为二”“阴阳互根”“精气互生”“阳常不足,阴本无余”“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善治精者,能是精中生气;善治气者,能使气中生精”李中梓:“气血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阴阳并需,而养阳在滋阴之上”“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无湿则不泄”13.王孟英对暑邪的认识:1.暑为阳邪2.暑为夏季之邪3.暑易夹湿,但一定夹湿4.暑为外来之邪,不能内生14.王清任《医林改错》钱已《小儿药证直诀》:对小儿生病理特点的认识:“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暑”(以下为练习册中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如有需要自行修改)15.何谓“阴精难成易亏”答:朱丹溪认为稚幼和垂老之年阴气俱亏,前者未充,后者已亏,只有在壮年时期才相对充盛,而青壮年时期在人生中是否短促,说明人体阴精来吃而早逝,故丹溪认为“阴精难成易亏”。

16.试述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的主要内容:答:朱丹溪所谓“阴不足”是指阴精难成易亏而言;所谓“阳有余”在生理状态下,是指人体脏腑功能时时处在活跃状态并相对于“阴不足”而言;在病理状态下,是指由于情欲引动相火,致相火妄动,是人体脏腑功能活动亢进的状态,并非指人体真阳之有余。

基于此,朱丹溪认为阴精的难成易亏,相火之易于妄动,是人体容易发病之关键。

要保持阴精充胜,首先就得使相火不致妄动。

因此,丹溪在《格致余论》中首例《饮食箴》《色欲箴》两篇,示人要节制饮食和色欲,不使相火妄动,以保持阴阳平衡。

由此可见,丹溪的“阳有余阴不足”旨在强调抑制相火,保护阴精,为阐发“阴虚火动”的病机和倡导滋阴降火之法提供理论基础,也为预防、摄生思想提供理论依据。

17.试述朱丹溪相火论的主要内容:答:朱氏对相火论的论述包括两方面:⑴相火为人身之动气。

此从生理方面阐述,人体动多静少,处于一个“阳畅游余阴常不足”的状态中,但动而中节并非妄动。

如果没有动,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就会停止,人体就会没有生命。

至于“动”的产生,是推动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对人体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⑵相火妄动则为贼邪。

此从病理方面阐述。

相火作为人身之动气,对人体脏腑组织的生理活动具有推动作用,是人体不可缺少的。

但如果动而无制,就会变成贼邪,损害人体之元气。

引起相火之原因,主要是人体“情欲无涯”。

此外房劳过度、饮食厚味、情志过激等也是引起相火妄动的原,必然会耗伤阴精,轻则病重则死,对人体危害甚大,已非动气之火,二是成为食气之贼火。

相火之部位,丹溪认为相火寄于肝肾二脏,肝藏血而肾藏精,肝肾之精血为相火之物质基础。

此外,还分属于胆、膀胱、心包络、三焦等脏腑。

概之,丹溪所言相火妄动,它能耗伤阴精、损伤正气,对人体危害甚大。

故丹溪的相火论也是其滋阴降火法及其预防、摄生思想的理论依据。

18.试述“郁”的含义及郁证的病因病机。

丹溪是怎样论治郁证的答:郁,即滞而不通之义。

丹溪在前人论治郁证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论郁六种,形成了独到的治疗经验。

郁证的病因病机,丹溪认为情志内伤、六淫外感、饮食失节等因素都可使人体气血怫郁而产生郁证。

其认为之病机为气血郁滞,故他说:“气血冲和,百病不生。

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

”郁证的治疗,丹溪重在调气,同时兼顾郁久化热之治。

故其善用辛热温散之剂,解郁,又配伍寒凉清泄之剂清火。

其所创制的越鞠丸便是此意,故越鞠丸统治诸郁证。

该方行气开郁,取气行则他郁自解与五药分治五郁的共同作用而发挥统治六郁的功效。

丹溪根据六郁之因,制另一治郁名方六郁汤。

19.李东垣所论内伤热中证的发病原因:答:李氏认为内伤热中证致病原因,一是饮食不节,由于饮食损伤脾胃,脾气不升,元气损亏,气与阴火的对立统一关系破坏而生热;二是劳役过度,过分霹雳亦可耗伤脾气,导致升降失常而生内热;三是精神刺激,情志过度,能资助心火,心火为邪火,壮火耗伤元气,损伤脾胃而致内伤。

他还强调这三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认为往往由于精神刺激伤及五脏,而后脾胃之气受损,在加饮食劳倦所伤而发病,此外,还指出身体素弱者,更易发病。

20.李杲对脾胃生理功能的论述:答:⑴李氏认为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而元气必赖胃气充足,方能生成。

元气不足,实由脾胃损伤所致。

因此元气实际上是胃气的异名,本质是元气必须依赖于胃气,充分强调了元气与胃气的不可分性。

⑵生命是永恒运动的,运动的表现形式是元气的升降出入,而元气与胃气不可分,一次升降出入是否活跃,实际上取决于胃气充足与否,因此脾胃便是调节人体元气升降出入的枢纽。

⑶脾胃调节元气升降出入的关键是脾的升阳布精,只有脾气生发,元气布散,升降正常,生机活跃,方能脾湿不生,阴火敛藏,如果脾湿下流,元气衰微,生机不旺,阴火便会乘机上冲,内伤发热诸症即随之而生,故李氏特别强调调脾胃升发阳气这一主导方向。

21.李杲认为内伤热中证的主要病机是什么答:李杲认为元气与阴火具有咸寒制约的关系,内伤热中证的病理变化就在于气与火的关系失调。

元气不足时阴火亢盛;若元气充沛则阴火自然敛降;阴火愈炽,元气愈被耗伤。

这种阴火是病理之火,正是《内经》所说的“壮火食气”。

因而内伤热中证病机关键是元气与阴火的对立统一关系破坏,同时李氏还认为脾胃是元气升降运动的枢纽,若脾胃气虚,升降失常,则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九窍,便会发生种种疾病。

如常见的内伤发热恶寒证,正是由于阳气不升,不能卫外而恶寒,而脾湿下流,阴火上冲,则导致发热,故脾胃升清降浊功能的失调是内伤中证的又一重要病机。

22.李杲治疗内伤热中证的用药法度是什么答:李氏注重脾气生发的一面,治疗上突出表现为善用补脾升阳的药物,组方两大法度是强调甘温除热和升阳散火,而用苦降药是权宜之计。

所谓甘温除热,是用参、芪、术、草等药温补脾气,使脾气充足,元气布散,不生脾湿,不致脾湿下流,阴火上冲,内热便不会产生,因此说甘温可除大热,这是治疗关键,升阳散火是在甘温补脾药中,结合具有升提透散功能的药物,常用升、柴、葛根等,补中升阳使脾胃之气易于升发,元气随之旺盛,则阴火敛降,虽不用泻火之药而烦热自除,因此称为升阳散火法。

这是治本之法,益脾而阴火自降,这是李氏治内伤热中证的两大法度。

23.简述刘河间对火热病证的治疗方法答:表证当汗解,唯用辛凉或甘寒以解表。

当阳热郁遏于表,则以石膏、滑石、甘草、葱、豉等开发其郁结。

夏季暑热当令,一般不宜辛热解表,可加入黄芩、石膏、知母、柴胡、地黄、芍药、栀子、茵陈、葱白、豆豉等,或以甘草、滑石、葱、豉等药发散甚妙。

表证兼有内热的,又当表里双解,如防风通圣散、双解散、或用天水一凉膈半,或用天水、凉膈各半,以散风壅,开结滞。

里证治法有三:里热郁结可下,当用承气汤之类,刘氏成立的三一承气汤,亦可应用。

热毒极深,当清热解毒,可用清热解毒汤,或与承气汤合用,下后热盛,当清解余热,可用黄连解毒汤。

若热极失下,残阴欲绝当养阴退热,可用黄连解毒汤合凉膈散或白虎堂合凉膈散。

24.试述刘完素“六气皆从火化”的学术观点。

答:刘完素对病机的认识,尤其重视火热为病,形成了以“火热论”为中心的学术观点。

对于风、燥、湿、寒诸气与火热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六气皆能化火”之说。

他强调风、燥、湿、寒诸气在病理变化过程中,皆能化热生火,而火热也往往是产生风、燥、湿、寒得原因之一。

既然风、燥、湿、寒与火热均有一定的关系,因此风、燥、湿、寒诸气为病可以化生火热,而火热为病又可产生风、燥、湿、寒诸证,六气之中,火热即成为中心。

其质量也重视诸气与火热的关系。

如风邪为病,创立防风通圣散,一以祛风,二以泻火,盖风生于热,以热为本,以风为标之故。

这是刘河间“六气皆能化火”的观点。

25.张从政病邪学说的主要学术内容:答:⑴邪气致病的观点:认为人体之所以发病是由于邪气侵犯的结果。

⑵三邪理论:天地各有六气,人有六味,该六气六味都能成为邪气,使人体的上中下三部发生病变。

⑶气血流通:邪气是影响气血流通的根本原因。

26.张从政邪气致病的观点有哪些内容答:张从政病首重邪气,他认为病非人身所素有,都是邪气入侵所致。

邪气侵犯人体有虚实两端,所谓实,即指邪实,所谓虚,即指正虚,而正虚是邪留正伤的结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