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刘若愚_中国文学理论_的技巧观_贺根民

刘若愚_中国文学理论_的技巧观_贺根民


收稿日期:2012-03-12 作 者 简 介 :贺 根 民 (1971-),男 ,湖 南 邵 东 人 ,广 西 师 范 学 院 文 学 院 教 授 ,文 学 博 士 ,主 要 从 事 古 代 文 论 和 民 国 学 术 史 研 究 。
2012 年
贺根民: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的技巧观
109
品— ——作家”动态循环往复的封闭图式。 中国文学 思维的传统是重直觉并非尚分析,这种以批评概念 和理论为基础的分析思维,将中国古代文论的零散 批评扭结成一个有机整体,全力展示了刘若愚体系 建构技巧的实绩。
110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2 年
有直觉性质,二者并不矛盾。 李贽、金圣叹都注重技 巧细节,但其本位仍归结为一类表现主义的文学概 念。 正是如此,“大多数中国表现理论家虽然将主要 重点放在自然表现上,可是并不完全排除自觉的艺 术技巧。 ”[1]132 虽然,中国传统文人往往认为自觉和 自然更胜于技巧,但又不得不直面表现本身需要技 巧的现实。 在“审美理论”阐述中,刘著视审美理论 和技巧理论为一个问题的两面,只不过技巧概念偏 重于作家与作品的关系,但是“当批评家从作家的观 点讨论文学而规范出作文的法则,他可以说是在阐 扬技巧理论。 ”[1]150 他以司马相如的 《西京杂记》为 例,说明欲凸显文学的感官之美,先得掌握显示此类 美的技巧,毕竟审美理论和技巧理论互为表里,以美 言丽句为基础的审美理论概念,其本身就是一种技 巧。 在“实用理论”层面,刘著针对那些非实用论者 的宋代文人,象标举“以故为新”的江西诗派,他们对 诗法的专注和模仿,就隐含着一定的技巧观。 即使 是斥逐江西诗派末流之风的严羽追随者,其改弦更 张的诗学实践又多回到技巧的老路上,这是中国文 学的历史宿命,又是技巧理论得以传承和发扬的基 础。
作为一部面向西学背景的学人介绍中国文论的 比较诗学著作,参以西学文化,在世界文学视野中来 发申中国古代文论的技巧观,也是刘著的体系建构 的一个重要特点。 较以中国文论的技巧体系,他认 为西方文学中技巧论有着更为悠久的历史。 20 世纪 西方的批评流派,象俄国的形式主义、美国的新亚里 士多德学派、法国的结构主义者,在技巧概念的阐述 上具有与中国文论类似的特点,尽管中西文化生态 各异。
系统化思想。 以言语为意义承载的技巧,跃升为揭示人类社会规律的道,刘若愚中国诗学的技巧之思,加重了世
界文论领域的中国声音。
关键词:刘若愚;技巧;《中国文学理论》
中 图 分 类 号 :I206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7-3558(2012)03-0108-03
在中国古代文论的体系建构历程中,美籍华裔 学者刘若愚先生在 1975 年出版的《中国文学理论》 是一个独具特质的文化存在。 刘著将中国古代文论 置于世界文论语境中进行综合考察,藉以为西方学 者开辟一条植根本土文论视野来透视中国文论的 新路径。 其所标榜的去除“欧洲本位主义”与“中国 本位主义”追求和事实操作上的以西律中式的话语 阐释和理论建构,致使其成为中西比较诗学和中国 古代文论体系探究史上一个毁誉兼有的理论范例。
技巧向度的中国文化之途早在远古时代已经 开启,《世本· 作篇》所述的制陶、农耕和占筮技术分 类、《周礼·考工记》 中知者、 巧者和工匠的主体差 异,书写了礼乐文明时代的技巧图像。 悠久灿烂的 中国文学,从远古一路走来,铸造了一个又一个文 学创造高峰, 标领和昭示了后来文学的一代风骚, 而这种高峰之下的思考,逐渐在文体特质和操作规 则等方面沉淀为一些相对固定,有法可依的创作范 式和欣赏模式,这就是文学意义上的技巧。 文学技 巧是中国文论民族特色的突出表现, 重直觉体悟、 讲究主观评骘,中国文论的诗性思维在技、道关系 的对待上却呈现各极其变的文化悖论。 中国古代文 论素有遵体重法的传统,借此传达对文学创作或欣 赏的法则和程式的把握,卷帙浩繁的诗格、诗话、词 话、小说话和曲话类著作就是有力的注脚,同时,中
为了替中国文学的实际批评提供健全的基础, 刘著将其对于中国古代文论的分析图式具象为六种 文学理论,即形上理论、决定论、表现论、技巧论、审 美论和实用论。 六种理论被分成四个阶段,在第一 阶段,缘于影响反映模式,形成文学为宇宙原理显现 的形上理论与文学是社会政治反映的决定论;在第 二阶段,缘于作家的创造,形成侧重情感表现的表现 论和以语言为材料的技巧论;同样,因为读者的阅读 和鉴赏而形成第三阶段的审美论,读者对宇宙的反 映,以及因为阅读而改变经验而形成第四阶段的实 用论。 在这六种文学理论体系中,刘若愚借诸《文心 雕龙》原道之说,明确说明技巧论和审美论处于该体 系的次要地位,但是欲表现文学的外在美,又须得借 助某些技巧。 鉴于中国古代文论家的折中态度,一 个文论家的批评观点可能散见于各个领域,职是之 故,刘若愚以一副综合的眼光来打量和设置六种文 学理论。 即使刘著辟专章来探究技巧观,而其对技 巧观的阐述不拘囿于为技巧而言技巧的僵化模式。
国古代文人又往往重道轻技, 视诸如技法方面的书 籍为浅陋卑劣之作, 反对机械的照搬和固守一隅而 不知变通。 诗有常体、文无定规,他们往往从技巧入 手,经由对字法、句法和篇法的掏摸和探究,归结于 无法为法、取法自然,这就绘制中国古代文论技巧论 的基本轮廓。
相对于西方文论体系而言, 中国古代文论有一 个自足演变的理论体系。 1927 年陈钟凡先生发凡起 例,“以远西学说,持较诸夏”,出版了国人所著的第 一部《中国文学批评史》,就开始以一种世界性的眼 光来观照和建构中国古代文论体系,其后,郭绍虞、 罗根泽、朱东润、敏泽、蔡锺翔、王运熙、顾易生诸先 生前后接续,不懈奋进,奠定了中国古代文论及其学 科体系的建构基础。中国古代文论的著述体例,或以 时间为序,或以批评家为纲,对于非中文母语的受众 而言,单一的编年史类的叙述和评论,往往流入野狐 禅,加重中国文论的东方神秘色彩。如何在中西异质 文论话语对话中找就一条适切的路径,“达到一个最 后 可 能 的 世 界 性 的 文 学 理 论 ”,[1]3 在 理 论 层 面 整 合 两种传统就是一个颇为考量的话题, 其本身也是一 个技巧。刘若愚援引艾布拉姆斯《镜与灯— ——浪漫主 义理论批评传统》的艺术批评坐标理论,将艾氏以作 品为中心、世界、艺术家和欣赏者四因素所构成的发 散 型 三 角 形 结 构 改 塑 成 “ 宇 宙 — ——读 者— ——作
缘于刘著的资料选择和著述体例,其对中国文 论的技巧论述重点在诗文, 很少涉及戏剧和小说,
“因为戏剧和小说,在中国相当晚期才发展成为完整 的文学类型,一直到近代,才被认为是正式的文学。” [1]19 诗文作为中国文学的主流样式,其被进入刘著的 关切领域,自在情理之中,而明清芃然勃兴的小说、 戏剧评点,亦包孕丰富的技巧理论,未能被纳入刘著 的研究范围,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事实意义上的以 西律中式的技巧理论阐释, 致使刘著未能充分照顾 到中国文论的杂文化生态及诗性思维, 象技巧理论 和表现理论有着诸多交叉, 如能进行理论综合那么 该体系会更趋严谨。 中国文论的技巧本身有形而上 和形而下的双重指向,其物性和精神性差别,致使文 论家往往练就一种即兴体悟式的理论言说习惯,将 散逸、零碎的技巧观披沙炼金、进行更有效的理论整 合,这对于在西学语境中掏摸既久、浸染既深的刘若 愚来说诚非易事。
毋庸置疑,中国古代文论中不乏公然阐述技巧 的实例,这固为刘若愚技巧论的文献基础。 他客观 承认汗牛充栋的文论典籍编纂,隐含着技巧概念,只 是多未上升至理论层面。 技巧备经言语的命名而获
就一定的表现方式,先秦典籍《易传》所记载的爻辞 卦象,已经显示可以言说的社会化的文化特质,它们 可能就是汉字的原型, 汉字本身具有 “记号— ——样 式— ——文 饰— ——文 化— ——学 问— ——著 作— ——文 学 ” [1]24 的光谱意义,刘著的“形 上 理 论 ”就 言 明 声 文 、情 文和形文均包含一定的技巧概念,《文心雕龙》 的道 圣文论之“文”,在一定层次上说,就是承载一定社会 信息的审美符号。此外,他在该章还例举了萧纲兄弟 的华丽文体写作,个中隐含注重雕琢的技巧色彩,而 这种尚丽之言又恰好是其对技与言关系的形象说 明。 技与道,构成实践世界与经验世界的两端,二者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技是道的现实承载和 感性表现,自然之文与人文之文都是道的反映。刘著 的“形上理论”中,就例以陆机《文赋》融通物性的创 作观、韩愈以技显道的实践,说明道是技的文化本位 和归结。 至法无法、技与道通,最终实现向精神世界 的拓进,构成中国文论的本体论。从静观自然达成与 道合一的忘我境界,显示中国古代文论的诗性特质。 刘若愚藉以对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二寓言的阐述, 揭示凝神化一、自然而然的技巧极致。 这样,以言语 为意义承载的技巧,在凸显言语的诗学表征之时,飞 升为揭示人类社会规律的道, 就清晰绘制了刘若愚 属意中国文论的哲学层面的演变图式。
如前所论,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对技巧观的 分梳既集中体现该著第四章的技巧理论中, 又散见 于其他章节的理论阐述上, 构成一个相互影响的文 化体系。 沈约的“四声”理论、高启的以格辨体说、李 渔的戏剧理论、 翁方纲的肌理说以及桐城派的古文 理论,是刘著“技巧理论”专章援引的实例,虽然刘若 愚再三声明上述实例对技巧的分析并非其属意所 在,仍旗帜鲜明地体认“美好作品需要自觉的技巧, 一如其需要天才和灵感。 ”[1]135 无论是沈约强化韵律 细节之见、 李东阳的以体区分诗文之说, 抑或李梦 阳、唐顺之的拟古主义规则,均表明刘著所操持的技 巧理念:“文学是一种具有一定规则和方法的技巧的 这种文学观。 ”[1]137 诚如斯言,中国文学理论自有一 条源远流长的技巧脉络。即以拟古传统而言,刘著将 其厘分为二派,一是以精通技巧本身为目的,象李东 阳、 李梦阳; 一是藉以对技巧的把握达到精神的领 悟,象谢榛,这种分而治之的阐述策略展示了刘著的 辩证思想。在“表现理论”阐述中,刘著先设置一个理 论预设:吸收技巧是写作前的准备,写作实践中又具
2012 年 6 月 第3期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angxi Science & 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