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世界历史教案(九年级下册)泸州七中历史教研组第五学习主题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课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课程目标】1.知识和能力:理解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了解帝国主义国家的军备竞赛和战争危机,掌握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矛盾、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性质2.过程和方法:认识帝国主义掠夺和侵略的本性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帝国主义掠夺和侵略的本性【教学重点和难点】三国同盟、三国协约,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教学方法】图示法,讲述法,朗读法,提问法【教学步骤】一、复习导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世界主要矛盾加剧,除了有帝国主义国家国内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帝国主义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还有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二、新课:(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的变化 *1.矛盾的根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帝国主义国家的权益总是和它的综合实力成正比的。
→新、老帝国主义之间的争端2.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矛盾(1)俄奥矛盾:源于巴尔干地区→巴尔干地区的战略地位及复杂的民族(2)法德矛盾:源于什么战争?(普法战争)该矛盾的历史地位、影响(遗留问题)(3)英德矛盾:英国的外交政策:“光荣孤立政策”;德国外交政策:“大陆政策”→“世界政策”(指导学生阅读英德矛盾小字材料):该矛盾的历史地位、影响(二)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帝国主义国家根据自己的利害关系纷纷寻求同盟者,拉帮结派,不惜大动干戈。
1.三国同盟(德奥意):时间:1882年,同盟国组成国家组建目的:对付俄国、法国原则:朋友的朋友是朋友,朋友的敌人是敌人的逻辑。
三国核心:德国2.三国协约(英法俄):时间:1907年,协约国组成国家3.帝国主义的军备竞赛:为了在未来的侵略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各国纷纷增加军费,添购军火。
各国军费增长比例、“海权论”简介、英德在海军军备方面的竞赛、英国大造无畏舰。
帝国主义国家争夺焦点:巴尔干地区三、教学小结(提问、写出)1.帝国主义之间矛盾的根源,2.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矛盾,3.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名称、组成国,4.帝国主义争夺焦点,5、同盟国与协约国的性质: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
【板书设计】(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的变化1.矛盾的根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矛盾1)俄奥矛盾 2)法德矛盾3)英德矛盾【作业】课后复习、预习。
【教学反思】:(二)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性质)1.三国同盟(1882年、德奥意)2.三国协约(1907年、英法俄)3.帝国主义的军备竞赛第2课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后果【课程目标】1.知识和能力:要求学生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和大战的爆发,欧洲三条战线,西线三大战役,俄国革命和退出大战,美国的参战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2.过程和方法: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后果、性质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从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辩证能力4.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帝国主义是世界大战的根源,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罪恶的战争,俄【教学重点和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役、性质和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方法】图示法,讲述法,朗读法,提问法【教学步骤】复习导入:帝国主义的本性→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两大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的对峙→一战的爆发(一)萨那热窝事件—大战的导火线在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的明争暗斗中巴尔干半岛是争夺尔干半岛,的焦点。
请同学们结合老师展示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巴尔干半岛形势图》,思考:20世纪的巴尔干半岛是不是已成为火药库?(展示《一战前的巴尔干半岛形势图》播放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刺杀的资料片:两声清脆的枪响,结束了斐迪南大公夫妇的性命,这就是引发第一次世界爆发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小结:萨拉热窝事件的时间、地点、与一战的关系(二)大战的开始和主要战役1.大战爆发的标志和交战双方、双方对阵形势(地理位置、兵力部署、军事计划)2.欧洲战场的三条战线和主要战役:3.凡尔登战役(一战转折点)和索姆河战役战争很快到了1916年,双方都认为这一年是关键的一年,都想给对对以致命一击,赢得战争。
因此,战争更加激烈、更加残酷。
这一年西线双方进行了两次大规模战役,这就是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播放相关资料片,结合战争的损失讲解战争的罪恶性,讲述两次战役中新式武器如飞机、坦克、毒气弹的运用。
)总之,尽管双方都投入了巨大兵力,仍却没能置对方于死地。
1916年重点在西线的战事又陷入了僵持中。
凡尔登战役的历史意义:一战转折点(三)战争的结束1916年冬季不知不觉来临了。
这个冬天欧洲人感觉特别冷。
战争进行了两年多,仍然不见分晓,双方都深深地陷入了战争的泥潭,无力自拔,元气大伤,继续厮杀下去,已是力不从心。
(播放欧洲1916年前线和后方的严重困难情况资料片)很快,1917年的几件大事把战争引向了结束。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把最终引发战争结束的大事归纳出来,教师总结。
)1.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1917年)2.美国参战(1917年)3.一战的结束(1918年11月)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交战各国都发生了革命运动。
1918年1月,德国基尔港水兵发动了起义,德皇外逃,德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战争发动者终于落得了可耻的下场。
(展示福煦车厢,略微讲解,后引导学生归纳出革命制止战争的道理)一战结束的标志是什么?4.一战的性质和影响结合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和美国的损失情况的资料片,归纳并总结出这次战争的影响和性质。
(播放资料片:一战参战国家、人口、经济损失等,引导学生归纳性质:帝国主义侵略战争。
影响:给人类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和巨大损失。
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教学反思】:第六学习主题近代科学和思想文化第1课自然科学的革命【教学目标】教学难点:自然科学专业知识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温故知新1.在“科学的革命”中,课本介绍了哪几位科学家?他们各自做出了哪些杰出贡献?2.欧美近代科技的发明创造为什么能够获得累累硕果?这些成果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怎样影响?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1.课文介绍了哪几位科学家?他们各自做出了哪些杰出贡献?(运用课件展示科学家画像,引导学的平方成反比。
(F = G )惯性定律: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加速度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外合力的方向相同。
(F合 = m a)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F = - F)²狭义相对论:物体的能量相当于质量与光速(30万千米/秒)的平方的乘积,即 E = mc。
广义相对论:物质间所存在的万有引力,是由于物质的存在和分布使时间和空间的性质不均匀(时空弯曲)而引起的。
2.欧美近代科技的发明创造为什么能够获得累累硕果?(课件演示科学家语录,先组织学生英译汉,接着启发学生思考回答,最后由教师归纳答案)牛顿:“If I have seen farther than others, it is because I was standing on the should ers of giants.”(如果我看的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爱因斯坦:“Try not to become a man of success but rather try to become a man of value.”(不要希图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而要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自由阅读卡·居里夫人在实验”(提炼新的放射性元素——镭)A.科学家辛勤忘我地实践和探究,推动了科技进步。
科学家的个人努力起了重要作用。
B.人们挣脱了封建神学束缚,敢于积极地进行思考和探索,促进了科技进步。
思想自由是主要因素。
C.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发明和创造,这是根本原因。
如时间许可,练习巩固【教学反思】:第2课思想和文学艺术成就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托尔斯泰晚年对“平民化”道路的选择教学过程一、启蒙思想1.“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所有公民有权参与法律的制订。
”这些内容出自哪个国家的哪个文件?(法国《人权宣言》)2.在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英国、美国也发表过哪些类似的文件?3.教师指出:欧美资本主义能够产生和发展,除了政治经济因素之外,还离不开思想文化因素。
6.请联系中国实际,说说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进步有什么作用?A.戊戌变法→ 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打下了基础,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B.辛亥革命→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C.新文化运动→ 彻底批判了封建思想,为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二、文学艺术成就教师指出:欧美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导致激烈的社会变革,也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这一时期,在文学艺术方面同样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1.学生读书、表格整理本课内容。
2.列宁为什么称赞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它们在俄国历史上起过什么作用?2.梵高的人品怎样?他的绘画作品有什么艺术魅力?3.贝多芬怎样“扼住命运的咽喉”?哪一首乐曲标志着贝多芬在艺术上和思想上的成熟?三、组织学生探究文学巨匠(展示相关图片,再现历史情境,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1.[设问自答]近代文艺为什么会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及其代表作品?(一定的社会文化建立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基础之上,近代世界激烈的社会变革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2.探究:“相信我吧,在艺术问题上,下面这句话是真实的:老老实实是最好的办法,宁肯不厌其烦地严肃钻研,而不要投机取巧、哗众取宠。
”这句话说明梵高的成功之路是怎么走出来的?贝多芬说:“I will take fate by the throat. It will not bend me completely to its will.”【教学反思】世界现代史:第一学习主题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1课伟大的十月革命一、【课程目标】:1、知识与能力:(1)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2)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
3、过程与方法: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方面的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一些带有原则意义的理论和实践,对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借鉴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教学过程】:导入:1、故事《一个诚实的孩子》导入列宁,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进入新课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