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教学过
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简介作者、出示课题。
自然界里有许多奇丽的景象,引动了无数的作家、诗
人去描绘它们,赞美它们。
今天我们学习的《火烧云》是已
故的优秀女作家萧红的作品。
二、读课题,自学课文。
1.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
2•按“上来了、变化极多、下去了”给课文分段。
板书:上来了(1-2 )
变化极多(3-6)
下去了(7)
三、指名按段读文,并请冋学思考问题。
1.人们为什么将一种云称为“火烧云”?
课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题意?
(第一段第2节)
出示: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
像是天空着了火。
2.自由反复朗读这句话,从词入手,请你谈谈你读懂
了什么?(同桌讨论)
①从这句话看出火烧云有什么特点?(红)
②“烧”的意思和作用?
(“烧”字写出了火烧云的颜色、速度(动态)、范
围以及“火烧云”名字的由来。
)
③除了“烧”字写出了火烧云的特点,这句话中还有
哪些词也表现了火烧云的红?(红彤彤、一直、烧、好
像……着了火)
3.边朗读边体会这些词的作用。
四、导学第一段。
1.个别朗读第一节、思考:红红的火烧云的形成需要
怎样的条件?你从哪里看出来?
(傍晚晚饭过后;夏季乘凉)
2 •引读: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
霞光照得小孩
子的脸,大白狗变成,红公
鸡变成,黑母鸡变成,小白猪变成了
,老爷爷的胡子变成。
(1)它们的颜色为什么都变了?
(3)为什么黑母鸡变成了“紫檀色”?
(黑+红=紫,紫檀木就是那样的颜色,看彩图左上
角。
)
复备:(红色)
简单介绍一下萧红。
(萧红是三十年
代的青年女作家,曾受到过鲁迅先生
的关怀和帮助。
)
(2)出示:“紫檀色”
注意“檀”的右下字形。
(4)出示课后题3:
读一读,比一比,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霞光照得动物的颜色都变了。
大白狗变成红的了。
红公鸡变成金的了。
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
指名一人读第一句,一人读二、三、四 句,比较、
体会。
(突出了地面上的景物在霞光映照下颜色 变化的奇
妙。
)
3.人们对火烧云的出现是什么态度? (“笑 盈盈”)
4 .请你带着笑意朗读第一段。
五、小结、读文。
1.今天我们读通了课文,给课文分了段, 并且学习了第一段。
2 .朗读全文。
六、布置作业 1 .熟读课文; 2 .家默词语。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分了段,并且学 习了第一段,今天我们以自学为主,来学习第 二段。
这篇课文的叙述是以“变”为主线的,描 写了火烧云变化的“多”和“快”两个特点。
二、 自学第二段。
(一) 出示自学题:(分组学习)
1•小组朗读第二段,找到分别描写颜色和 形状变化的小节; 2 .小组讨论,完成课后题1/②,用直线划 出有关词语; 3 .独立完成:把颜色归类,每一类再另外 写几种 (二) 大组交流:
1.指名小组朗读描写颜色的小节,填空并 归类:(出示课后题1/②) 颜色变化(多):红彤彤金灿灿......... 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 葡萄灰梨黄茄子紫 变化(快):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像这样三个或三个以上结 构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紧密 关联的短语或句子连成一串 的修辞手法,叫“排比”。
作者在对火烧云的动态描写 中,也进行了静态刻画。
如“一 会儿,天空出现了一匹 马……”,“马是跪着的……” 前者描写动态,后者刻画静 态。
“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
大起来了……”,句中“两三 秒钟”
显示变化之快,但前加 “过了” 一词,又说明“跑马” 一动不动。
这些动态和静态描 写,把火烧云的形状多姿和变 化万端刻画得入神,读者能在 纷至沓来、瞬间万变的形态 中,获得清晰、真切、印象深 刻的造型,不致于眼花缭乱、 不可捉摸,强化了火烧云的形 象性和趣味性,增强了文章表 现力和感染力。
2 .四个“一会儿”构成了排比句式,齐读,体会作用。
师提示:除了表示变化快外,还表示了什
么?
(突出了颜色变化之多,之快。
)
4•指名小组朗读描写形状的小节,填空。
出示:形状:变化(多):马狗狮子变化(快):一会儿过了两三秒钟忽然接着一转眼
5•自由朗读4-6节,体会马、狗、狮子的变化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清晰(逼真)一一模糊(不见了)
6 •小组分配朗读,两人读描写形状“清晰” 的句子,两人读描写形状“模糊直至不见了” 的句子,并圈出描写“清晰”和“模糊”的词语。
7.指名小组朗读,交流划到的词。
交流一节,集体读一节。
&小结:可见火烧云的变化极多。
集体朗读
4-6 节。
9试着背诵4-6节。
自背,个别背,集体背。
七、学习最后一段。
1.个别朗读。
2.学习词语:恍恍惚惚(由于事物变化快而
看不真切、看不清楚。
)
文章中哪句话可解释“恍恍惚惚”,齐读。
这句话也说明了火烧云变化多。
补充板书:又像这个,又像那个。
师引读:必须低下头,揉一揉眼睛,沉静一会儿再看。
可是一一
最后一句也说明了火烧云变化快。
3.背诵这段。
八、总结并朗读全文。
火烧云下去了,将迎来一个晴朗的夜晚。
大自然就是这样,此起彼落,彼落此起。
无限循环,变化万千。
不但诗人、作家热爱它,我们每个人都热爱它。
九、布置作业
1.火烧云是怎么形成的?
2.背诵4-7节
3.完成练习册。
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快的特点尝试写一段话
讨论:一般情况下,“一会儿”表示时间短,为什么在这里能表现出“变化多”呢?
3.师生配合朗读。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一。
火烧云的形状千姿百态、变幻莫测,却也没有一个“变”字。
文中用了三个借喻句,将火烧云如马如狗如狮的形态,生动逼真地表现出来了。
“一会儿……模糊了”、“忽然……不见了” “ “接着……看不到了” 这些词句显示了“马”、“狗”、“狮”来无影、去无踪,变幻莫测的特点;还有“正在…… 就……”、“跪着”、“跑着跑着” “ “蹲着”等词句清楚地表达出火烧云在动中变、在变中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