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五年制高职
2012级省统设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说明
一、2012级五年制高职省统设专业
2012级五年制高职省统设专业设置如下:
二、省统设专业的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要求
(一)培养目标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全日制,学制五年。
其培养目标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性专门人才。
(二)基本要求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应该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做到明礼诚信、爱岗敬业、团结合作,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快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心理素质和健康体魄,具有后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基础。
(三)基本原则
1.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2.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3.坚持以能力为本位,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4.坚持课程整体优化,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
5.坚持产、学、研相结合;
6.坚持统一性、开放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结合。
三、课程体系基本框架
五年制高职课程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大部分组成。
(一)必修课
必修课占总学分的75%-85%,由省校统一确定。
课程管理权限分为省统管课程和自开课程两类。
省开课由省校统一管理。
自开课程,由各办学单位负责选用教材、选定或制定课程标准并组织考核,但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开设时间与课程名称原则上不能随意变动。
必修课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集中实训课三个部分组成。
1、公共必修课
公共必修课的主要功能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水平和身心素质等,以满足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合作的需要,并为专业学习、知识拓展、能力提高提供支撑基础。
公共必修课的设置参照下表。
2、专业必修课程
专业必修课程的主要功能是提高学生适应未来就业需要的职业能力、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应重点强化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以满足学生胜任职业岗位和就业、创业的需要。
专业必修课程应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相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的需要设置相关课程。
要
加强专业课程与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力求体现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和应用性。
3、实训课程
集中实训课和课程实验(实训)统称为实训课,实训课为自开课,省校组织对各办学点实训教学的检查。
实训课程的主要功能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岗位职业技能。
主要包括集中实训和课程实验实训环节。
实训课程的安排应紧紧围绕学生的职业能力建设,突出专业技术应用与职业技能训练,减少理论的验证。
实训课程力求与职业技能证书的考核和鉴定相结合,增强实训课程针对性和实效性。
要通过课程改革,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
要切实安排好顶岗实习。
课程实验(实训)是开发智力、培养技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课程实验(实训)学时应包含在课程学时内。
集中实训课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作为必修课单独列出,包括入学教育和军训、公益劳动、社会调查、课程设计(或大作业、或专业技能训练)、各类实习、毕业作业(设计)等教学环节。
(1)入学教育与军训:新生入学后必须参加一周的入学教育和军训。
(2)公益劳动和社会调查:各专业学生第一、第二学年每学期都必须参加一周的公益劳动或社会调查,可以集中安排,也可以分散在每周安排2课时。
(3)专业认识实习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通过专业认识实习,可以使学生较早地了解专业,增强专业意识,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要根据实际,安排好认识实习的内容。
(4)企业生产实习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主要教学环节之一。
企业生产实习教学计划由企业与学校根据生产岗位对从业人员素养的要求共同制订,教学活动主要由企业组织实施,学校参与教学管理和评价。
在企业生产实习(含毕业实习、毕业作业)阶段为一学期至一年,应要求学生针对实习岗位和企业用人要求,选择内容、方式进行学习;应安排一定的学生集中学习时间,或返校或在企业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听取企业、行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专题讲座。
(二)选修课程
加大选修课程的开设比例,选修课占总学分的15%-25%,课程的管理权限为自开课。
选修课原则上开设素质教育课程、专业课程或拓宽专业方向的课程、考证培训或实践性强的实训课程。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努力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省校提供选修课开设课程的参考意见,各办学单位在制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时,确定开设课程类型、名称、开课学期及学分数。
各办学单位要尽量用足选修课程比例,以扩大教学自主权,实行“订单式”培养。
选修课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为各专业限选课程,统一安排在第七学期开设。
(三)课外活动和第二课堂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对人才的需求,建议前三年每学期课安排一周的第二课堂活
动,内容包括:各种新经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讲座;各种技能训练及竞赛;学生社区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开发智力,发挥特长,提高能力,使其全面发展。
四、毕业标准
对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升级转变的实际情况,实施相应的双证制度,即毕业证书与职(执)业资格证书,获取技能等级证书、通过各种通用能力(计算机、普通话、英语等)考试。
学生修完规定的课程,达到规定的毕业总学分;思想品德鉴定合格;取得规定的职(执)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通过有关的通用能力考试,准予毕业。
(一)最低毕业总学分:按科类统一毕业标准,明确毕业总学分的最低要求。
工科类、艺术类专业为260学分;文科类、经济类专业为250学分。
(二)岗位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各专业教学计划中提出专业必备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
五、其他说明
(一)2012级人才培养方案按每学期20周(其中教学18周,期末复习1周、期末考试1周),每周五天工作日制定。
每周安排25-30学时,前3年原则上每周安排30学时,后2年原则上每周安排25学时;工科类、艺术类专业总学时5500学时左右,文科类、经济类总学时5200学时左右。
各办学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对课程学分进行微调,并制订学分奖励办法,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经培训和社会化考核取得其他技能等级证书的学生,或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获奖的学生进行奖励。
学生取得相应的学分即可毕业。
(二)方案中,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的课程学分以课内学时为基数,每18个课内学时计1学分;社会调查、实习、实训、课程设计(大作业、专业技能训练)、毕业设计等集中实践课程每30学时计1学分;
(三)本方案按五年一贯制制定,是全省办学系统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各办学单位应根据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有关五年制高职教育的文件精神,以及五年制高职专业建设水平评估指标和五年制高职专业建设标准,按照“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五年制高职教学计划管理的若干意见”中有关教学计划的制定要求,制定各专业的教学班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并报省校审批后予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