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波斯神系:古希腊神话中,希腊诸神按父权制氏族的方式在奥林波斯山上建立起以宙斯为首的庞大家族,称为“奥林波斯神系”。
英雄传说:起源于祖先崇拜,是古希腊人对远古历史和对自然界斗争的一种艺术回顾。
英雄传说在世代相传中,形成了许多系统,主要有:赫拉克勒斯建立12件大功的故事,伊阿宋率众英雄取金毛的故事,俄狄浦斯的故事,特洛亚战争的故事,奥德修斯的故事,忒修斯的故事等,充满冒险精神和克服困难的英雄气概,体现人们征服自然的愿望。
荷马史诗:《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是古希腊最早的两部史诗,一般认为是诗人荷马所作,故称荷马史诗。
新喜剧:新喜剧不谈政治,以描写爱情故事和家庭关系为主要内容,又称世态喜剧。
剧中的主要角色是一些新的人物类型,如农夫、鞋匠、食客、兵士、艺妓和家奴等。
新喜剧情节曲折,风格雅致,讽刺生动,注重劝善说教。
最著名的新喜剧作家是雅典的米南德。
教会文学:又称僧侣文学,是中世纪欧洲盛行的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正统文学,主要指的是当时的教士和修士写的文学作品。
使用的文字主要是拉丁文、希腊文和教会斯拉夫文。
体裁有圣经故事、圣徒传、祷告文等。
文学题材大多取材于《圣经》,创作的目的主要是宣传基督教教义,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思想。
骑士文学:欧洲封建骑士制度的产物,世俗封建主的文学。
基本内容是描写骑士爱情和他们的冒险,宣扬和美化骑士精神,肯定对现世生活的追求。
有骑士抒情诗和骑士叙事诗两种。
英雄史诗:是在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大致可分为早期英雄史诗和后期英雄史诗两种。
早期英雄史诗形成于中世纪初期,是氏族社会末期各部落的民间集体创作。
后期英雄史诗产生于中世纪中期,是封建制度发展以后的产物。
后期英雄史诗的主题是爱国主义。
谣曲:中世纪的谣曲与英雄史诗相比,更多地反映出人民的愿望和他们对自己喜爱的英雄人物的赞颂,具有平民意识。
最著名的有英国的“罗宾汉谣曲”。
城市文学:市民文学也称城市文学,是从11世纪随着城市的出现和市民阶级的形成而产生的文学。
大多是民间创作,直接取材于显示现实,反映市民的审美情趣,强调“机智”和“乐观”。
主要体裁有韵文故事、讽刺故事诗、抒情诗和市民戏剧。
七星诗社:16世纪出现在法国的一个诗人团体,由7位诗人组成,以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学并从中受到教益为出发点,以革新法国诗歌形式,促进法兰西民族语言的统一为旨归。
代表诗人是龙沙。
流浪汉小说:是欧洲近代小说的一种类型。
取材于城市平民生活,主人公大多为无业游民,以主人公的活动为线索安排各种生活场景。
最著名的是《小癞子》。
大学才子派:16世纪后期英国出现的一批人文主义剧作家,他们大都受过大学教育,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学识渊博,在戏剧上颇有创新。
代表人物有李利、马洛等,为莎士比亚喜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文艺复兴:14-17世纪初欧洲一系列新兴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的总称。
以人文主义为中心思想,借助古希腊文化和自然科学,以世俗的形式反对封建制度和宗教势力。
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
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
对“人”的肯定成了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
巴洛克文学:17世纪意大利唯一有影响的文学流派,内容上偏重表现宗教狂热,对尘世的绝望,情绪为夸张的悲观和颓丧,用词华丽,堆砌辞藻,作品结构常常框架宏阔,叙述风格扑朔迷离。
古典主义:17世纪在法国出现的以拥护王权、崇尚理性、模仿古代、遵从规律(如三一律)为特征的文学思潮。
因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故称古典主义。
三一律:是古典主义戏剧的创作原则,要求一个剧本只能有一个情节线索,剧情只能发生在同一地点,时间不准超过一昼夜,即24小时。
哲理小说:(1)是法国启蒙作家在18世纪创立的一种新型小说(2)它不注意环境与人物的细致描写,而是以人物活动为主线,表现作家关于政治、法律、道德、文学方面的启蒙观点,富有哲理性。
感伤主义文学:得名于斯特恩的小说《感伤的旅行》,在创作上强调感情的力量,着力描写人物的不幸与痛苦,以引起读者的怜悯和同情。
它曾流传到德国、法国和俄国,有着广泛的影响,为浪漫主义的兴起作了铺垫。
正剧(严肃的喜剧):(1)由狄德罗、博马舍和德国的莱辛在18世纪创立。
(2)正剧介于悲剧和喜剧之间,其特点是强调戏剧的教育作用。
“狂飙突进”运动:德国启蒙运动达到高峰的标志;主张个性解放,崇尚感情,提出“返回自然”,提倡民主意识。
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
耶拿派:是德国最早的一个浪漫主义文学流派。
主要成员有施莱格尔兄弟、诺瓦利斯、蒂克等。
施莱格尔兄弟是早期浪漫主义的理论家。
他们主张:强调创作自由,重视情感,寻求神秘感。
湖畔派:是英国早期浪漫主义的一个派别,代表人物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
他们厌恶城市文明,缅怀世纪,赞美宗教法制农村生活。
代表作是《抒情歌谣集》。
拜伦式英雄:19世纪英国诗人拜伦在《东方叙事诗》中,集中塑造的一系列形象。
他们的共同特征是高傲、孤独、倔强,个性独特,蔑视文明,反抗现存社会制度,敢于同罪恶社会进行毫不妥协的斗争。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海涅的后期代表作。
抒发了对德国封建制度和停滞的社会现实的仇恨与憎恶。
具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风格,运用了夸张、讽刺、想象、比喻的手法,结合民间文学的传统,进行叙事和抒情。
《草叶集》:是美国浪漫主义诗人惠特曼的作品。
草叶象征着民主、自由、生命力、发展。
贯穿全诗集的主题是对自我、民主和自由的歌颂。
其艺术特色在于大胆运用了自由体的形式,这对后来“垮掉的一代”产生了很大影响。
美丑对照原则:在《克伦威尔>序言》中,雨果提出“美丑对照原则”。
主要内容有:(1)大自然中美丑并存(2)艺术想要取得好的效果,就应该通过强烈的美丑对照,同时采取艺术的夸张。
《欧那尼》决战:完全打破“三一律”限制,地点随意变换,大量采用奇情剧的手法,充满浪漫的奇异构想。
引起了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阵营之间的一场决战。
它的上演成功,标志着浪漫主义彻底战胜了古典主义。
宪章派文学:1838-1848年英国爆发的“宪章运动”中出现的文学,是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文学。
诗人以报刊为载体发表各种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反应工人的呼声,这些诗歌政治倾向明确,语言晓畅,充满激情,流传广,影响大。
自然派: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别称。
果戈理是这一流派的创立者,别林斯基在理论上做了阐述。
作品真实地反映生活,揭露农奴制的黑暗,描写下层人民的苦难命运。
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
他们大都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厌倦上流社会的生活,但没有明确的生活内容和目标,缺乏行动的能力和勇气。
代表人物有奥涅金、毕巧林等。
小人物:19世纪俄国文学中塑造的一系列典型。
他们是生活在社会底层、性格懦弱、胆小怕事的被欺凌与被侮辱者。
通过这类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
新人:19世纪中叶在俄国文学中出现的具有民主主义思想倾向的平民知识分子形象。
这些形象尽管个性差异,但大多出生平民,具有坚定的意志,明确的思想,以及实干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
迷惘的一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文坛出现的作家群。
他们消极沉闷、生活空虚,被人称为“迷惘的一代”。
代表作家是海明威。
《人间喜剧》: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创作,分为三部分:“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和“分析研究”,共90余部。
主要用现实主义手法,通过资产者的发家、贵族的没落、金钱的万能来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金钱社会。
(“风俗研究”是最重要、作品最多的一部分,“哲学研究”探讨道德腐化的根源,“分析研究:意在从人类的自然法则出发分析社会的不合理状态。
)人物再现法:是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独创的一种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即同一人在不同的作品中反复出现,以表现他们的性格发展和不同生活阶段;并使多部作品联接成一个艺术整体。
含泪的笑:果戈理善于发掘生活中的可笑而又可悲的因素,进行夸张,加以讽刺,并进行无情揭露。
一切看似怪诞,令人捧腹大笑,但在“笑”的背后,却蕴藏着深切的悲痛。
复调小说:是一种小说结构样式,是由众多的似乎平等的声音的对话构成的。
如果从说话人的角度来考察他们的一轮,几乎每一种声音都是振振有词的。
显得好像是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它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中,相互对话却不发生融合。
巴黎公社文学:是巴黎公社革命的直接产物,是19世纪30-40年代,成就最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包括公社诞生前后20年间公社成员的大量文学创作。
主要内容是宣传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揭露反动派罪行,总结公社经验,号召人们继续围公社的理想而斗争。
代表人物是鲍狄埃。
自然主义文学:19世纪后期流行的一种文学思潮。
强调写真实,再现自然;强调客观性;突出科学性。
代表作家左拉、龚古尔兄弟等。
前期象征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中产生最早、影响最大、涉及面最广的文学流派。
象征主义者认为,诗歌应该摆脱描写外界事物的倾向,努力写出“内心的真实”,用物质的可感性表现隐蔽的内心世界。
象征主义注重联想和暗示,讲究诗歌的神秘性、音乐性以及“通感”手法。
唯美主义文学:是19世纪中期起源于法国,后兴盛于英国的文学流派。
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艺术不应反映生活,无须顾及道德,艺术要追求的只有诉诸感觉、印象的形式了。
作品多以爱情和欢乐为基本主题,以消遣度日的特权人物为主人公,讲究辞藻、韵律,重视景物的描写,以造成视觉、听觉的美感。
威塞克斯小说:哈代最重要的长篇小说都属于“性格与环境小说”。
都以他的故乡道塞特郡,即小说中的威塞克斯农村为背景,因此哈代的作品被称为“威塞克斯小说”。
这类小说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入侵后农民的悲惨命运,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道德和法律观念的虚伪性。
心灵辩证法:托尔斯泰创作中的一个手法。
通过人物心理变化来反映人的性格和思想变化,注重的是心理过程的本身。
托尔斯泰主义:托尔斯泰世界观改变后,站在自由贵族的立场上,幻想以改良主义来卸掉贵族与平民的关系,并提出了一系列改良社会的政治主张,主要包括:(1)不以暴力抗恶(2)道德的自我完善(3)博爱思想忏悔贵族:是托尔斯泰创作中的人物形象系列。
他们出身贵族,有才学,有理想,正直善良。
由于上流社会的腐败,使他们堕落成自私自利者。
但他们通过接触社会,认识到了沙皇专制制度的腐败落后及不合理性,从地主阶级立场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上来。
《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是“忏悔贵族”的典型。
社会问题剧:易卜生创作的剧本。
以日常生活为素材,多方面剖析社会问题,层层揭开,使矛盾突出,启发人们思考,引导人们改革社会弊端。
代表作是《玩偶之家》。
解冻文学:解冻思潮是以艾伦堡的中篇小说《解冻》命名的。
小说以写冰雪消融、解冻时节来临结束。
于是“解冻”成了这个时期文学界的象征,由此发端的干预生活、写阴暗面、表现重大的社会政治问题,关注人物命运的创作倾向,被称为“解冻文学”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