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酒后驾车现状分析及应对之策

酒后驾车现状分析及应对之策

酒后驾车现状分析及应对之策(2010-04-10 12:33:06)据公安部交管局统计,涉酒事故严重程度位居各类交通事故之首,治理酒后驾车已经成为交通管理工作的重点。

...酒后驾车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司机一滴酒,亲人两行泪,因喝酒会严重影响驾驶行为,增加驾驶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的几率。

据公安部交管局统计,酒后驾车交通违法行为近5年来平均每年导致交通事故1.09万起,造成4054人死亡、1.16万人受伤,是导致交通伤亡事故的重要诱因,因酒后驾驶引发的事故和造成的人员伤亡情况约占总数的30%,涉酒事故严重程度位居各类交通事故首位。

可见,酒后驾驶是制造交通事故的主要“杀手”,治理酒后驾车已经成为交通管理工作的重点。

一、涉酒恶性交通事故引发公共安全事件近半年来,关于“酒后驾驶”引发恶性交通事故的案件频频引发公共安全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如:2008年12月14日,成都市孙伟铭在无证、醉酒驾车,肇事逃逸过程中连撞四辆轿车,先后致4人死亡,1人重伤。

2009年1月21日,在河南省三门峡市,王卫斌醉驾宝马冲入人群,造成6死6伤的惨剧。

2009年6月30日,张明宝在南京江宁区醉酒驾车,沿途撞倒9名路人,撞坏6辆轿车,酿成5死4重伤的惨剧,死者中还有一名孕妇。

经检测,肇事司机体内血液酒精含量达到了惊人的381毫克/100毫升。

2009年8月4日晚9时许,杭州市民魏志刚驾驶保时捷越野车,在市区繁华路段斑马线附近撞上16岁马芳芳,马经医院抢救无效身亡。

案发后,许多人自然联想到此前同城发生的“飙车案”。

5月7日晚8时许,20岁的杭州市民胡斌驾驶三菱改装跑车在市区超速行驶,撞死了行走在斑马线上的谭卓,引发了国内外关注。

网民大声疾呼“继谭卓、马芳芳后,法规调整还需多少行人生命?”杭州“保时捷案”发生后仅一天,即8月5日晚,黑龙江鸡西市的张喜军酒后驾驶路虎越野车冲进夜市人群,连撞20多人,造成2人死亡,7人住院。

8月6日晚,上海又发生一起酒后驾车夺命案,一名4岁男孩被撞死,3人受伤。

这一幕幕的惨剧接连发生,令人扼腕,给人警示,发人深省。

惨祸频发一再引发社会舆论关于加大交通肇事行为惩治力度的呼声,而司法实践中法律适用的不统一现象也屡遭公众对司法公正的质疑。

有关专家和社会人士呼吁,在交通文明意识、公民道德素质与汽车数量高速增长不相匹配的现实情况下,国家相关部门应迅速完善、健全交通法规,提高交通违法犯罪的成本。

9月8日,备受各界关注的“四川孙伟铭和广东黎景全恶性醉酒肇事案”经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判决,均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罪名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2009年8月7日,浙江省公安厅在全省部署开展严厉整治酒后驾驶交通违法行为专项行动,全力推进以查处酒后驾驶为重点的严重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常态化严管工作,公安部也于8月15日起在全国开展严厉整治酒后驾驶专项行动。

截至10月9日,温州市共查获饮酒后驾驶3831起,醉酒后驾驶683起,已拘留642人,暂扣机动车驾驶证4131本。

据乐清市统计,1—9月份交通接警量为29888起,共发生上报交通事故646起,造成65人死亡,744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69.54万元。

其中,9月份共发生上报交通事故30起,造成3人死亡,受伤31人、直接经济损失1.92万元,事故次数、事故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同比分别下降45.45%、66.66%、43.64%和91.04%。

9月份查处各类道路交通违法行为21344例(非现场执法15090例),其中酒后驾驶391例,行政拘留醉酒驾驶人123例(共行政拘留194人)。

从8月7日起至10月4日,共发生涉酒交通事故10起,造成6人死亡(其中酒后1人、同比下降66.67%),8人受伤,同比分别下降了50%、14.29%和65.22%。

上述可知,我市随着严查酒驾整治力度加大,事故下降明显,成绩显著。

同时也反映酒后驾驶人数还居高不下,在全力查处酒后驾驶违法的氛围下,仍有个别驾驶人存在着侥幸心理,冒险酒后驾驶,甚至引发恶性交通事故。

8月28日,龙湾发生醉酒驾驶造成4人死亡的事故后,瑞安在国庆期间又发生了醉酒驾驶致人死亡事故,23岁的肇事司机林春城体内血液酒精含量也达到了惊人的202mg/dl。

10月5日晚8时许,江苏省常熟市蔡学平醉驾保时捷在斑马线上将妇女撞飞致死。

可见,整治酒后驾车任重而道远,集中整治的同时,更要找准根源,因情施策,实现长效预防。

二、酒后驾车高发的根源(一)文化意识形态导致酒后驾车公安交管部门一直把酒后驾车做为重点交通违法行为来整顿,2008年全国交管部门共查处酒后驾驶违法行为55.4万起。

然而缘何屡禁不止呢?这就衍生出了两个疑问:一是为何要喝酒?二是为何酒后敢开车?为何要喝酒,首先,酒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调味剂,高兴、悲伤、喜庆、哀痛等等场合,总免不了来上一杯,宣泄一番。

其次,中国是礼仪之邦,千百年来形成的“酒文化”,酒成了联系和加深感情的媒介,有时还决定着某些项目、事情的成功与否,无酒不成宴,无酒不成欢,因而人际交往过程中,喝酒也就在所难免。

再则,一些酒店为推销酒水引入酒水提成制,使服务员无视消费者过度饮酒而一味地敬酒、劝酒。

据统计,2008年我国白酒产量400多万吨,人均消费白酒2.76升,啤酒产量4200万升,人均消费啤酒24.2升,不难想象,一年有不少“车轮子”因此而陷入了“酒坛子”。

酒后驾车高发有历史的必然性,经分析我国驾驶人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酒后驾车的主要原因:一是法制意识淡薄。

一些驾驶人缺少相关法律知识,认为酒后驾驶是个人的自由,只要驾驶时提高警惕就相安无事。

还有一些驾驶人心存侥幸心理,视交通法规于不顾,肆无忌惮地酒后驾车,认为酒后驾车被查到是运气不好。

二是安全意识不强。

许多酒后驾车者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驾驶技能好,控制力强,喝点酒对行车安全无妨,而没有充分意识到喝酒对驾驶行为的不利影响,对危害性认识不足。

三是由于酒精的作用,使驾驶人过于自信,无视交通法规,敢于尝试高难度驾驶动作,如酒后飙车、比车技等危险行为。

总之,酒后驾车反映我国在文化舆论方面,缺乏对逼酒斗酒等非理性行为的正确引导;在道德谴责方面,对酒后驾车等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缺乏舆论谴责;在民事赔偿方面,对提供饮酒服务的商家只管赚钱不管消费者安全的行为缺乏责任追究。

(二)法制环境宽松是酒后驾驶屡禁不止的法律根源1、对酒后驾车的认定标准较其他国家放得过宽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发布的《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GB19522—2004)国家标准对车辆驾驶人员血液酒精含量临界值规定:饮酒驾车(drinking drive):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20mg/100mL,小于80mg/100mL的驾驶行为。

醉酒驾车(drunk drive):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mg/100mL的驾驶行为。

可见,我国认定酒后驾车标准的起点是0.2%(在驾驶人的血液中每100毫升的酒精含量为20毫克),而酒后驾车标准美国0.08%,日本0.05%,德国0.03%,瑞典规定饮酒驾车最严格的国家,即达到0.02%即为饮酒驾车。

2,法律法规规定对酒后驾车的处罚力度不够。

我国对酒后驾驶及酒后驾驶交通肇事的处罚分为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

《道路交通安全法》对酒后驾驶的处罚规定是:“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一个月以上三个月以下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和暂扣三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也就是说,饮酒后驾驶机动车,只要没有醉酒或者造成一人以上重伤及死亡的交通事故且负主要责任以上的,处罚就是暂扣驾驶证和最高罚款也不超过2000元。

饮酒后驾驶机动车即使发生交通事故,只有造成一人以上重伤及死亡且负主要责任以上的,才能构成交通肇事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法规本身的伸缩性以及人情因素,肇事方对受害方积极赔偿和安抚后,法院一般情况下会判处缓刑。

可见,现行法律对酒后驾驶明显缺乏震慑,在一定程度上放任和纵容了酒后驾车行为的发生。

对于醉驾致人死亡,执法部门有的以交通肇事罪论处,有的以危害公共安全罪来定,如何界定缺乏相应的标准,伸缩空间也很大,一些特殊阶层的人物,自然会有恃无恐地喝酒开车。

血淋淋的事实说明,我国相关法规亟待调整。

2、国外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鉴于酒后驾驶违法行为的严重社会危害性,世界各国对此的处罚无不严厉有加。

如:美国法律规定,当一个人血液中酒精含量为0.08%时驾车,被视为酒后驾车。

如果被警察第一次抓住,要当场没收驾照,并被立即送到拘留处医疗中心,关押12至48小时,理由是禁止他不清醒时再次上路。

次日,这名司机要交纳数千美元的“保释金”以及250至400美元罚款才能走出拘留处,外加75美元医疗中心使用费,并吊销驾照一年。

酒后驾车撞人事故则被定性为二级谋杀,并面临巨额赔偿。

在加利福尼亚,对酒后开车的普通处罚是罚款、罚扫大街等,若罚后照喝不误,便去参观城内的停尸房,让他们看车祸中死亡者的解剖过程。

日本对血液中酒精浓度超过0.05%驾驶员,判两年以下劳役,罚款5万日元,吊销驾驶执照,同时追究向驾驶员供酒者的责任。

在日本酒后驾车,不仅驾驶员会被处罚,车上的乘客也会被罚。

新加坡的法律规定任何人在酒精或药物影响下,不能正确控制车辆而驾驶,或意图驾驶机动车辆者,处6个月以下徒刑或1000-5000新元罚金(1新元约兑换5元人民币);再犯或连续犯,处12个月以下徒刑并处3000-10000新元罚金。

等等,不一而足。

相比之下,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酒后驾驶的处罚明显偏轻,罪罚不相当,无法形成震慑力。

而且法律适用不统一导致公众质疑司法公正,不同城市、不同罪名,各地判决差异甚大,由此带来的争议,引起公众对司法公正的质疑,甚至屡屡出现“民意审判”。

(三)查处难度大,管理不到位。

首先,除非是醉酒驾车,饮酒后驾车很多没有明显的外在表现,隐蔽性较大,不易被发现,难以查获。

警力不足使一些路段成为管理的真空地带,给一些驾驶人酒后驾驶、逃避检查提供了便利。

对一些特殊车辆、知名人士的管理不到位,民警往往对这些驾驶员不敢管、不愿管,怕惹麻烦。

查处酒后驾驶方式的单一性决定查处范围比较狭窄,加大了查处的难度。

同时,现行规定又对交警检查车辆做了较多的限制。

其次,认定酒后驾车交通违法行为,需进行酒精检测,而对酒后驾车者的证据收集有一定难度,常常出现不能及时有效地对酒后肇事或违法驾驶人进行酒精检测。

在执法中,常会出现酒后驾车者逃避、拖延酒精检测等不配合执法的情况。

有的酒后驾车者狂喝矿泉水或饮料冲淡酒精含量;有的面对酒精测试仪时故意不吹气逃避检测;还有的趁交警不备弃车逃走等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