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规划路在何方
2007-7-29 14:40:17
专家们认为,在我国,旅游规划目前仍然是一个朝阳产业,发展空间很大。
它不仅仅是一个部门或是一个产业自身的行为,也不能被视为一个短期行为和单纯的经济行为。
旅游规划涉及城市规划、景观规划、地理规划和土地规划等各种问题,涉及规划地经济水平和文化的提升。
在这次研讨会上,专家们初步形成以下共识:
1、实行规划设计者的资质认定,纯化旅游规划队伍
国家旅游局虽然发布了《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认定暂行办法》,但是对规划设计者个人的资质认定还是空白,近期应该有所动作。
对此,王衍用提出几点解决意见:一是纯化旅游规划队伍,实行旅游规划师考核认定制度;二是旅游规划应该提倡明智委托,旅游目的地应该委托旅游规划师来做规划;三是明确主体,旅游目的地的规划应该由旅游规划专家编制。
2、提升地位,实现旅游规划法制地位和权威性
因为目前旅游规划委托人的主体主要是各级政府部门,旅游规划存在“人走政息”的情况,规划地领导的人事变动对旅游规划实施的影响很大。
对此,王衍用提出要实现旅游规划法制地位和权威性,提升地位。
针对地方领导离任所导致的规划流产现象,要尽快出台《旅游法》,形成旅游规划方面的约束机制。
3、加强旅游规划的可操作性,突出“后规划”时期的地位
杨乃济指出,《旅游规划通则》虽然指出了规划的“可操作性”,但主要还是将旅游规划设定为一种宏观思路,突出旅游发展的纲领性和战略性,指导和协调旅游区的发展与建设,制定宏观发展蓝图,而淡化表象设计。
由于旅游规划和其后的实际项目策划成了两套班子,彼此脱节,规划的意图不能被后规划期的项目操作者领会和体现,出现偏差甚至是背道而驰。
作为指导旅游规划的权威法则,《旅游规划通则》应加强对后规划期操作的阐释和规范。
魏小安认为,一个好的规划是一个复杂的多学科的集合体,它不仅要虚到家,还要实到位。
这就需要旅游规划的设计者在进行旅游规划时既要从大的方向把握旅游目的地
的文化内涵,市场定位和客源定位,还要为旅游目的地设计出细致入微的旅游吸引物、旅游产品。
要形成合理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的规划分工合作编制体系。
根据规划性质和实践操作情况看,目前比较合理的格局应是旅游规划中宏观性的总体规划和中观性的开发建设规划与创意规划由旅游专家牵头,其他专家配合;后续详细的景观设计应该在旅游总体规划思路指导下由城市、建筑、园林专家主持,旅游专家参与编制。
据杨乃济教授介绍,深圳已经出现了一种新的旅游规划行为。
即从前期宏观规划到后规划期具体项目的策划实施由同一家被委托单位进行,这样保证了旅游规划从文本到项目设计的一致性,规划意图能够得到很好的表达和体现。
4、提升人的素质
日本国际观光学会会员德村志成教授认为,旅游规划的失误最终还是人的问题,要加大对于人才的培养,从基本上提升人对旅游目的地的认识。
旅游目的地规划者的责任重大,规划的水平高低,规划的成功与否,规划能不能凸现应有的功效,关键在于规划者在德、才、识方面的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