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社会规范的背离及其纠正)【圣才出品】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社会规范的背离及其纠正)【圣才出品】

第22章社会规范的背离及其纠正
22.2 复习笔记
一、社会规范的背离及其危害
1.社会规范背离的含义
社会规范的背离是对规范遵从现象的逆反,是指对社会规范、准则的偏离、违反、背叛等。

由于社会规范本身具有历史性与可变性,社会规范的背离既可能是积极的,又可能是消极的。

对陈腐的旧规范的背离是社会进步力量的标志,也是道德发展的动力,是值得积极倡导的。

而对维护社会稳定发展服务的合理规范的背离,则是对社会和个人都有害的,是要防止和纠正的。

本章中所谈的社会规范背离特指对合理规范的背离,因而是消极的。

2.社会规范背离的类型
(1)按危害程度分类
社会规范背离按其危害程度,可以分为社会适应障碍、品德不良与违法犯罪三类。

社会适应障碍主要是对个体自身造成心理伤害,品德不良则对他人与集体的利益造成一定的损害,而违法犯罪则是对社会构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①社会适应障碍
社会适应障碍是指个体由于心理障碍或心理疾患所引起的,采用偏离社会规范的方法与他人或群体相处,使个体不为他人与群体所接受,但不直接构成对他人利益的侵犯,属于轻度的社会规范背离。

如由嫉妒、逆反、敌对、恐惧、焦虑等心理障碍引起的多疑猜忌、烦躁
不安、讽刺挖苦,恶意攻击、易怒冲动等人际关系障碍,注意力不集中、维持注意困难等注意障碍与多动、多话等不随意行为异常而引起的违反常规行为和攻击行为,甚至出现具有捣乱性和破坏性等扰乱别人的行为等,均属于社会适应障碍。

这不仅影响个体的待人处事,也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同时不利于群体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②品德不良
品德不良是指经常发生违反道德准则的行为或采用违背道德规范的方式和手段来达到个人的目的,构成对他人利益的侵犯,犯有较严重的道德过错。

如行为不文明、不礼貌,无理取闹,欺侮同学,不尊重教师和家长,不守纪律,旷课,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都属于行为不良。

长期的品德不良得不到纠正,也容易发展成违法犯罪。

③违法犯罪
a.违法犯罪是指直接触犯法律的反社会行为,对他人与社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要受到法律的惩处。

如某大学生因嫉妒同伴学习成绩优秀,常常寻事与其争吵,属于社会适应障碍;进而产生破坏同伴学具与生活用具的不轨行为,属于品德不良;最后发展到刺伤同伴脸部,危及他人生命,这就触犯了刑法。

b.违法与犯罪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第一,违法行为具有较广的含义,泛指违反了国家一切法律法规的行为。

第二,违法行为并不都是犯罪,只有社会危害性达到触犯刑法的严重程度时,该行为才被认为是犯罪。

第三,但犯罪以外的违法行为对社会也有一定的危害性,而且如不及时制止,还可能发展成为犯罪。

④总结
社会适应障碍、品德不良与违法犯罪是三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问题。

社会适应障碍是
社会规范背离的早期,品德不良常常是违法犯罪的前奏,违法犯罪是长期品德不良进一步发展的必然结果。

因而,为防止或纠正社会规范的背离,应尽早抓起。

(2)按背离根源分类
社会规范背离依据背离的内部根源可以分为错误依从、错误认同与错误信奉三类。

①错误依从
错误依从是指个体与某些非正式群体与不正当的小团体建立较密切的联系或加入这些组织后,迫于这些群体的内部压力,盲目服从或接受这些群体的不正确的规范与准则,从而做出有悖于社会规范的行为。

②错误认同
错误认同是指个体由于个人情感、个性等方面的原因,错误地将某个不符合社会规范准则要求的人物,作为自己仰慕崇拜的偶像而进行模仿学习,从而发生社会规范的背离行为。

如儿童受某些暴力影视文化的影响,容易将攻击行为与暴力活动作为某个英雄人物的行为特征,发生错误认同,受错误的个人英雄主义需要的驱使从而经常出现打架斗殴等违规行为。

③错误信奉
错误信奉是指个体由于个人的生活环境与特殊的经历,产生或接受了一些错误的道德观念或思想,甚至根深蒂固,成为一种道德信条,从而使个体发生社会规范的背离。

如有些人错误地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生在世,吃喝玩乐”等,从而常常做出损人利己的事。

(3)按综合要素来划分
社会规范背离是个体在社会学习过程中所发生的异常行为,也可作为问题行为来分析。

左其沛根据内部动因、外部情境、心理状态及个性特点、行为方式、行为后果、自我评价等几项综合指标,将问题行为分为四种基本类型:过失型、品德不良型、攻击型、压抑型。


认为前两种属于品德性问题行为,后两种属于情绪性问题行为。

①过失型
指由不良的需要或好奇、好动、试探、畏惧等心理引起,由于缺乏知识经验和认识能力不足,采取了不适当的行为方式。

过失型带有情境性、偶然性、盲目性等特点。

②品德不良型
是指由错误意识倾向或个性特点所产生的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和集体利益的不良行为。

具有经常性、倾向性、有意性等特点。

③攻击型
指由挫折造成的愤怒、不满等情绪所引起的发泄、对立、反抗、迁怒等攻击性行为。

它受一定的气质性格所制约,并常在与他人发生冲突时产生。

一般具有公开性、爆发性等特点。

④压抑型
指由受挫折引起的焦虑,并受一定的气质性格所支配,在挫折持续作用下所产生的逃避、消极、自暴自弃等行为。

具有隐匿性、持续性等特点。

(4)按程度不同划分
按程度不同划分为社会规范偏离、社会规范违背和社会规范抗拒三类。

①社会规范偏离
指主体的心理或行为离开了社会规范所规定的范围,是一种对社会规范的轻度背离。

②社会规范的违背
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对规范本身的一种反向心理活动及状态,是一种对社会规范的中度背离。

③社会规范抗拒
指对社会规范的抵抗和拒绝,是社会规范背离的最高、最强烈状态。

3.社会规范背离的危害
社会规范的背离无论对社会,还是对个人都会造成危害。

(1)对社会的危害
每一个社会的繁荣发展都离不开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这是依靠社会成员对社会规范的遵从来实现的。

社会规范的背离轻则对周围环境造成不安,重则威胁他人生命与财产的安全,使稳定发展的社会秩序遭到破坏。

(2)对个人的危害
社会规范的背离是一种反社会现象,表明个体对群体与社会的不适应性,必然会受到群体与社会的排斥,甚至被痛恨而抛弃,这使个体丧失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必然会对个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巨大的威胁。

二、社会规范背离的原因及其纠正
1.社会规范背离的原因
社会规范背离是个体社会学习中的异常行为,成因极为复杂,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受社会环境、家庭与学校教育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又与个体本身的思想基础与心理特点有关。

因而是外在因素与内在条件交互作用的结果。

(1)社会规范背离的外部动因
社会规范背离的外部动因,来自于由家庭、社会与学校三方所构成的微社会环境中的消极的客观因素。

①家庭的不良影响
家庭是个体生活的第一个社会组织,家庭关系是以血缘为纽带、以经济为基础的亲情关系,家庭对个体道德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最早、最深远、最持久的。

家庭的不良影响主要
通过三种途径发生:
a.家长的言行。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言行对孩子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这种作用是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
b.家庭的氛围。

一个家庭的氛围无形中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庭的娱乐内容、文化生活对孩子的精神追求影响甚大;
c.家长的教养态度与方式。

家长的教养态度与方式直接决定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品德与个性影响很大。

最典型的教养模式有溺爱型、专制型、放纵型和民主型四种,前三种都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尤其要注意的是有些家庭采用一种开始溺爱、放纵,后来专制的教养方式,最容易使孩子背离社会规范,开始出现社会适应障碍,而后品德不良,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②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
我国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期,社会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特殊的发展阶段往往有许多不完善的方面,对人的道德发展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而少年儿童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的时期,容易受不良影响而产生社会规范的背离行为。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受到社会上多元文化的影响,滋生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人际关系紧张,人情冷漠,缺乏同情心、责任感和助人为乐等不良社会风尚的危害;
b.在物欲的驱使下社会风气,对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c.暴力、淫秽等黄色书刊与音像制品毒害青少年的心灵;
d.社会上的犯罪团伙或不正当群体把眼光瞄准学校教育中受歧视、被淘汰的学习差生,以及一些因家庭离异而缺少关爱的流浪儿,常常设法引诱他们就范。

③学校教育中的失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