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 手指课件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 手指课件
作者说以上手指姿态与性格,有如上的差异, 并无爱憎在其中。真的在其中没有作者的爱憎吗?
作者偏爱大拇指、食指,对中指和无名指和 小指有所贬抑。
课文主旨
课文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了五根手指不同 的姿态和性格,说明了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 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从而阐明 了“团结就是力量”的人生哲理。
1.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课文围绕这句话来写: 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 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 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 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自的姿态和性格是什么?
大拇指的姿态不美,但却具有吃苦耐劳、 不图名利的可贵品质。
食指没有窈窕的姿态,却具有强硬的外形 特点,以及勤奋、敢于冒险、机敏的性格特征。
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列举大拇指在生活中的具体 表现,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精神。
“拿笔的时候,全靠他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由 他去试探或冒险;秽(huì)物、毒物、烈物,他接触的机会最 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他具有大 拇指所没有的“机敏”,打电话、扳机枪必须请他,打算盘、 拧螺丝、解纽(niǔ)扣等,虽有大拇指相助,终是他主干的。”
中指是五指中地位最优、相貌最 堂皇的,有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但做 事沽名钓誉、华而不实。
无名指和小指体态秀丽,样子可 爱,能力薄弱。
3. 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 什么道理?
作者想告诉我们:五根手指虽然都长在手上,但作用和 功劳却各不相同,然而,手指的全体和人群的全体一样,只 要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就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品读感悟
五根手指,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但只要团结一致,成 为一个拳头,就能发挥出最大的力量。我们人也一样,只要齐 心协力,发挥各自的长处,就能战胜一切困难。我们要学习手 指的精神,在学校要和同学团结一心,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群策群力,共同建设美好、温暖、向上的班集体。
层次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理
总起:各有姿态 各具性格 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 大拇指:形状不美 最能吃苦
分述
食指:直直落落 做事机敏 中指:相貌堂堂 养尊处优
姿态不同 性格各异
无名指,小指:体态秀美 能力薄弱
总结:点明主旨——团结就是力量
团五 结指 力有 量差 大异
课外拓展
小练笔 这篇课文写出了五指的特点,强调了团结的意义。请你
将它改写成一篇童话故事,让五指成为故事的主人公,如 《五指争功》。
手指舞
运用排比的修辞,通过列举生活中的事例, 突出了食指的作用以及他勤奋卖力、敢于冒 险、不怕牺牲的性格特征,同时还运用对比 的方法,写出了食指的另一个特征——机敏。
“手上的五指,我只觉得姿态与性格,有如上的差异,却 无爱憎(zēng)在其中。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 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 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22.手指
整体感知
想一想: 同学们,请大家阅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明确课文的主
要内容。思考:课文讲了什么事? 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
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 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 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 强弱、美丑之分了”。
这是文章的中心句。作者以手指的全体比喻人群的 全体,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人生道理,是文章 表达的主旨,起到了总结全文、画龙点睛的作用。
合作探究
细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2. 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自的姿态和性格是什么? 3. 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 什么道理?
手指舞
手指舞
手指舞
“我们每个人,都随时随地随身带着十根手指,永不离身。 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 有所长,各有所短。”
这句话是全文的总起句,概括地写出了五根手 指姿态不同,性格各异,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总领全文,为下文具体的描写做铺垫。
“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由他相帮扶住琴身; 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 东西翻倒去,叫他用劲扳住;要读书了,叫他翻书页;要进门, 叫他揿电铃。”
本文的层次是什么?
一、(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地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 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二、(第2-5自然段)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性 格和作用。
三、(第6自然段)作者以指喻人,说明了手指、人没有强 弱、美丑之分,只有团结在一起才能凝聚更大的力量。
细读感悟
请同学们细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一些 重点语句,把握文章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