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江通海航道三期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专家评审意见福州市海洋与渔业局于2016年11月29日在福州市组织召开了《闽江通海航道三期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以下简称“报告书”)评审会。
出席会议的有福州海事局、福州港口管理局、福州市交通运输委员会、福州市林业局、中国海监福州市支队、连江县人民政府、马尾区人民政府、长乐市人民政府、马尾区农林水局、长乐市海洋与渔业局、连江县海洋与渔业局、中国海监连江县大队、中国海监马尾区大队、中国海监长乐市大队、中海福建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河海大学(数模研究单位)、福建力普检测有限公司(现状调查单位)、福建省港航勘察设计研究院(设计单位)、福建省港航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建设单位)和福建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环评单位)的有关代表和会议特邀的5位专家(名单附后)共32人。
与会代表和专家在听取了建设单位关于项目概况的介绍和环评单位关于报告书主要内容的汇报后,经质询、讨论和评议,形成专家评审意见如下:一、工程概况与主要环境问题1、工程概况闽江通海航道三期工程是在福州港闽江口内港区现有通海航道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拓宽、浚深,工程范围从闽江口七星礁(A 点)至马尾罗星塔(R 点),全长约47.8km。
沿线行政区划涉及长乐市、马尾区、连江县3个县(市、区)。
工程建设内容及规模为:七星礁(A 点)至粗芦岛(D 点)长约19.4km,按满足3.5 万吨级散货船乘潮单线通航要求建设,兼顾满足马尾船政船舶工业园区特种船舶项目10 万吨级特种船(空载)乘潮单线通航要求;粗芦岛至华能福州电厂煤码头(N 点)长约24.4km,按满足3.5 万吨级散货船乘潮单线通航要求建设;华能福州电厂煤码头至马尾罗星塔(R 点)长约3.9km,按满足2 万吨级散货船乘潮单线通航要求建设。
在内外沙航段、EF航段、JK航段及LM航段共新设4个会船区。
新设2个锚地,调整2个锚地,取消2个锚地。
新设Φ2.4m 灯浮标18 座,新设AIS 灯浮标6 座,移位灯浮标38座并改变其中14座灯浮标标别。
主体工程量包括航道及会船区疏浚工程、炸礁工程及沉船清障工程。
工程A~D1 航段、D1~I 航段、I~N 航段、1#会船区、2#会船区均有部分区域进行疏浚,疏浚区总面积约2.71km2,总疏浚工程量540.82万m3(其中涉海疏浚量539.13万m3)。
D~J 航段共需炸清除3 处礁石,总炸礁工程量6.22万m3(全部涉海)。
D~J 航段配套11处沉船清障工程(涉海9处),其中疑似5处。
工程申请用海面积为疏浚、炸礁和沉船清障工程的施工用海,用海面积约364.2596hm2。
项目总投资20068.25万元,工期24个月。
2、主要环境问题(1)施工期:①疏浚、炸礁及疏浚物回填等施工泥沙入海将对海水水质、沉积物、生态环境的影响;②炸礁水下爆破产生的水下冲击波对周边海域浮游动物、鱼、虾等渔业资源造成的影响;③施工船舶的生活污水、船舶含油污水、船舶垃圾等对海洋环境的影响;④施工船舶发生碰撞引起燃料油泄漏对周围海域的水质、生态、生物资源及生态敏感目标等产生的不利影响。
(2)运营期:①航道维护性疏浚悬浮物入海对附近海水水质和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②疏浚、炸礁及沉船清障工程实施对工程区附近海域潮流的流速和流向产生一定的影响,并可能改变局部海域原有的冲淤环境;③通航船舶的舱底油污水、船舶生活污水和船舶垃圾等排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④航道上的通航船舶若发生碰撞而导致的燃料油或危险品(油品及液体化工品等)泄漏进入海域,对工程海域的水质、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造成的不利影响。
评审组认为,工程概况介绍和工程分析基本清楚。
应补充以下内容:1、补充本工程与原航道工程关系介绍和回顾分析;2、完善航道配套工程的情况介绍;完善海洋环评的范围和内容的界定;核实航道疏浚的入海泥沙源强;3、明确沉船清障的工程分析和评价内容;4、从环境和生态角度,完善航道布置方案的比选分析内容;5、完善本项目施工时序及与疏浚物、炸礁弃渣处置接纳区的衔接方案。
二、海洋功能区划、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及其他规划的符合性根据《福建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本工程用海位于“闽江口港口航运区”、“长安港口航运区”和“闽江口保留区”。
本项目用海为开放式用海,仅在施工期疏浚、炸礁作业过程中产生悬浮泥沙扩散和冲击波对局部海域海水质环境和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作业完成后影响将消失,工程用海符合所在的“闽江口港口航运区”、“长安港口航运区”和“闽江口保留区”的功能定位、用途管制要求及用海方式控制要求。
因此,本工程用海符合《福建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
本工程建设与《闽江航运建设规划(2015年—2025年)》、《福州港总体规划修订》(送审稿)、《福建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11-2020)》等规划衔接;项目列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正)》中鼓励类项目,符合产业政策。
评审组认为,项目建设与海洋功能区划及其它相关规划的符合性分析较全面、客观。
应补充本项目建设与《福建省海洋生态保护红线》符合性分析内容。
三、评价技术方法和路线、评价范围、评价内容、评价等级、评价标准和主要环境保护目标1、评价等级报告书确定的海域水文动力、海域水质及海洋生态与生物资源环境评价等级为一级;海域沉积物环境、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评价等级为二级;声环境、大气环境评价等级为三级;环境风险评价等级为一级。
2、评价范围闽江口内上游边界至本工程上游航道边界附近,即马尾罗星塔到对岸长乐通达码头连线;闽江口外北至连江晓澳镇海域,东至川石岛以东15km处,南至长乐漳港南澳山东面海域。
3、评价重点报告书确定的重点为工程分析、海域水文动力与冲淤环境、海域水质、海域生态与生物资源环境、海域生态敏感目标和环境保护目标分析、环境事故风险评价、污染防治对策及环境可行性分析。
4、评价标准(1)海域环境评价范围内的“闽江河口港口与工业开发监督区”执行《海洋水质标准》(GB3097-1997)中的第三类海水水质标准,海洋沉积物质量执行《海洋沉积物质量》(GB18668-2002)中的第二类标准,海洋生物质量执行《海洋生物质量标准》(GB18421-2001)中第二类标准;“闽江口旅游环境保护利用区”、“闽江河口湿地重点保护区”、“定海湾渔业环境保护利用区”海水水质执行第二类标准,海洋沉积物质量执行第一类标准,海洋生物质量执行第一类标准;“长乐海蚌资源增殖重点保护区”海水水质执行第一类标准;海洋沉积物质量执行第一类标准,海洋生物质量执行第一类标准。
(2)地表水:长乐金刚腿至马尾罗星塔评价河段执行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I类标准。
(3)大气环境: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
(4)声环境:港口作业区声环境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3类区标准,沿线岸上周边村庄执行2类区标准。
5、主要环境保护目标环境敏感目标主要为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含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闽江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即“马尾白猴屿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福建长乐海蚌资源增殖保护区、琅岐东部水产养殖区、粗芦岛附近水产养殖区、雁行洲湿地、蝙蝠洲湿地;以及周边港口码头、跨海桥梁、海底管线等。
环境保护目标为周边海域的水质、沉积物和生物生态环境。
评审组认为,报告书的评价范围和评价标准选用适宜,评价等级确定准确,主要环境保护和敏感目标界定基本清楚。
应补充完善环境保护与敏感目标的界定及分布图。
四、环境质量现状与评价1、水文动力环境闽江口为强潮陆相河口,潮型为正规半日潮,潮波进入河口后,落潮历时加长,涨潮历时缩短,越靠近河口的潮差越大,且沿程的潮位涨落不同步。
河海大学2014 年6~7 月琅岐轮渡码头的临时潮位站实测平均潮位为2.93m,最高、最低潮位分别为5.75m、0.12m,平均潮差为4.05m,平均涨潮、落潮历时分别为5小时7分和7小时19分。
闽江口海域潮流呈明显的往复流特性,河海大学2014年6月、海洋三所2015年7月在工程海域实测的潮流数据表明,闽江口内长门水道最大涨潮流速为1.70 m/s,流向为WSW向,最大落潮流速为1.80m/s,流向为ENE向;闽江口外最大涨潮流速为1.37 m/s,流向为WNW向,最大落潮流速为1.44 m/s,流向为SE向;闽江口内长门水道垂线平均流速涨潮最大为1.51m/s,落潮最大为1.56m/s;闽江口外垂线平均流速涨潮最大为1.22m/s,落潮最大为1.27m/s;闽江径流对闽江口海域的余流起控制作用,余流流速在5.6cm/s~33.4cm/s之间。
闽江口外受外海风浪影响大,波浪的主要形式为风浪和涌浪同时存在的混合浪,其浪向分布与强风向分布接近,风浪和涌浪又存在季节性变化,夏季以涌浪作用相对明显,冬季风浪作用占主导地位,海区多年平均波高为1.0~1.5 m,多年平均周期为4.2~5.9 s。
闽江口内受川石、壶江、粗芦等岛掩护,主要为小风区风成浪,受外海波浪影响小。
闽江口海域泥沙主要来自闽江河流输沙,底沙运动是其主要形式,潮汐动力是输沙的主要动力;枯水期悬移质输沙率反比洪水期大,大潮含沙量及输沙率大于小潮,含沙量受季节变化和潮汐的影响。
海洋三所2015年7月悬沙实测结果表明,闽江口内长门水道平均含沙量0.1641kg/m3,闽江口外平均含沙量0.1147kg/m3;悬沙含量受到潮流影响,其高值多出现于高、低平潮时段,低值多出现于半潮面时段;各站的含沙量值主要表现为自表层向底层递增的趋势;长门水道入海口附近大潮期间全潮净输沙量为2.54~9.01 t/m•d,净输沙方向为WNW向;各站中值粒径d50在0.0113mm~ 0.0330mm 之间,平均为0.0159mm。
闽江通海航道入海口及口外侧粗颗粒组分较多,仅在琅岐岛东侧岸边附近区域沉积物中粘土及粉砂组分相对较高,大部分区域沉积物中砂的含量显著高于粘土和粉砂的,尤其是在川石水道与川石岛东南侧表层沉积物中基本上全部为砂。
评审组认为:海洋水文动力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基本清楚。
应完善余流及输沙方向的关系分析。
2、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现状闽江口河口地貌的发育和演变不仅受构造和岩性的控制,而且受到径流、波浪、海流等水动力因素影响,因此地貌类型复杂,主要有低山、丘陵、台地、平原河口三角洲、水下浅滩、沙嘴、沙坝等。
闽江口长门水道西侧岸滩(亭江侧)呈NNE-SSW延伸并紧贴该河段的主航槽分布,东岐、英屿和长柄等处为基岩河岸并向河道突出,呈冲刷状态,两个岬角之间河段边滩狭窄,滩坡稍陡,常受强劲洪水、潮流直接影响呈冲刷至稳定状态,仅在岬角外上、下游段呈弱的淤积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