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古希腊哲学思考题一.名词及命题1、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是以古代希腊文化为社会历史背景,以古希腊文典籍为主要思想材料的哲学。
2、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逻各斯”——希腊文原义是“话语”,进一步引申为尺度、比例、规律等含义。
在赫拉克利特那里有多种提法,主要是指运动变化的法则和规律。
3、巴门尼德的“存在论”存在是唯一的不动的存在属性: 第一,存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
第二,存在是唯一的。
第三,存在是不动的。
第四,存在是思维的对象。
关于存在的学问被称为本体论。
4、智者是一批专门以教授“智慧”为生的人,他们向人们传授论辩术、修辞学等方面的技巧,并收取一定的费用。
5、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把这一命题理解为“事物就是对我显现的那个样子”,这是一种感觉主义真理观。
按照柏拉图的转述,这里的“人”是指个人的感觉,人是万物的尺度,就是说事物都以各人的感觉为标准。
6、认识你自己要把哲学研究的重点转向人事和人的心灵,认识人事中的善和心灵的善,即人的德性。
标志着古希腊哲学从自然哲学到人学的转变。
7、柏拉图的“认识就是回忆”学习和得到知识的过程,就是灵魂在外物的刺激下,回忆其固有理念的过程。
回忆说在柏拉图哲学中的地位。
8、怀疑主义怀疑主义---“怀疑”一词的希腊文意思是“探究”。
怀疑主义认为,真正的怀疑应该是不断的探究,不应该终结于一个肯定或否定的结论。
二、问答题1.早期希腊哲学的特点①性质上是自然哲学。
②研究中心是“本原”问题。
③方法主要是观察与想象基础上的类比和宣称。
④产生于希腊本土以外的殖民地,思想往往带有地域特色。
2、赫拉克利特的朴素辩证思想。
第一,“万物皆变,无物常驻”,自然事物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他说:“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踏进同一条河的人,不断遇到新的水流”,“我们踏入又不踏入同一条河流,我们存在又不存在”,“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第二,运动变化遵循“逻各斯”。
“逻各斯”——希腊文原义是“话语”,进一步引申为尺度、比例、规律等含义。
在赫拉克利特那里有多种提法,主要是指规律。
第三,对立造成和谐。
①世界上的事物都包含有对立的倾向。
②对立面之间相反相成、相互依存。
③对立面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④一切都是通过斗争产生的。
3、如何理解苏格拉底的“德性即知识”德性,希腊文的原义指事物的特性、品格、特长等,即事物的本性。
善是自然万物的内在原因和目的,在人身上就是德性。
苏格拉底提出这一目的主要是强调知行合一,真善一体的道理,强调真理的实践性。
真正的知识必然是与最高的道德范畴——美——密切相关的。
只有关于这种绝对的普遍的善的知识,才是美德。
4、试述苏格拉底方法及其步骤(1)方法也称问答法,产婆术、助产术,主要是指讨论德性定义的方法,是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意见的对立和冲突,不断揭露矛盾,逼近真理的方法。
包括四个环节:反讥,即通过反问揭露对方意见中的矛盾,迫使他否定原来所肯定的东西,最后承认自己无知。
诱导,即通过启发、引导帮助对方把潜在于自己意识中的真理呈现出来。
归纳,即通过反讥否定个别的、偶然的、错误的意见,通过诱导不断找到普遍的、必然的道理。
定义,即是对德性的共同性质作出概括性说明。
(2)步骤①无知的态度。
承认自己的无知,没有真诚的无知,便没有对知识的真诚探索,无知的态度是实施苏格拉底对话的关键环节。
②反诘的技巧。
对对话者的观点进行反诘,在反诘中不断推进对话者对问题的认识。
③求真的效果。
苏格拉底方法的最终效果是让对话者自己发现真理。
5.评述柏拉图的理念论。
理念的特征第一,理念是万物的本原。
第二,理念只能为理性所把握。
第三,理念是永恒不变的。
第四,理念是绝对的、完全的。
第五,理念客观地存在着,不依赖于人们的意志、想象。
第六,理念是唯一真实的。
第七,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
可感事物是通过“摹仿”或“分有”理念而获得其实在性的。
摹仿说:理念是事物的原本、范型,事物是理念的摹本或影子,事物得以存在,是由于摹仿了理念。
分有说:具体事物之所以存在,是由于它们分有了理念的缘故。
理念等级。
6、简述亚里士多德实体学说的基本思想。
(1)实体是一切东西的根据或基础。
(2)实体是个体或个体性的东西。
个体事物是第一实体,个体事物的种和属是第二实体。
(3)形式和本质是第一实体。
(4)神实体——第一推动者7、如何理解怀疑主义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的意义。
①揭示了可感现象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
②指出感性认识的局限性。
③暴露了独断论哲学在构建体系时的缺陷。
④发现了认识本身所包含的矛盾,有利于破除人们对知识的盲目迷信和对求知的盲目自信,迫使哲学进行自我反思,对西方的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世纪、近代哲学思考题一、名词及命题1、中世纪哲学中世纪哲学是指以基督教文化为背景的哲学,跨越了世界史的罗马时期、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
2、唯名论个别的东西才是最真实的存在,共相不过是概念、词语而已,并没有实际存在的意义。
(各个人物的细看)3、唯实论共相从根本上说是先于和高于个别事物的真正的实在。
普遍的共相才是真实的存在,殊相和个别的东西不过是现象。
二、问答题1、简述唯名论和唯实论争论的焦点与实质。
焦点: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问题,共相和殊相的问题实质:都是唯心主义,唯名论带有唯物主义倾向。
一般说来,唯名论者认为,真实存在的只有个别事物,共相只是名词或概念。
早期代表:洛色林、阿伯拉尔;后期代表:罗吉尔·培根、邓斯·司各脱和威廉·奥康。
唯实论者则主张,共相从根本上说是先于和高于个别事物的真正的实在。
主要代表:安瑟尔谟、托马斯阿奎那。
两派争论的焦点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在神学范围内的曲折反映。
2、安瑟尔谟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1)由事物的运动或变化推出第一推动者即上帝的存在。
(2)从事物的因果关系推出第一因即上帝的存在。
(3)从个别事物只是偶然的或可能的推出一个必然的存在者即上帝的存在。
(4)从事物的完善性推出一个绝对完善物即上帝的存在。
(5)从一切事物都具有目的性推出一个最终的目的因即上帝的存在。
前三种证明被称为“宇宙论证明”,后两种证明叫做“目的论证明”。
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英国的自然神论自然神论(理神论)是17—18世纪英国哲学家和科学家普遍信仰的一种宗教形式,它把理性确立为上帝的本质,认为上帝按照理性法则创造了自然之后就任其按照这些法则运行,不再干预。
代表人物有:霍布斯、洛克、牛顿、托兰德等。
2、我思故我在笛卡尔哲学命题。
一切都是可以怀疑的,但“我在怀疑”这件事情本身却是不可怀疑的。
怀疑就是思想,思想必然有思想的主体——自我的存在。
这样,笛卡尔就从普遍怀疑中引出了再也不可怀疑的第一原理,即“我思,故我在”。
这里的我是一个思想的主体和实体。
他把思想的我确立为其哲学的绝对起点,表现了近代哲学中自我意识的觉醒。
3、斯宾诺莎的“至善”“至善”是认识的最高目的,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至善”是真正的善、绝对的善,一般意义上的善恶是相对的,这样的善指的是我们认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这样的恶指的是我们认为阻碍我们获得善的东西。
“至善”也就是从实体的高度认识万物的本质,按照神圣的自然法则而生活。
4、莱布尼茨的单子和“差异律”单子:单子是组成事物的单纯实体。
“单子”,希腊文愿意是“一”,表示不可分割的统一。
也就是说,单子作为一切复合物的单纯实体,是实在的、没有部分的真正的“不可分的点”。
所谓不可分,就是没有广延,而没有广延的东西就不能是物质性的东西,因此,单子就是非物质性的精神实体。
差异律:天地间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5、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就是观念(感觉)的复合”。
除了观念之外,还必须有“某种东西”存在,因为总得有感知观念,并对它们进行各种活动的东西。
他说:“这样一个能感知的主动实体,就是我所谓的心灵、精神、灵魂或自我。
”心灵是唯一的实体。
6、独断论源于希腊文,有成见、信条、教理等含义。
从广义上讲,凡是把某种学说奉为教条,不经过自己的反省和批评就宣布它是确实的,这种对待问题的态度和论证方法称为独断论。
二、问答题1、如何理解近代哲学的科学精神首先,哲学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发生了“认识论的转向”,即研究中心转向认识论问题,其主要目的是建立新型的科学观。
其次,近代经验论和唯理论之间的分歧直接地、集中地反映了对自然科学方法的不同理解。
唯理论者以数学为知识的模型;经验论者把实验科学作为知识的模型。
再次,近代哲学具有机械论和形而上学的特征。
最后,近代哲学的理论是以自然科学为范式建立起来的。
2、试述近代经验论和唯理论的主要理论分歧第一,在认识的来源和基础问题上,经验论者认为,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一切知识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唯理论者则主张认识来源于天赋观念,知识必须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
第二,在真理的标准问题上,经验论者认为,经验是检验知识的最基本的标准;唯理论者则认为,知识的真理性在于清楚明白、无可怀疑,也即具有自明性和不矛盾性。
第三,在方法论问题上,经验论者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经验归纳法;唯理论者则主张从不证自明的公理出发,通过理性演绎方法,推导出结论。
3、为什么说洛克是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完成者一是在其学说中,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取得了较为系统的形态;二是在他之后,英国的经验论就转向了唯心主义。
4、评述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思想三个实体:心灵、上帝和物质。
心灵实体的本质属性是思想,物质实体的本质属性是广延,即占有空间。
思想和广延没有任何共同之处,思想没有广延,广延不能思想。
这样,笛卡尔就得出了二元论的结论:心灵和物质是独立存在的两个实体,它们之间没有相互作用。
5、斯宾诺莎论实体和样式的关系思想实体和样式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原因与结果、本质与现象、一与多、永恒和变化的关系。
样式作为部分存在于实体之中,样式作为结果由实体产生,样式作为现象表现着实体,唯一的实体是万物的本原。
样式是运动变化的,实体是永恒不变的,又把实体变成了抽象僵死的东西。
6、简述斯宾诺莎的辩证法思想第一,关于实体是自因的观点,包含了普遍联系、相互作用的思想。
第二,解释实体和样式关系时提出的整体与部分、原因与结果、本质与现象、一与多的思想。
第三,提出“规定即是否定”,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
第四,把自由和必然统一起来,提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
7、简述莱布尼茨的“前(预)定的和谐”说虽然每个单子都是孤立的,但每个单子的发展又和其它单子的发展协调一致,形成了和谐的宇宙秩序。
这是上帝在创世之初就预先安排好的。
莱布尼茨强调,整个宇宙都是由上帝创造和安排的,现存的秩序为什么正好是这样,而不是别的样子,其理由都在上帝那里。
上帝是整个世界以及一切事物存在的“充足理由”。
在这里,莱布尼茨的哲学散发着强烈的僧侣主义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