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哲学史梳理一

西方哲学史梳理一

西方哲学史梳理一本体论从广义说,指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这种本性需要通过认识论而得到认识,因而研究一切实在最终本性的为本体论,研究如何认识则为认识论,这是以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称。

从狭义说,则在广义的本体论中又有宇宙的起源与结构的研究和宇宙本性的研究之分,前者为宇宙论,后者为本原论,这是以本体论与宇宙论相对称。

本原论的基本特点是:1、认为万事万物,或者说整个世界,都来自于一种本原的造就。

本原是世界的终极所在,它以自身为世界的一元绝对,规定和规范,它支配一切事物的生成、发展和消亡,它既是世界的起点,又是世界的归宿。

世界的存在就是本原的运行、本原的绽出、本原的建构、本原的显现和本原的回归。

2、认为本原是一种先于一切的自我绝对。

它只是“我是我所是”,它创造世界和万物,但没有自身的创造和由来,也没有自身的因果关系。

在《圣经》中,上帝创造一切,万事万物都可以从上帝那里找到自己的身世和由来,而上帝则没有自己的身世和由来。

3、认为本原在一切事物之中。

本原没有它的与殊相的关系,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本原是永恒的和不变的,事物是暂时的和变易的。

在黑格尔自身直观的存在方式,而是通过对万事万物的造就和支配来显现自己。

本原与事物的关系是共相那里,永恒是本原的逻辑,变易是事物的逻辑。

本体论指研究一切实在最终本性的学说,主要包括两部分的内容:本原论指研究宇宙本性的学说,着重说明万物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

一、米利都派:泰利斯——水泰利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理由:1、经验证据表明水有滋养万物的作用,万物都以湿的东西为养料;2、万物的种子都有潮湿的本性,而水是潮湿本性的来源3、他接受了古埃及人的大地漂浮在水上的宇宙图式,以水的摇晃解释地震现象,大地上下均为水所环绕,所以推想世界的原初状态是水。

阿那克西曼得——无定(无限者)。

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无定”(无限者),它没有任何规定性,是调和各种规定性的中性状态。

阿那克西美尼——气阿那克西美尼认为,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

1、气综合了水和无定的特征,气既和水具有特定的性质,又保留了无定的不定形和无限的特征。

2、气是一种可以转化为其他性质的普遍性质,气有冷和热两种性质,以及与之对应的浓聚和稀疏两种运动,万物就是根据这两种运动由气转化而成。

这是一种典型的转化生成观。

二、赫拉克利特——火赫拉克利特认为1、世界的原初状态是火,火转化为万物,而万物又转化为火,因此,世界的归宿也是火。

火与万物之间的循环转化是火的运动:火转化成万物是火的消耗和熄灭,万物转化为火是火的充裕和燃烧。

2、火的运动符合其自身的本性,受一定的原则支配。

火转化为万物之后,取而代之的气、水、土的状态,但仍然受着火的本性原则支配。

故气、土、水之间的转化也是火的运动。

3、外在的本原是火的形态,内在的本原是符合火的本性的原则。

三、毕达哥拉斯——数(事物的性质都是数的规定性)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数是众多的、不变的,而非单一、可变的。

1、一切事物的性质都可以被归结为数的规定性。

数的规定性比物理属性更加普遍,一个事物可以缺乏某一种物理属性,但却不能没有数的规定性。

数的规定性有三类,数学比例的关系,决定事物之间的和谐;数学中的对立关系,如奇和偶;数字代表自然和社会属性的类比关系,如4代表正义等。

2、数字先于事物而存在,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位。

一切事物的形状都具有几何结构,而几何结构则与数字相对应。

世界由点产生线,由线产生面,面产生体,体产生可感形体,产生水火土气四种元素。

四、爱利亚派——巴门尼德——是者(不生不灭,连续性,完满性)五、元素派:恩培多克勒——四根说(火、土、气、水)认为火、土、气、水是组成万物的根,万物因四根的组合而生成,因四根的分离而消失。

四根可合可分,但四根在运动中是不生不灭的。

众多的根组合在一起产生可感事物,可感事物分解为单独的根则是事物的消亡,因此,“从多中生一”和“从一中生多”分别代表了可感事物的朽灭和生成。

阿那克萨戈拉——种子说德谟克利特——原子和虚空(原子不生不灭,数量上无限,性质相同)原子和虚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

“原子”:即绝对的充实,指最后不可分的物质微粒。

“虚空”:即不充实,指空的空间,它对于原子的存在而言是非存在,但它是原子的活动场所,因此它同原子一样实在。

论证:1、从可感事物中看到,存在的东西是众多的、变动的。

存在的东西又是充实的,因此,充实是可以分割的。

2、分割充实必须要以虚空作为条件,充实的事物之间要有空隙。

充实与虚空是一对相反相成的概念,二者皆为解释世界的原则,充实是解释万物存在的原则,虚空是解释事物众多和运动可能性的原则,二者皆为本原。

3、充实的最小单元是原子,原子是不可分的充实物体组成的,也是不生不灭的。

六、柏拉图:理智的对象——善的理念七、亚里士多德认为:三本原:事物运动的本原是三个——形式、缺乏、质料八、伊壁鸠鲁派:坚持并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坚决维护原于和虚空的真实性。

原子和虚空虽然是不可感的,不能被自明的感觉所直接证明,但它们的真实性却是不可辩驳的,就是说,如果不设定原子和虚空,那么自明的感觉将被推翻。

感觉的自明性证明了原子和虚空的真实性。

九、斯多亚派:坚持并发展了赫拉克利特的火本源和“逻各斯”学说。

十、奥古斯丁对上帝的存在进行了证明。

基督教认为上帝万能,上帝是世界的本原,十一、笛卡尔认为“我思故我在”莱布尼兹提出了“单子论”。

十二、启蒙思想家拉美特利“面粉团子说”宇宙生成论狄德罗“物质异质性”学说等宇宙生成论。

指研究宇宙的起源与结构的学说。

着重说明宇宙万物如何生成和演变。

一、米利都派阿那克西曼得:万物生成于“无定”的分化,归复于“无定”的消亡。

阿那克西美尼:气的冷热两种性质,对应浓聚和稀疏两种运动,生成世界万物。

二、元素派恩培多克勒:万物因四根的组合而生成,因四根的分离而消失。

动力是“爱”和“恨”阿那克萨戈拉:种子结合和分离的原因是元素之外的“心灵”德谟克利特:万物因原子在漩涡运动中的结合而产生,分离而灭亡。

原子处在永恒的运动之中,即运动为原子本身所固有。

虚空是绝对的空无,是源于运动的场所。

原子叫做存在,虚空叫做非存在,但非存在不等于不存在,只是相对于由充实的原子而言,虚空是没有充实性的。

所以非存在与存在都是实在的。

世界是由原子在虚空的漩涡运动中产生的。

宇宙中有无数个世界在不断的生成与灭亡。

人所存在的世界,无非是其中正在变化的一个。

所以他声称:人是一个小宇宙。

三、柏拉图:理念在先,个别事物在后。

理念世界和个别事物是“分有”和“模仿”的关系。

四、亚里士多德:四因说:事物运动的原因有四种——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五、基督教哲学坚持“上帝创世”和“上帝造人”的理论。

六、牛顿的“第一推力”(上帝)宇宙大爆炸理论由于受客观现实和人的认识能力的局限,人们对世界本原和宇宙生成的观点都带着形而上的色彩,不一定是万物的本真,却引来了哲学家们无尽的思索。

同时,我们相信,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思索会越来越接近万物的本真。

认识论认识论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

根据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分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流派。

认识论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

又称知识论。

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实在,强调认识是人对客观实在的反映,申明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则进一步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

认识论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

根据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分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流派。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

认为精神或意识是世界的本源,物质世界是精神、意识的产物,精神、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包括把客观世界看作是主观意识的体现或产物的主观唯心主义和把"客观"精神看作是物质世界的体现或产物的客观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认识论坚持从思维或者天赋观念到存在的认识路线,认为思维具有第一性,强调理性的作用。

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著作中则认为哲学可分为两大派别,唯心主义是哲学两大基本派别之一,是与唯物主义对立的理论体系。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

认为精神或意识是世界的本源,物质世界是精神、意识的产物,精神、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包括把客观世界看作是主观意识的体现或产物的主观唯心主义和把"客观"精神看作是物质世界的体现或产物的客观唯心主义。

分类主观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哲学的形式之一。

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

因此,在主观唯心主义者看来,主观的精神是本原的、第一性的,而客观世界的事物则是派生的、第二性的。

主观唯心主义必然导致的唯我论,因为它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看作是个人自我的主观精神的显现和产物,实际上就是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只能存在于个人自我的主观精神之中,没有个人自我的主观精神,也就没有世界上的事物。

中国宋明时期的陆王学派的“心即理”、“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英国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等观点,就是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我论观点。

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中的一种。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而物质世界(或现象世界)则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或表现,前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后者是派生的、第二性的。

中国宋代程朱理学的“理”,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德国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就都是这种作为世界本体的客观精神或原则。

客观唯心主义的所谓客观精神或原则,实际上是把人的思维或一般概念加以绝对化的结果,是通过抽象思维把它们升华或蒸馏为不仅脱离人头脑并且脱离或先于物质世界及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实体,同时还进一步把它们神化、偶像化,以致陷于神秘主义的创世说和宗教信仰主义。

因此,客观唯心主义同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可以说,客观唯心主义是宗教的一种比较精致的形式,而宗教则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一种粗俗化的形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