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理学课件第八版消化

生理学课件第八版消化

作用:刺激胃酸(和胃蛋白酶原及粘液等) 的分泌
(2)促胃液素 gastrin
分泌:胃窦和十二指肠粘膜的G细胞 作用:刺激胃酸(胃蛋白酶原和粘液等)
的分泌
途径:壁细胞 ECL细胞
其他胃肠激素的影响:生长抑素、促胰液素、 胰高血糖素、抑胃肽和血管活性肠肽 抑制促胃液素的释放
(3)组胺 histamine 分泌:ECL(肠嗜铬样)细胞 作用:刺激胃酸(胃蛋白酶原和粘液等) 的分泌 受体:H2受体 生长抑素可抑制组胺的释放
1. 蛋白水解酶 胰蛋白酶(trypsin)和糜蛋白酶(chymotrypsin)
肠激酶
盐酸 组织液
胰蛋白酶原 糜蛋白酶原
胰蛋白酶
糜蛋白酶 作用:分解蛋白质为多肽和氨基酸
2. 胰淀粉酶 (pancreatic amylase) 作用:水解淀粉为糊精、麦芽糖
3. 胰脂肪酶 (pancreatic lipase) 辅脂酶 胆固醇酯酶 磷脂酶 作用:水解脂肪、胆固醇酯和磷脂
盐酸
十二指肠 pH ≤ 2.5
G细胞的促胃液素
δ细胞的生长抑素
十二指 肠粘膜
促胰液素
球抑胃素
bulbogastrone
胃液
(2)脂肪 肠抑胃素 enterogastrone
(3)高张溶液
高张溶液
渗透压 感受器
小肠粘膜
enterogastric reflex 肠胃反射
肠抑 胃素
胃液↓
二、胃的运动
头区 尾区
排泄功能
•分泌调节
神经调节
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
适宜刺激:口腔中机械、化学和温度刺激
感受器:口腔和咽部的粘膜和舌的神经末梢
传入神经10(非条件反射)
初级中枢:延髓
高级中枢:下丘脑、大脑皮层
传出神经:副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
唾液分泌增加
二、咀嚼 与吞咽
(一)咀嚼(mastication)
胆囊 胆囊胆汁
弱酸性
(一)胆汁的性质和成分
成分
水和无机成分 有机成分:胆盐、磷脂、
胆固醇、胆色素等 胆汁中无消化酶
(二)胆汁的作用
1. 乳化脂肪,促进脂肪消化分解
乳化作用:降低表面张力 2. 促进脂肪的吸收
胆盐形成微胶粒 micella 3. 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和胆固醇的吸收 4. 中和一部分胃酸 5. 促进胆汁的合成和分泌(胆盐的肠肝循环)
生理意义: 生理性括约肌 防止胃内容物倒流
调节:
神经调节---迷走神经 兴奋性纤维---Ach------括约肌收缩 抑制性纤维--VIP,NO--括约肌舒张
体液调节 促胃液素、胃动素------括约肌收缩
促胰液素、缩胆囊素、前列腺素A2、酒精 ------括约肌舒张
第三节 胃内的消化
机械消化:胃运动 化学消化:分泌胃液
•粘膜下神经丛 submucosal plexus(麦氏神 经丛Meisser plexus) 分布
作用--调节腺细胞和上皮细胞的功能
(二)外来神经系统 extrinsic nervous system
副交感神经
迷走神经 消化道 (大肠的降结肠,
来源
乙状结肠,盆腔脏器除外)
盆神经 降结肠,乙状结肠,盆腔
氢泵(质子泵 proton pump)
质子泵抑制剂: 奥美拉唑(omeprazole)
餐后碱潮(postprandial
alkaline tide)
(2)胃酸的主要生理作用
激活胃蛋白酶原; 蛋白质变性,易于消化; 杀菌 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 有利于铁和钙的吸收
2. 胃蛋白酶原
pepsinogen
第二节 口腔内的消化和吞咽
一、唾液(saliva)及其分泌(自学)
腮腺
•来源 舌下腺
颌下腺
水(99%)
•性质和成分 溶菌酶、唾液淀粉酶、黏蛋白、
免疫球蛋白、
无味、弱酸性 无机盐:Na+,Cl-,HCO3-
1~1.5L/D
K+
•生理作用
湿润口腔 溶解食物 引起味觉 清洁和保护作用 抗菌作用 化学性消化
形象 视觉 食 声音 听觉
神迷
G细胞
经走
物 机械 口感 化学 咽受 刺激 喉器
中 神 促胃液素 枢经
壁细胞
非条件反射
ACh
胃液分泌↑ 特点:量多(30%)、酸多、酶多
(2)胃期 胃液分泌(gastric phase)
胃液↑
机 胃底 迷走-迷
械 胃体 走长反射

食 张 胃幽 内在神经

丛短反射

化 学 蛋白质的消化产物(肽和氨基酸)
4. 其它酶 (1)核酸酶 作用:水解核酸 (2)羧基肽酶
胰液是消化力最强的消化液
(二)胰液分泌的调节
1. 神经调节 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
迷走神经 Ach
胰腺腺泡
促胃液素 特点:水和碳酸氢盐含量少,酶含量丰富
2. 体液调节
(1) 促胰液素 secretin
刺激因素:盐酸、蛋白质分解产物、脂酸钠 分泌细胞:S细胞 特点:分泌水和HCO3-较多,酶含量不高
(三)胆汁分泌和排出及其调节
1.胆汁的分泌和排放
非消化期 胆汁 胆囊
水、电解质被吸收 有机成分被浓缩
消化期
食物刺激 (高蛋白质>高脂肪>糖类)
ECL细胞
(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无色、酸性(pH0.9~1.5)、1.5~2.5L/d
1. 盐酸(hydrochloric acid)
游离酸 结合酸:与蛋白质结合的酸
基础酸排出量 0~5mmol/h 最大排出量 20~25mmol/h
(1)盐酸分泌的机制
分泌细胞:壁细胞(parietal cell) 分泌机制:主动分泌
4. 内因子 intrinsic factor 来源:壁细胞 成分:糖蛋白 作用: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
(二)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的细胞保护作用
(三)调节胃液分泌的神经和体液因素
1. 促进胃液分泌的主要因素 (1) 迷走神经
支配壁细胞、ECL细胞、G细胞、 δ细胞
乙酰胆碱 (acetylcholine) M3受体 促胃液素释放肽GRP 铃蟾素受体
(2) 缩胆囊素 cholecystokinin, CCK
刺激因素:蛋白质分解物>脂肪酸>盐酸>脂肪 分泌细胞: I细胞 特点:促进胰液中各种酶的分泌(促胰酶素 pancreozymin);促进胆囊收缩 排出胆汁
(3)促胃液素
(4)血管活性肠肽
胰液分泌的调节示意图
二、胆汁的分泌和排出
肝脏
肝胆汁
金黄色,弱碱性


壁细胞 促胃液素
G细胞
特点:量多(60%)、酸多、酶比头期少
(3)肠期胃液分泌:( intestinal phase)
食糜
机 械
十二指肠粘
膜G细胞
促胃液素


刺 激 小肠粘膜 肠泌酸素
entero-oxyntin
特点:量少(10%),酶少,酸度低
胃腺
4.消化期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
(1) 胃酸
胃窦 pH≤1.2~1.5
血管活性肠肽(VIP):既可刺激又可抑制 胃酸的分泌
铃蟾素(促胃液素释放肽):
表皮生长因子(EGF):抑制胃酸的分泌 抑胃肽(GIP):抑制胃酸的分泌
3. 消化期胃液分泌的调节
头期 胃期 肠期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1)头期胃液分泌:(cephalic phase)
条件反射
促胃液素释放肽 GRP
气味 嗅觉
压之差
1. 胃内容物促进胃排空
机械扩张
壁内神经丛反射
迷走- 迷走神经 反射
胃排空 加强
化学刺激
促胃液素
胃运动加强
2. 十二指肠内容物抑制胃排空
化学、渗透压、 机械感受器
肠胃 反射
食 糜
H+ 十二指 脂 肠粘膜 肪
促胰液素 抑胃肽
胃排空间断进行
胃排空 减慢
(三)消化间期胃的运动
移行性复合运动 migrating motility complex MMC(自学)
2. 慢波 slow wave(基本电节律)
基本电节律 basic electrical rhythm, BER
定义:消化道平滑肌细胞在静息膜电位的 基础上产生自发性去极化和复极化 的节律性电位波动。
意义: 决定消化道平滑肌的收缩节律
起源:Cajal间质细胞(纵行肌与环行肌之间)
3. 动作电位 action potential 产生机制: 钙内流 钾外流
第四节 小肠内的消化
一、胰液 (pancreatic juice) 的分泌
胰腺
外分泌: 胰液 内分泌: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一)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无机成分:
成分:水、HCO3-、Cl-等离子 分泌部位:小导管上皮细胞
作用:中和胃酸; 提供小肠内适宜的碱性环境(pH7~8)
有机成分:(胰腺的腺泡细胞分泌)
•机械加工—咀嚼肌运动和舌搅拌 •化学消化—唾液淀粉酶作用 •反射活动—引起胃、胰、肝、胆活动
(二)吞咽(deglutition)
1. 分期: 1. 口腔期--随意运动
2. 咽期 3. 食管期--蠕动
反射活动
蠕动 peristalsis
-空腔器官平滑肌的顺序收缩,形成一 种向前推进的波形运动
食管下括约肌 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 LES
(一)胃运动的形式 1.紧张性收缩(tonic contraction)
2.容受性舒张 receptive relaxation
概念: -吞咽食物时,食团刺激口腔、咽和食管等 处的感受器,可反射性地引起胃底和胃体 的平滑肌舒张,以容纳咽下的食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