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七大方言概述

中国七大方言概述

汉语汉字——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之一语言是文化的基石,一切文化活动首先都是一种语言交流。

因此,语言的世界深不可测,它的内部积淀着整个民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历史与现实。

一、汉字的起源及发展汉字是记载汉语的符号,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汉字是中国古代先民的杰出创造,至尽已有6000年的历史。

《易·系辞》下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以书契。

”结绳记事的传说,还见于许多先秦古籍,表明结绳确实曾是先民用来记事的方法,但后来则将之线条化,遂演变为文字。

传说黄帝的史官仓颉作书。

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序》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垂宪象。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踢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这段话说明了造字之源为八卦与结绳,至黄帝时,始由仓颉创具规模。

其实,最初的文字,决不可能出于一时一人之手,它是在漫长的岁月里由为数众多的人通过劳动和生活实践共同创造的。

仓颉虽不必肯定是唯一创造文字的人,但至少从中也反映了早在4000年前已经使用汉字的史实。

经过不断改进到商代,汉字已经比较完善和确定。

今天出土的卜辞中的甲骨文和青铜器上的铭文(金文)就是绝好的证明。

后来,又经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几个阶段,到汉、晋时期,汉字遂完全成熟和定型。

因为汉字有一个方型结构,所以汉字的书写、篆刻成为一门艺术,书法、篆刻。

书法形式:甲骨文、金文、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二、汉字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第一、汉字记载了中华民族的文明成果,在保存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功绩卓著;第二、汉字对于中国十分复杂的方言具有规范作用,从而对语言的统一具有促进作用;第三、汉字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维系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统一,产生了并且继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多民族聚居,方言方语极其复杂多样,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里,如果没有汉字加以维系,中国在几千年间能够如此统一和发展,恐怕是不可想象的。

秦始皇统一中国,“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文字、文化统一。

三、汉字的构造方法——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提出“六书”1、象形。

是描摹事物的形状加以线条化,如日、月、水、火、山、鱼、鸟、车、马、耳、目等,尽管已经“楷化”了,但仍然不难发现它们的象形意义。

象形文字是中国文字的基础,从起源上说,它应该是最早的。

它是在图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来简化成用线条表示,略存其形,用作符号,就成文字。

2、指事。

指事字一部分是记号,一部分是在象形字上加以符号。

如“上、下”“本、末”是用记号以表示出一件事物。

如“刃”属于后一类,刀上加一点,表示“刃”。

3、会意。

是利用已有的字,依据事理加以组合,表示一个新的意思。

如“武”字为“止”、“戈二字合成,新的意思是制止兵戈。

因此“武”字的最初含义就是制止战争和兵戈纠纷。

“信”字为“人”、“言”二字合成,新的意思是人言必须有“信”,否则与鸡鸣狗吠无异。

还有如“日月为明”、“二火为炎”|“小大为尖”“不正为歪”等。

4、形声。

是字的一半表形(意),一半表声(音)。

如“江”“河”“湖”“海”“花”“草”“芬芳”“踢”“踏”“踩”“践”“狮”“狍”“狗”等。

用水确定江河之形,用工、可谐江河之声。

这一造字方法,突破了单纯表意的局限,完成了汉字发展史上一个的质的飞跃。

从此,无须再造新的符号,只需要用已有的字作为形符、声符,就可以结合为一个新字。

有了“形声”造字法,汉字发展非常迅速,至春秋时期,形声字就已占到汉字总量的80%以上。

再加上“转注”(同义互训)“假借”(同音代替),汉字的丰富性和灵活性更加增强。

5、转注。

指“一义多字”,如“考”与“老”同义,可以互用。

6、假借。

假借字是以不造字为造字方法,即不造新字而借用已有的同音字。

如“道德”之道,可以借为“道路”之道;“县令”之令借为“发号施令”的令;“县长”之长,借为“长远”之长。

假借可以解释为“一字多义”。

我国文字在数量上以形声字为最多。

据统计,形声字占《说文解字》9353个字的80%以上。

常用汉字三千多个。

汉字属表意文字(文字分表形、表意、表音三大类。

古老的表意文字,除汉字外还有埃及文字、楔形文字等,它们都已失传。

),而且是世界上产生既早、从未中断、至尽唯一仅存且被广泛使用的表意文字。

这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

汉字为什么没有变成拼音文字呢?最主要原因就在于汉语是单音节语,以及汉语在发展中同音字日见增多。

如果采用表音文字,同音字及同音复合词都难以辨别。

再加上幅员广大的国土上方言众多,如果再用只表音不表意的拼音文字,则北京有北京文,上海有上海文,广州有广州文,汉民族就很难有统一的文化,中国也很难历经几千年还保持一个统一的国家了。

由于汉字是表意文字,传达信息的最佳方式是“看”不是读。

四、汉字的特点(形、音、义三方面)1、就字形来说,世界上所有的原始绘画文字,都已发展到拼音的音符文字了,只有我国好保存着比较原始的状态,每一个图画变成一个方块字。

尽管中间有篆、隶、楷、行、草等形式变化,但在字形上仍保持着方块化的特点,表现出一种超稳定结构。

正因为在字形上保持着方块的体形和结构上的平衡,使汉字布局均匀,格调圆满,每一个字都象一个建筑物一样,有平衡、对称、和谐的特征,因此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中国文字的书法、雕刻艺术在世界各种文字中是独一无二的。

专门研究字形的文字学,也是世界其他文字所没有的。

2、就字音来说,中国文字是单音节语,一字一音(Monosyllable),而西方的拉丁语系和斯拉夫语系都是由很多音节拼连一起的“复音节语”(Polysyllable)。

比较中西方语言差异,听一下中国京剧和西洋歌剧就明白了。

京剧《沙家浜》“斗智“中阿庆嫂一段唱:“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

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一音一顿,毫无拼连,吐字清晰,干净利落。

歌剧《图兰朵》中演员发出的是一串声音。

一字一音的单音节语,使我们的文章能够排列整齐,无论上看上去还是听起来都整齐,朗郎上口容易背诵。

像三字一句的《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四字一句的《百家姓》《千字文》,像五言、七言诗,骈体文中的对偶句。

汉字具有一字多音或一音多字的特点。

因此要把握中国文字,光靠听觉是不够的,必须同时用眼睛看,否则会造成许多误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促使中国文字向声调方面发展,在同音字中,用发音的声调来区别声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去四声。

但还不能完全解决,因为同音又同声的有许多,就必须听的同时用“目治”。

这也是中国文字没有改用字母拼音的主要原因,因为中国同音字、同音又同声字很多。

语言学家赵元任用同音字做了一游戏,写《试释》一文让他的美国弟子读。

此文说:“石室诗史施氏嗜狮,誓食十狮。

施氏时时适市视狮。

氏适市时,适十狮适市,氏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

氏始食十狮。

食时始识是十狮实十石狮。

试释是事。

”北戴河孟姜女庙的一幅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同音禁忌,如送钟与送终;金利来领带,英文名是“Goldlion”,原翻译为“金狮”,结果市场打不开,因为香港人以“金狮”与“金失”同音,不吉利。

后改为“金利来”大受欢迎。

谐音吉祥语,如过年吃鱼称“年年有余”,过年吃年糕为“年年高升”。

等。

在汉语词汇中,有相当一部分词汇具有以物拟人的人性特征,这是其他语言所没有的,它来源与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论(饮食中的吃什么补什么也是如此)。

在中国人看来,天地万物与人都是生生不息的生灵。

所谓“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山水有致”“草木有情”(古典诗歌中的‘喜柔条于芳春,悲落叶于劲秋’喜春悲秋;秋冬行刑等),而且万物的性灵和人的性灵都是可以相通的。

因此人们长期地以己度物,将心比心地对待万物,这就使汉语的词汇着出现了一些拟人的词汇。

如桌腿、椅背、床头、瓶胆、山腰、山头、山脚、木耳、美人蕉、烟屁股等,都是把人的形体、人的姿态、人的性格融入物的指称,这些词汇隐含着中国哲学特有的“天人合一”观念。

我们的祖先用“气”来解释自然现象,认为自然界起源于“气”,到了汉代更把“元气”作为构成风雨、天象及天人感应的本源,所以汉语中有很多与“气”有关的词汇。

如天气、血气、精气、胎气、火气、志气、勇气、神气、和气、怒气、杀气、官气等。

“理”本义指玉石的纹理,但它同时也被我们祖先认定为创造宇宙万物的一种规律性的哲学观念,所以汉语中也有很多与“理”有关的词汇。

如物理、药理、生理、心理、哲理、法理等。

3、就字义说,寓意深刻。

如“信”“武”“怒”“妇”4、独特的文字游戏文字谜语;拆字对联;拆字酒令;离合体谶语;文字狱;测字;中国七大方言概述1.北方话(简称:北语)2.广东话(简称:粤语)3.江浙话(简称:吴语):4.福建话(简称:闽语):5.湖南话(简称:湘语):6.江西话(简称:赣语):7.客家话(简称:客语):1、北方方言又称北方话,以北京话为代表,通行语中国北方地区各省区,贵州、四川、云南以及华中地区的部份县市。

北方方言分为四个次方言区:(1)华北方言,通行于京津两市几东北三省,河北、山东几河南六省。

其中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方言最接近北京话。

(2)西北方言,通行于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宁夏一部分、青海一部分及新疆等六省一区。

(3)西南方言,通行于四川、贵州、云南三省及湖北大部份。

湖南、广西北部边沿地区。

(4)江淮方言,俗称下江官话,通行于长江中下游,包括安徽、江苏、江西部份沿江地区。

2、吴方言吴方言又称江浙话或江南话。

过去以苏州话为代表,现今随着上海市的经济发展,使上海话使用的人口不断的增多,通晓上海话也逐渐多。

因此现今吴方言的代表乃是上海话。

通行地域主要是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南通小部份,上海及浙江大部份地区,可分为五个片:(1)以上海话为代表的太湖片,通行地域:上海市、常州地区、杭州地区和宁波地区。

(2)以临海话为代表的台州片。

(3)以温州话为代表的东欧片。

(4)以金华话为代表婺州片。

(5)以丽水话为代表的丽衢片。

3、湘方言:湘方言又称湖南话或湖湘话。

以长沙话为代表,分布在湖南省大部份地区。

湘方言从内部语音差异上看,又有新湘语和老湘语的分别。

老湘语广泛流行于湖南中部宁乡、衡阳等地,新湘语流行于长沙、株州等大中城市中。

4、赣方言赣方言又称江西话、赣语或溪语。

以南昌话为代表,通行于江西省大部份地区以及福建西部、湖南省部份县市。

因历史上多次北方汉人南迁多从江西为中转,家之地理上与江淮官话、湘方言、棚民话区接壤,就使江西省边缘地区深受其他方言影响,也导致赣方言自身特点被淡化。

赣方言内部可分为7个片:(1)以南昌话为代表的昌靖片,通行于南昌地区、高安地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