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的信号转导和整合
6.1.4 基于G蛋白信号转导的感受器响应
两位美国科学家理查德· 阿克塞尔和琳 达· 巴克荣获2004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及医 学奖。他们所进行的的研究阐释了我们 的嗅觉系统是如何运作的。他们发现了 一个大型的基因家族。这一基因家族由 1000种不同的基因组成(占我们基因总数 的百分之三),这些基因构成了相当数量 的嗅觉受体种类。这些受体位于嗅觉受 体细胞之内,这些细胞在鼻上皮的上端, 可以探测到吸入的气味分子。
嗅觉系统
气味分子与嗅觉系统中的嗅觉神经元上的纤毛 质膜上的气味分子受体蛋白结合,通过G蛋白 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途径产生高水平cAMP, cAMP引起纤毛质膜上环核苷酸门控通道开启, 引起Na电流,膜电位变化,生物电信号沿着 神经元轴突传向脑中嗅球,传向嗅觉中枢,产 生嗅觉。
味觉系统
味觉分子(sugar)与味觉细胞上的受体蛋 白结合后,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 转导途径产生cAMP;接着cAMP触发蛋白激 酶A转导途径:活化的蛋白激酶A使质膜上 的K离子通道关闭,于是质膜对K离子通透 性减小,导致电压门控Ca离子通道开启, Ca离子扩散进入味觉细胞;胞内Ca浓度增 加引起突触小泡向质膜方向运动并释放神 经递质;神经递质与感觉神经元末梢膜受 体结合,将化学信号转化成电信号传入中 枢产生味觉。
6.1 细胞表面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6.1.1 活化腺苷环化酶的G蛋白偶联受体
6.1.2 活化磷脂酶C的G蛋白偶联受体
6.1.3 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活化基因转录 6.1.4 基于G蛋白信号转导的感受器响应
跨膜信号转导过程包括:
胞外信号被质膜上的特异性受体蛋白识 别,受体被活化; 通过胞内信号转导物(蛋白激酶,第二信 使等) 的相互作用传递信号; 信号导致效应物蛋白的活化,引发细胞 应答(如激活核内转录因子,调节基因 表达)。
6.2 细胞内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6.2.1 定位于细胞内的亲脂性分子的受体 1. 受体存在部位 细胞质:糖皮质激素和盐皮质激素 细胞核:雌激素、孕酮、甲状腺素
细胞内受体的本质:激素激 活的基因调控蛋白。 三部分组成: C-端激素结合位点 中部的DNA或Hsp90结合位 点 N-端转录激活结构域 Fig. 细胞内受体蛋白超家族
6.4.4 脑的高级功能
觉醒和睡眠 觉醒(arousal):指一种可以感知外部世界、 大脑处于正常工作的生理状态。 睡眠(sleep):指一种不断的接受外部的刺 激却没有感知到刺激存在时的生理状态。 网状激动系统(RAS)在调控,RAS被抑制就 由觉醒转入睡眠 血清素(5-羟色胺)--睡眠神经递质 牛奶 褪黑色素白天夜里多
小脑:接收整合大脑发出的有关运动指令,协 调运动和平衡;接收听觉和视觉信息;协调知 觉和识别功能并进行纠错,与学习记忆有关 间脑:包括上丘脑、丘脑和下丘脑 上丘脑:松果腺和脉络从 丘脑:感觉信息传入大脑的输入中心;运动 信息的主要输出中心;调节人的情绪和觉醒。 下丘脑:负责内环境调节
大脑:左右半球 半球:大脑皮质(外面覆盖的灰质)、内部 的白质(髓质)和深部的基底神经节 实施高级功能的关键部位
G蛋白
G-蛋白(G-protein)是一种鸟苷酸结合蛋白,是由α、 β和γ三个亚基组成的异三聚体,β和γ亚基总是紧 密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功能单位Gβγ
G-蛋白介导的信号转导的机制:G-蛋白循环。
Gα亚基可分为Gs,Go,Gi,Gq等,其活性可被霍乱毒 素(CT)或百日咳毒素(PT)修饰。 G-pr的效应物:离子通道、腺苷酸环化酶、磷脂 酶C、磷脂酶A2等
6.4 脑科学和认知科学
6.4.1 人脑的结构 6.4.2 大脑皮质功能特征 6.4.3 人类大脑的进化 6.4.4 脑的高级功能
6.4.1 人脑的结构
人脑: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前后中) 脑干:由中脑、脑桥和延脑组成,是呼吸中枢 和活命中枢。 延脑:控制呼吸、心脏和血管功能以及吞咽、 呕吐和消化等内脏功能 脑桥:参与调节延脑的呼吸中枢 中脑:包含若干接收和整合多种感觉信息的 中心
第六章
细胞的信号转导与整合
主要内容
6.1 细胞表面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6.2 细胞内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6.3 通过突触传导神经信号 6.4 脑科学
总论(概念)
信号传导(signal transduction):指信号从一种 物理的或化学的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指通 过一种胞外的信号与受体结合而引发的一系列过 程,并最终触发一种或多种特意的细胞应答。 细胞信号分子(singnal molecule):指任何存在 于胞外或胞内可以介导细胞对其外界环境或其他 细胞做出应答的分子。 第一信使:细胞外信号分子 第二信使:指第一信使与受体作用后在胞内最早 产生的信号分子。
NO信号分子的作用机制
Fig. NO在导致血管平滑肌舒张中的作用
血管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 被激活的血管内皮细胞产生并释放NO,通过扩散进 入临近平滑肌细胞,导致血管平滑肌舒张
6.3 通过突触传导神经信号
6.3.1 神经元结构 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三部分 基本结构和功能: 1.胞体有尼氏体的核外染色质; 2.树突为胞体突起,多而细,增加接受信息面; 3.每个神经元只有一个轴突; 4.树突是信息的接收端,轴突是信息的输出端。 即在神经元中信息传导具有方向性。
近似昼夜规律 生物钟:24小时11分 输入途径-----光照、温度、声音等引起其运作 生物钟本身------基因调控的震荡机制 输出途径 语言和说话 发声:Broca区 听到说话:Wernicke区
情绪 杏仁核、海马、嗅球;大脑皮质叶一些内部 部分和丘脑、下丘脑的某些部分 调节情绪-----额叶皮质 记忆和学习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意识
细胞内信使 ( INTRACELLULAR MESSENGER )
cAMP cGMP IP3和DAG Ca2+ NO
6.1.1 活化腺苷环化酶的G蛋白偶联受体
M.Rodbell和A.Gilman荣获1994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1.cAMP信号通 路 (1)细胞外信 号结合所诱导 的G蛋白的活化
视觉系统
光线照射视杆细胞活化视紫红质;活化的视 紫红质活化转导蛋白G蛋白;G蛋白活化磷脂 二酯酶(PDE);活化的PDE促使cGMP水解 成GMP,使原结合在Na离子通道上的cGMP 离开,因此Na离子通道关闭,膜对Na离子通 透性降低,视杆细胞膜内电位向负值加大方 向变化,阻断了谷氨酸释放,停止了它对双 极神经细胞和神经节细胞的“抑制”,视杆 细胞将光能转化成生物电,沿着双极神经细 胞、神经节细胞和视神经轴突传到大脑,产 生视觉。
细胞表面受体与跨膜信号转导的 三种模式
1、激动剂控制的离子通道型受体 2、G蛋白偶联型受体 3、具有酶活性的受体
离子通道型受体
共同特点是: 是有多亚基组成受体/离子通道复合 体,除本身有信号接受部位外,又 是离子通道,其跨膜信号转导无需 中间步骤,反应快,一般只需几毫 秒
(1)配体(非电压)依赖性复合体; nAchR (2)电压依赖性复合体
细胞信号
1、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信号: 蛋白质、多糖、核酸的结构信息
2、物理信号:电、光、磁
3、化学信号: 细胞间通讯的信号分子:激素、神经递质与神经肽、 局部化学介导因子、抗体、淋巴因子 4、细胞内通讯的信号分子 :cAMP, cGMP, Ca2+, IP3, DG、NO
受体: 是细胞表面或亚细胞组分中的一种分子,可以识 别并特异地与有生物活性的化学信号物质(配体) 结合,从而激活或启动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最 后导致该信号物质特定的生物效应。 两个功能: 1、识别特异的配体;2、把识别和接受的信号准 确无误的放大并传递到细胞内部,产生特定的细 胞反应。 结合特点: 1、同一配体可能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受体; 2、配体与受体结合的饱和性 受体数目恒定;但是相对的
NO通过扩散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与NO受体 结合,激发细胞内可溶性鸟苷环化酶活性,鸟 苷环化酶催化GTP生成cGMP和PPi; cGMP导致蛋白激酶G(PKG)活化,该酶触发 的通路使肌肉松弛和血管舒张; 刺激ANF(心钠素)位于平滑肌细胞表面的受 体,同样可刺激内源鸟苷酸环化酶激活,导致 cGMP量增加,肌肉松弛。
6.4.2 大脑皮质功能特征
皮质功能单侧化(不对称性) 左半球:语言、数学、逻辑思维、相互关联 的信息加工; 右半球:模型识别、脸部识别、空间关系、 非语言思考、一般情感处理以及多种信息同时 处理、应激反应、音调类型 信息在大脑皮层中的加工
6.4.3 人类大脑的进化
大脑结构的比较 脑容量:黑猩猩的3倍 大脑新皮质:高度褶皱 皮质细胞组成:层数最多 皮质祖细胞:分裂次数最多 局部特征:灵长类动物视觉发达(人眼狗鼻) 皮质功能不对称性:由不对称基因调控 智力与大脑皮质发育:智力与皮质活化程度相关 与大脑功能相关基因的进化
6.1.2 活化磷脂酶C的G蛋白偶联受 体
6.1.3 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活化基因转录
举例:配体与G蛋白偶联受体结合活
化基因表达的过程
1.配体与G蛋白偶联受体结合激活腺苷环化酶, 催化ATP生成cAMP; 2.cAMP活化蛋白激酶PKA; 3.进入细胞核的活化PKA在ATP参与下使cAMP 应答元件结合蛋白(CREB)磷酸化; 4.磷酸化的CREB蛋白与含有CRE的靶基因结合, 并与CBP/P300相互作用控制基因的转录。
6.3.2 神经元动作电位
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
6.3.3 突触的结构 突触(synapse):指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 效应器(接受神经冲动而完成反射活动者,如 肌肉、腺体等)细胞之间传导信息的结构。 突出的结构:前膜、间隙、后膜;突触小泡中 含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神经元分泌的、传递神经信息的信 使;兴奋性:ACh、多巴胺、去甲骨肾上腺素 抑制性:γ-氨基丁酸、甘氨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