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TBT案例-加拿大-韩国:瓶装水措施案
[1998-01-01]
案件简介:
自1992年起,韩国的瓶装水市场迅速扩大,1992年至1994年其国内瓶装水销量翻了3倍,1995年韩国成为世界第5大瓶装水市场。
为了规范国内瓶装水市场,1995年,韩国公布了一项有关瓶装水的法令《瓶装水标准、规格和标签要求的公告》(No.1995-43)。
该公告第3条规定,采用物理方法,诸如冷凝、过滤、充气、紫外线消毒等处理的瓶装水允许销售;而经任何化学方法处理的瓶装水禁止销售。
第8条规定,瓶装水保质期为自生产日期起6个月。
公告发布后,加拿大认为这两条规定违反了WTO有关原则,影响了加拿大瓶装水贸易。
1995年11月8日,加拿大WTO常驻使团依据《关贸总协定》(GATT)第22条[3]、《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SPS协议)第11条[6]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TBT协议)第14条[8]的有关规定,要求就韩国有关瓶装水的法律法规与韩国政府进行磋商,并依《争端解决规则和程序谅解备忘录》(DSU)第4条第4款[9],将该请求散发给WTO各成员。
加拿大认为韩国现行的有关瓶装水的法律法规,如《饮用水管理法》、《瓶装水标准、规格和标签要求的公告》以及有关法规,与SPS协议第2条[4]和第五条[5]、TBT协议第2条[7]以及GATT第3条[1]和第11条[2]相违背,韩国这些法律法规的实施影响了加拿大在上述协议下所享有的直接和间接的利益。
美国和欧盟认为韩国有关瓶装水的法规也对他们的贸易产生了同样影响,并依据DSU 第四条第11款[10],分别于11月23日和11月30日提出加入磋商的要求。
协议情况:
此后,双方就瓶装水问题进行磋商,并于1996年4月1日达成谅解。
磋商结果包括两点:
(1)化学方法处理瓶装水问题:
于1997年1月1日但不迟于1997年4月1日允许经臭氧处理的瓶装水进口、销售和分销。
为此,韩国政府将:
1.向1996年6月召开的国民大会例会提交《饮用水管理法》的修正案;
2.承诺在上述议案通过后,立刻执行任何修改后的法规;
3.在建立有关臭氧处理法规方面不会对贸易产生不必要的障碍;
4.尽早向加拿大提供修正案草案及其实施条例副本;
(2)瓶装水储存期:
韩国政府承诺将尽最大可能确保延长保质期批准程序的透明度。
在正常情况下,从接到申请书及按照韩国有关法规要求的技术材料之日起,这一程序将持续一个月。
韩国政府承诺,
应加拿大政府的请求,将提供有关法规和其他必需材料的副本,以帮助理解这一程序。
加拿大表示愿意将这一方法作为临时解决方案,并继续鼓励韩国采纳由制造商决定瓶装水储藏期的方法。
案例评析:
(1)该案例是一个既涉及TBT协议,又涉及SPS协议的争端案例。
该案例并不复杂,因而能在双方磋商阶段就达成谅解,而没有进入旋、调停和成立专家组立案分析阶段。
(2)本案例的主要争论点包括以下两点:
1.禁止所有经化学方法处理的瓶装水进口过于武断,并缺乏科学依据,因此,违反了SPS协议的第二条和第五条以及TBT协议的第十四条第2款。
2.强行规定瓶装水的储藏期为6个月也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因为储藏期的长短与生产商的生产、运输和储藏条件等有关。
因此,也违反了SPS协议的第二条和第五条以及TBT 协议的第十四条第2款。
(3)从加拿大要求就瓶装水问题于韩国进行磋商,到双方达成谅解,圆满解决问题一共用了4个月的时间。
这么迅速地解决纠纷说明WTO争端解决机制各个程序环环相扣,每一程序时限明确,防止了延迟拖沓,保障了贸易争端的及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