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0绪论ppt课件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论治的概念
辩证(即诊断),就是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 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 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即治疗)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 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二)、辨证论治的步骤与方法
• 第一步:按脏腑经络理论对疾病进行定
• 第四步:
• “治病求本”,即找出相应的治 法和方药。
• 第五步: • 治未病,即根据中医“五脏相关” 的整体观,通过调节相关的未病脏 腑协助治疗已病脏腑,进行整体调 控以提高疗效。
辨证论治的步骤与方法示意图
四诊 症状体征 病名
病因病机
治疗原则
证型
定性 定位
确定要解 决的问题
方药 加减
五、中医内科诊治原则 辩证原则
中医内科学
绪论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医内科学含义、发展史、分类、命 名、治疗原则、学习方法
2.熟悉中医内科学的思维方法 3.掌握中医内科学辨证论治步骤与方法
绪论
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 范围 二、中医内科学发展史 三 、中医内科疾病分类、命名 四、辨证论治的步骤与方法 五、中医内科诊治原则 六、如何学好中医内科学
1.全面分析病情
2.掌握病证病机特点
3.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治疗原则
1.调节整体平衡 2.审证求机论治 3.标本缓急 4.把握动态变化
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 及范围
定义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中 医临床思维方法研究并阐明内科疾病的 病因、病机、证候、诊断、辨证论治规 律和转归预后以及预防、康复、调摄等 问题的一门临床学科。
性质
是临床专业课,是中医学学科
的主干课程,是临床诸学科的基础 。其水平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临床 水平的发展水平。
(3)治疗学
《肘后备急方》用青蒿治疗疟疾;用海藻治 疗瘿病。
《千金要方》用常山、蜀漆治疗疟疾,用 苦参治疗痢疾、用谷皮煎汤煮粥治疗脚气 病等,而温脾汤、苇茎汤、犀角散则是治 疗内科疾病常用的名方良剂。
《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是国家颁行 的大型方书,收载大量内科方药
2.学术理论的创新:
金元四大家
现代
1.中医内科学 ; 2.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 3.现代中医内科学 。
三 、中医内科疾病分类、命名
(一)、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
伤寒六经病证 外感病 温病卫气营血证
三焦病证 脏腑病证
内伤病 气血津液病证
肢体经络病证
(二)、中医内科疾病的命名
以病因命名的 中风、中暑、虫证等 以病机命名的 郁证、痹证、厥证等 以病理产物命名的 痰饮等 以病位命名的 胸痹、肝着、肾着、肺痈等 以主症命名的 咳嗽、喘证、呕吐、泄泻、眩晕等 以主要体征命名的 黄疸、积聚、水肿、鼓胀等
范围
外感病 中医内科疾病
内伤病
伤寒
温病
脏腑病证
肺系病证 心系病证 脾胃系病证 肝胆病证 肾系病证
气血津液辨证
脑系经络病证
二、中医内科学发展史
萌芽阶段 ——殷商时期
起
奠基阶段——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源
与
发
形成阶段——魏晋至金元时期
展
完善阶段——清明时期
二、中医内科学发展史
(一)萌芽 (殷商时代)
殷代甲骨文记载:心病、头痛、 胃肠痛、蛊病。 殷商发明用药酒、汤液治病。
位。
• 第二步:
• 从六淫、疫毒、痰、饮、水、 气(气虚、气逆、气陷、气滞 )、血(血寒、血热、血瘀、 血虚)阴(阴虚、亡阴)、阳 (阳虚、亡阳)、脓、食积、 结石、虫积对疾病进行定性.
• 第三步:
• “必先五胜”,即在上述定位、定性 基础上,辨析出反映疾病本质的主 要病理变化完成辩证,即提出中医 诊断。
南宋·陈无择《三因及一病证方论》:病因专
著,分内因(七情)、外因(六淫)、不内外因 (饮食、虫兽、金刃)
(2)症状学
《诸病源候论》记述病侯784条,对胸壁的 症状如疼痛、性质、部位与预后作了描述。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指出消渴病易发疮 疡。 王焘《外台秘要》指出消渴病“每发则小便 至甜”的特征。 此时期还对伤寒、温病、疟疾、肺痨等传染 病作了描述。心痛、虚劳、脚气、水肿在辨 证上有了较大提高。
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医内科学的一 个巨大成就。
• 吴又可《温疫论》提出戾气致病的病因学说; • 清代叶天士著《温热论》,创立了温病卫气营
血的辨证纲领; • 薛雪的《湿Fra bibliotek条辨》专论湿热之邪所致温病; • 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提出三焦辨证; • 王孟英的《霍乱论》,对霍乱病的认识。
温病学家的理论和实践的成果,标志着温病学 已具备完整的理论体系 ,使中医内科学理论 体系更完备。
《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论伤寒,以脏 腑论杂病,创立了包括理、法、方、药
在内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
(三)充实(魏晋 金元)
1.病因学、症状学、治疗学的充实和发展
(1)病因学
王叔和《脉经》:脉学理论与方法系统化, 对内科诊断起了很大作用。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最早的中医
病因病理学专著,对其病因病机多有阐述 ,形成了病源学说。
(3) 王肯堂《证治准绳》; (4) 张介宾《景岳全书》 (5) 秦景明《症因脉治》; (6) 李宗梓《医宗必读》; (7)《景岳全书》的阴阳互补 ; (8)《医宗必读》的治泻九法至今仍
具重要意义 。
清代
清代对丛书的编著,更是琳琅满目,以内 科为主体的书籍,《医宗金鉴》、《张氏医通 》等。此外,简洁实用的《证治汇补》、《医 学心悟》、《类证治裁》、《医林改错》、《 血证论》等,对中医内科学的发展起了很大作 用。
商将医学分科为疾医、疡医、 食医、兽医。
(二)奠基(春秋
秦汉)
《脉法》、《五十二病方》 《治百病方》 《足臂十一脉灸经》 《阴阳十一脉灸经》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段奠 基 阶
《黄帝内经》:是一部划时代的医学巨 著,奠定了中医的基础理论。将过去 的临床经验加以归纳、总结,从脏腑、 经络、气血津液、六淫、疾病的临床 表现特点等来认识内科疾病。
为中医内科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与临床经验 刘完素倡导火热学说主寒凉; 张从正倡导攻邪而善用汗、吐、下三法; 李东垣重脾胃; 朱丹溪提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四)完善发展(明清) 明代
(1)薛己的《内科摘要》,首先用内科命名。 (2)王纶《名医杂著》指出:
外感法仲景 热病用完素 内伤法东垣 杂病用丹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