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内科学课件-绪论优质课件PPT

中医内科学课件-绪论优质课件PPT


学习内容
1.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与范围 2.中医内科学发展史 3.中医内科学疾病的分类及其依据 4.中医内科学疾病发病学要点 5.中医内科学疾病症状学要点 6.中医内科学疾病的治疗学要点 7.中医内科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与范围
• 定义: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
二、中医内科发展简史
3.中医内科学的充实阶段(魏晋~金元时期) 病因学、症状学、治疗学的充实与发展
病因学: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对1739 种证候 的病因作了具体的阐述,认识到“寸白虫候”(绦 虫病)的感染是饮食不当,食生猪牛肉引起,瘿病 (甲壮腺肿大)的发病与水土和情志有关。
葛洪著的《肘后备急方》对尸注(结核病)、病 癞(麻风病)、沙虱(恙虫病)等传染病在发病病因 上也有较深刻的认识
二、中医内科发展简史
2.中医内科学的奠基阶段(春秋战国~秦汉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有了以下几部医学著作:《脉 法》、《五十二病方》、《治百病方》、《足臂十 一月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
始于战国成书于西汉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 是中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该书在内科方面已有 对病因病机、病症诊断和治疗原则的记载。如“咳 论篇”、“风论篇”、“痹论篇”、“痿论篇”、 “厥论篇”等都从发病原因、病机、症状对内科病 进行了后论世述(。汉代)医家张仲景的巨著《伤寒杂病 论》为中医内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中医内科发展简史
4.中医内科学的成形阶段(明、清时期) 李中梓
《医宗必读》:此书是中医径书之一, 共 十卷其中卷五至卷十以内科杂病、 伤寒为主, 论述了三十六种病证的诊治和医案, 是李氏的 代表作之一。
二、中医内科发展简史
4.中医内科学的成形阶段(明、清时期)
清代 .陈梦雷等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是我国历代 以来最大的一部医学类书,全书内容包括医经 注释、诊断、各科疾病的理论与经验。全书五 百二十卷,其中(卷二百一十七至卷三百五十 八)是介绍内科各种疾病的证治的,分风、寒、 暑、湿、咳嗽、呕吐、泄泻、霍乱等五十二门。
形,成为一个独立的专科。
明代 . 薛 己 . 《内科摘要》是首先使用 “内科”一词命名的著作。
明.王 纶 . 《明医杂著》中杂病用丹溪”。 对内科疾病的治疗进行了总结概述。
二、中医内科发展简史
4.中医内科学的成形阶段(明、清时期)
王肯堂
《证治准绳》,又名《六科证治准绳》 分为《杂病证治准绳》 《伤寒证治准绳》 《杂病证治类方》 《疡医证治准绳》 《女科证治准绳》 其中《杂病证治准绳》共八卷, 一至六卷为内科疾病。
金元时期内科学术理论百家争鸣,出现了四大家名医: 刘完素:倡火热学说,而主寒凉法。 张从正:倡攻邪学说用“汗、吐、下”法治病。
李东垣:重脾胃,多用补脾升阳法。
朱丹溪:主“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立滋阴降火 法。
二、中医内科发展简史
4.中医内科学的成形阶段(明、清时期) 到了明. 清时代中医内科已基本成
殷商
3000多年
清末
在长期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理论,截止于是1911年,中医内科学的发展
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萌芽阶段 奠基阶段 充实阶段 成形阶段
二、中医内科发展简史
1.中医内科学的萌芽阶段(殷商时期)
早在殷代甲骨文中已有心病、头痛、肠胃病、 蛊病等内科疾病的记载,
殷商时代已发明用汤液药洒治病
唐朝. 王焘. 《外台秘要》认识到消渴病 “每发即小便至甜”
二、中医内科发展简史
3.中医内科学的充实阶段(魏晋~金元时期) 治疗学 葛洪 .《肘后备急方》记载用青蒿治疗
疟疾,用海藻、昆布治疗瘿病。《千金要 方》、《外台秘要》许多方剂是治疗内科病 的。
第一课件网网站
二、中医内科发展简史
3.中医内科学的充实阶段(魏晋~金元时期) 学术理论的创新
二、中医内科发展简史
4.中医内科学的成形阶段(明、清时期) 吴 谦等
中医内科学总论
第一课件网网站
2021/02/01
1
学习指导
• 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含义,明确中医内科学的
任务,熟悉中医内科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 熟悉中医内科病证发病学、证候学、治疗学
的特点。 • 了解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病证分类、研究
现状与发展趋势。 • 了解中医内科学与西医内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法研究并阐明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诊
断、辨证论治规律和转归转归预后以及预防、康
复、调摄等问题的一门临床学科。
• 性质:临床学科。 • 范围:
中 医 内 科 疾 病
外感病
伤寒 温病
脏腑病
肺病证 心脑病证 脾胃病证 肝胆病证
肾膀胱病证
内伤病 气血津液病证
经络肢体病证
二、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
中医内科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二、中医内科发展简史
4.中医内科学的成形阶段(明、清时期) 张介宾 .《景岳全书》 杂证谟九卷至三十七卷记述了内科杂病70
余种的证治,每证均引录古说,参以己见其温 补学说,在这部分结合病证充分地进行阐明。
第一课件网网站
二、中医内科发展简史
4.中医内科学的成形阶段(明、清时期) 秦景明
在《证因脉治》中认为,众多医家多凭脉而寻 求其病因与治疗,各人对脉的体会不一,主张以症 为主,据症而寻因,参以脉象,定其治法,其观点 是重视病人症状表现,脉象仅作参考,当时已有此 认识,说明其看病是很客观的。
南宋. 陈无择.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在病因 上首先提出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类。
二、中医内科发展简史
3.中医内科学的充实阶段(魏晋~金元时期) 症状学: 隋代. 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叙述了病候
784 条,如对胸痹病(冠心病)的发作疼痛的性 质以及部位与预后已非常详细、准确。
唐朝. 孙思邈. 《千金要方》认识到消渴病 容易并发疮痈。
周朝就有了分科,有疾医、疡医、食医、兽医 等分工不同的医师,疾医就是最早的内科医师。
周朝时代就建立了自己的医疗制度,医师是负责 主管医药政令官,下设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分管 王室的饮食配膳,治疗邦中的内外科疾病和兽病,建 立年终考核制度,制定考核标准,即:“十全为上, 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 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