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章 班级管理

第十章 班级管理

第十章班级管理1.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B)A.平行管理B.常规管理C.民主管理D.目标管理2.班主任的巾心环节是(B)A.了解和研究学生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C.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二作D.统一多方丽的教育力量3.在19世纪初出现导生制的国家是(D)A.美国B.德国C.法国D.英国4.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即(B)A.民主型.惩罚型、放任型B.权威型、放任型、民主型C.放任型、监督型、正义型D.惩罚型、正义型、权威型5.在班级管理中.通常我们把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称为(C) A.校长B.老师C.班主任D.主任6.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教育和教学行政组织单位是(C)A.教研组B.年级组C.班级D.班级小组7.正式提出“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的教育家(A)A.埃拉斯莫斯B.夸美纽斯C.马卡连柯D.杜威8.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属于(B)A.平行管理B.常规管理C.民主管理D.目标管理9.班级管理的主要功能是(A)A.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B.维持班级秩序C.形成良好的班风D.锻炼学生能力。

学会自治自理10.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是班级的(D)A.法人B.监督人C.辅导员D.领导人11.将传统的他控式的管理方式转变为强调自我、自控的目标管理方式是由美国管理学家(B)提出来的。

A.艾拉斯莫斯B.德鲁克C.彼得.麦克费尔D.班杜拉12.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是(D)A.常规管理B.平行管理C.目标管理D.班级民主管理13.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最早的雏形始于(A)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A.162B.162C.163D.163第十章班级管理1.班级管理包括(ABC)三个基本环节。

A.制定计划B.组织实德C.评价总结D.科学规范2.班级目标的设计依据包括(ABD)A.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B.学校的培养目标C.学生的个性特征D.班级群体的现实发展水平3.班级管理的模式包括(ABC)A.常规管理B.平行管理C.民生管理D.集体管理4.班级管理的原则主要有(ABCD)A.科学性原则B.民主性原则C.自觉性原则D.整体性原则5.班集体的基本特征包括(ABD)A.明确的共同目标B.一定的组织结构C.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D.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6.教师培养与树立良好的班风的方法有(ABCD)A.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B.树立榜样C.严格要求D.反复实践7.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是(ABCD)A.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B.是班集体的设计者C.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D.是班级的教育者8.班会的特点有(ACD)A.集体性B.科学性C.自主性D.针对性9.规章制度是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它的作用有(BCD) A.规范B.管理C.控制D.教育10.班主任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ABD)A.权威型B.民主型C.专制型D.放任型第十章班级管理1.学生集体是学校教育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但它本身不是教育的目的。

(错) 2.教育学中的群体是指具有组织特征的人的共同体,群体中的成员是按某个或某些共同特征而结合在一起的,这些特征都与他们进行的共同活动和交往有关。

(对)3.集体是群体发展的高级形式,任何组织起来的群体,例如幼儿园的学前儿童班组、中小学的班级等等,只有符合一定的要求才能成为集体。

(对)4.良好的集体本身就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

(对)5.在集体初步形成阶段。

集体就开始成为真正的教育手段,集体本身作为主体.向每个成员提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要求,并团结全体成员为达到共同的目标而进行的有组织的顽强努力。

(错)6.班级是学生发展的一面镜子,它通过群体作用在镜子中所形成的影像,即班级组织的镜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对)7.班级组织的镜像具有两种功能,一种功能是使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产生文化认同,另一种功能是个体能够在对群体认知的基础上产生自我异化。

(对) 8.在我国。

中小学班级组织的建构多数都属于直线式的建制形式。

(错) 9.在班级组织结构建设中.关键性的班级干部职务应当采取轮换制的方法,尽量使每一个同学都有一个能够得到成长与锻炼的机会。

(错)10.在普通中小学中.班主任评定学生操行有三种形式:撰写评语;评定操行等级,如优、良、及格、不及格;记分法。

目前,在义务教育阶段,班主任大多采用第一种与第三种相结合的功、法,而在高中阶段,前两种方法较普及。

(错) 11.良好班集体一旦形成.它就会成为教育影响班内某个学生的巨大力量,同时良好的班集体对班主任工作也有反作用。

(对)12.学生集体是否形成了健康的舆论,这是集体成熟的重要标志。

(对)13.有利于教育的原则是班级组织建立的一条首要的原则,当其他的原则与其发生冲突的时候,其他原则都必须无条件地服从这一原则。

(对)14.班主任了解学生包括对学生个体的了解和对学生群体的了解两部分。

(对) 15.班主任工作总结一般分为两类: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

一般在学期学年末进行。

(对)16.已经实施的班级规章制度不需要做宣传教育。

(错)第十章班级管理1.简述班级管理的功能。

【答案要点】(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2.良好的班集体具有哪些教育作用?【答案要点】(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

(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3.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式是什么?【答案要点】(1)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针对这些问题,解决的办法是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

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具有如下特点:(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3)锻炼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4.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必须具备哪些基本特征?【答案要点】(1)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5.班集体的形成和培养应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答案要点】(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1.试述“教育万能论”的观点。

【答案要点】“教育万能论”认为,教育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时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人的发展完全是由教育决定的。

“教育万能论”对教育作用的高度评价、时认识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有一定的意义。

但它把教育视为人发展的决定因素,夸大了教育的作用。

教育对人的主导作用并不是无条件的。

首先,教育的主导作用有一个范围限制,它是指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几个主要因素一遗传、环境和教育中,教育相对于其他因素而言起主导作用,没有其他几个因素综合作用,教育是不可能发挥出主导作用的。

其次,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在一般情况下,是由经过专业训练的、具有较高素质的人员担任教育者。

他们能够反映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人的身心。

发展规律和教育自身的规律,因而能起主导作用。

如果这些条件不具备,教育就不可能发挥主导作用。

2.试述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答案要点】(1)文化对教育的作用文化时教育的作用可分为两个层次来看,一个层次是深入到学校教育活动内部的文化,可称为“学校亚文化”对教育活动的影响;另一个层次是作为学校教育外部的文化以文化背景的方式对教育的影响。

(2)教育时文化的作用①教育对文化的作用首先表现为教育是文化延续和更新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是文化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②教育的第二个作用是对文化的普及。

③教育还具有交流、整合不同类型文化的作用。

3.试述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答案要点】(1)道德认识。

①道德知识的掌握:②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2)道德情感。

是伴随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慕或憎恨、喜好或厌恶等情感体验。

(3)道德意志。

是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田难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

(4)道德行为。

①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②道德行为习惯的训练。

4.联系实际。

论述家庭、社会、学校相互配合的重要性,以及促进三者结合的方法。

【答案要点】(1)①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有利于实现整个教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

②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有利于保证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

③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协调一致、王相配合.有利于实现各种教育问的互补作用,从而加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

(2)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基本内容和方式:①互相访问;②通讯联系;③召开家长会;④在学校中组织家长委员会;⑤举办家长学校。

(3)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联系的内容和方式:①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使学校与学生主要居住区之间形成稳定的联系;②学校系统与宣传部门建立联系。

共同开展一些对学生有益的活动;③学校与社会公共文化机构建立和保持经常性的联系;④学校与社会专门性的社会教育机构建立稳定的联系;⑤学校有选择地与有关工矿、企业、村镇、部队等建立联系。

(4)一般来说,在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协同和配合中,学校应起主导作用。

5.论述教学方法选掸的衡量标准。

【答案要点】(1)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特点、教师特点、教学大纲的规定,是否采用了现代化设备。

(2)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能维持学生的注意与兴趣。

(3)分析教师用什么方法解决妨碍、干扰教与学的智力问题和情趣问题。

(4)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给学生带采满足感。

(5)维持课堂纪律是实施教学方击的重要前提。

1.早读铃声响了,初二(1)班班主任王老师走进教室,不久小李(学习成绩位列班上的前几名)气喘吁吁地跑进教室,王老师摆了一下手,示意他进去坐好。

过了一会儿,“差生”小赵跑来,看到班主任在教室,就在教室外喊声“报告”,王老师将其引至教学楼拐角处。

做了十分钟的“思想工作”。

看到这两种情景的同学窃窃私语。

请分析王老师的做法。

【答案要点】本案例中王老师对待两名迟到学生的不同做法,没有达到教师应有的平等对待、尊重学生的基本要求,教师的公平与公正要求教师在育人的态度和行为上主持正义,对学生一视同仁。

不论学生的性别、相貌、能力、天赋、经济条件、家庭背景等主客观条件,都要用同一的标准对待学生。

王老师根据成绩的好坏区别时待学生,没有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只是还没有被发现或被老师忽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