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语文古代诗歌四首学案

七年级语文古代诗歌四首学案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默写四首诗歌;2、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3、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4、初步学习欣赏精彩文句;5、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2、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教学难点: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授课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教学时数:3课时预习要求:熟读四首诗歌,阅读课文注释。

借助参考书,查出《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里面不懂的字词。

尝试归纳两首诗歌的主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讲授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疏通《观沧海》《次北固山下》字词和诗歌大意,熟读并背诵全文。

完成课后练习一之1。

教学步骤:一、导入:看图片,引起学生兴趣。

导入本课的学习。

二、导读《观沧海》(一)简介作者,诗歌创作背景。

补充,八月,曹操统一了北方,九月,经过此地。

(二)熟悉诗歌。

听《观沧海》朗读。

1学生齐读《观沧海》。

2、教师点评,教正读音。

重点强调“碣”“澹”“茂”的字形。

(三)理解字词。

沧(青绿色)临(到,登临)碣石()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竦峙()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成分,不译。

)行(运行)若(好像)其(代词,指大海)星汉;灿烂(光彩鲜明耀眼)幸()至()以(连词,来)咏(以诗词等来赞颂或叙述)(四)整体把握,疏通文意。

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

(讨论回答)内容:(开头两句)交待了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

(水何澹澹一洪波涌起)描写海水的和山岛。

(日月之行一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最后两句)直抒豪情。

主旨: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五)欣赏诗歌。

(讨论回答)1完成课后练习一之1。

这首诗看似写景,实则述志。

其中的日月之行四句,构思独具匠心,把大海塑造成能包容宇宙的博大宏伟的艺术形象。

表现了诗人的宽广胸怀和丰富的想像力,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2、赏析诗歌结构(“观”字)和动静结合的写法。

踢目为观沧海,全诗以哪个字统领全篇?作者观到的景象有哪些?哪些是动的,哪些是静的?全诗以I观字统领全篇沧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海水荡漾,山岛耸立一一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一一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三、导读《次北固山下》(一)题解:1、简介作者,诗歌创作背景。

补充,作者常年在外漂泊,思乡之情浓重。

(以放学留堂不得回家为喻)2、讲授古代诗歌常识。

A、古代是诗歌分类。

B、诗歌格律常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岀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

如〈〈观沧海》。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

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说明:(二)熟悉诗歌。

1、听《次北固山下》朗读。

2、学生齐读《次北固山下》。

3、教师点评,教正读音。

重点强调“雁”的字形。

(三)理解字词。

次。

客路。

行舟,行驶的小船。

潮平,潮水涨满,似乎与两岸齐平。

风正,风又顺又和。

悬, 挂着。

残夜,。

乡书,思念故乡的书信。

达,到达。

(四)整体把握,疏通文意。

(讨论回答)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

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

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继续写船上所见,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

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一一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

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

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主旨:借停舟北固山下所见, 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给人以积极、乐观的艺术享受。

四、布置作业:背诵、默写《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预习《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不懂的字词自己查出来。

借助参考书,尝试归纳诗歌《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的主旨。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继续讲授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疏通《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字词和诗歌大意,当堂背诵《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

默写《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完成课后练习一之3。

教学步骤:一、简要复习第一节内容。

背诵《观沧海》《次北固山下》二、导读《钱塘湖春行》(一)题解:1、简介作者,诗歌创作背景及出处。

补充:任杭州刺史时作。

(二)熟悉诗歌。

1、听《钱塘湖春行》朗读。

2、学生齐读《钱塘湖春行》。

3、教师点评,教正读音。

(三)理解字词。

水面初平()云脚低()暖树()不足()乱花(各种色彩缤纷的花朵)才(刚冈U)没,(遮掩)。

(四)整体把握,疏通文意。

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

首联:写诗人春游的地点和湖上风光。

颔联:借“莺争暖树” “燕啄春泥”描绘早春到来时西湖上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写景灵韵生动。

颈联:表达了诗人游春的丰富感受,喜悦之情溢于文字。

尾联:突出描写了湖东的白沙堤,这里绿杨成荫,为诗人最爱。

主旨:通过描绘了西湖的秀美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和愉悦的心情。

(五)欣赏诗歌。

1、完成课后练习一之3。

2、赏析中间二联。

能否从诗中找出表现初春的词语?早莺,暖树,新燕,春泥,乱花,浅草“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讨论回答)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

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

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

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这两句也是近景,写地上的花草,写人们骑马游春的陶醉感。

走马看花,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好像花儿也在与诗人游戏。

春草虽茂,但却不高,也才刚刚没过马蹄。

这是作者对景物入情入微地观察,将游春人也融入春色来写了。

这两句透出诗人游春的舒感三、导读《天净沙秋思》(一)题解。

1简介作者,诗歌创作背景。

补充:作者号 东篱。

2、讲授古代诗歌常识。

“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

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 曲,配乐吟唱的。

曲有小令、 套曲之分,《天净沙》是小令。

曲与词体式相近,都按调填词, 但较词明快自由(二) 熟悉诗歌。

1听《天净沙秋思》朗读。

2、 学生齐读《天净沙 秋思》。

3、 教师点评,教正读音。

(三) 理解字词。

昏:()断肠:(形容极度悲伤)(四) 整体把握,疏通文意 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

前三句写景,渲染悲凉气氛。

后两句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

主旨:借一幅深秋晚景图的描绘,抒发了他乡游子深沉的思乡愁绪和孤独寂寞的情怀。

(五) 检查背诵诗歌。

(六) 默写《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四、作业:默写《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

思考《次北固山下》“风正一帆悬”的“正”可否改为 “顺”?准备课后练习一之 4,练习二。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默写《钱塘湖春行》 《天净沙秋思》。

欣赏精彩诗句。

归纳字词。

完成课后练习 一之4,练习二。

教学步骤: 一、复习。

(一)背诵四首诗歌。

(二)默写《钱塘湖春行》 《天净沙 秋思》。

(三)以《钱塘湖春行》分辨律诗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四)作练习题,巩固字词音义、诗歌的作者姓名、字、号、朝代,诗歌体裁,以及诗歌内容。

②《钱塘湖春行》描绘早春的诗句是: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1注音沧海(c aig h oi ) 碣石(ji e sh 1 ) 绿水(shu i ) 竦峙(s eng)灿烂(ccn l cn ) 浅草(qi an c ao) 潮平(zh co p ing ) 归雁(gu i y cn ) 沙堤(sh a d i ) 萧瑟(s e)藤(t eng )澹澹()啄(zhu o )3、填空①《观沧海》展示曹操博大胸襟的诗句是:日月之行2、为下列诗句中加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 行不足(B ) A .脚 B .够 C.充分2. 没马蹄(C ) A 、沉没B .没C .遮掩 3 .昏鸦(C ) A .黑B .昏迷C .黄昏4.星汉灿烂(A ) A .银河B •星星 C .星和月5. 次北固山下(B ) A . —次B .停泊C .游③《天净沙•秋思》点明主旨的词句是:断肠人在天涯。

④《次北固山下》点出游子思乡之情的诗句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_____⑤《观沧海》的作者是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⑥《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是词牌名,“秋思”是题目。

作者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

⑦《钱塘湖春行》选自《白氏长庆集》,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姓名),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二、赏析精彩文句。

1、“小桥流水人家”是否与诗歌的悲凉气氛不相符?用小桥、流水、人家做反衬,这种反衬使愁情更为深切,意境更为悲凉。

2、《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只是列举了景物,和诗歌的主题是怎样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小令的前三句,18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顿生色彩,都带上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

全篇纯用白描勾勒岀绝妙的深秋晚景图。

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

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岀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3、“风正一帆悬”的“正”可否改为“顺”?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

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

可见写景极为传神。

全诗和谐优美。

三、完成课后练习一之4,练习二。

四、作业:课后熟读这四首诗歌和字词解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