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大国际法题目解答

南大国际法题目解答

名词解释:国际公法普遍性国际组织的决议2013 国际法的渊源定义:国际组织对某一事项作出的表决或者提出的观点、看法。

表现:既可构成各国际组织基本文件的有权解释,也可以奠定条约的原则基础。

作用:能够影响国际习惯法规则的形成,对国际习惯法规则的产生起证明作用。

评价:并不是所有国际组织决议都有可能成为国际法的渊源,只有普遍性国际组织的才有此可能;而且只能是这些文件中的一部分才能形成国际法的渊源。

有效统治原则2013 国家的承认定义:有效控制原则/实效原则,以是否实行有效统治为承认新政府的条件和根据的一种承认理论。

(只要新政府在本国实行有效统治,便可承认之。

)有效统治:新政府实际控制本国大部分地区和有效地行使统治权,得到居民惯常服从,因而有可能代表国家,独立进行国际交往,承担国际权利义务。

特殊国际法2012 国际法的特征(效力的普遍性)来源:国际法根据适用范围的不同,分为普遍国际法、区域国际法和特殊国际法。

定义:普遍国际法——适用于普遍国际关系,对于一切国家或大多数主要国家具有拘束力区域国际法——适用于区域性国际关系特殊国际法——只适用于某些特殊国际关系,一般只对两国或少数国家有拘束力评价:区域和特殊国际法都可能基于某些特殊的环境和关系规定特殊规则,但规则不能对一般国际法的原则、规则和制度加以限制,不能否定普遍国际法及其普遍适用性,不应违背普遍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战争与和平法》2012 国际法的名称(万民法作为国际法的语源)国际公法之父格劳秀斯的经典名著,借用了“代表所有国家所一致同意的正义原则”的“万民法”概念用以命名所论述的规范国家间关系的法律体系。

万民法:与原有仅适用于罗马公民之间的市民法相对应,适用于罗马境内的外国人与外国人以及外国人与罗马公民的相互间关系。

国际法学者将罗马法中的万民法视为当代国际法名称的语源。

威斯特伐利亚和会2011 近代国际法的产生与发展定义:中世纪欧洲基督教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过渡过程中,1648年为结束欧洲新教国家与罗马天主教国家间的三十年战争(欧洲新教教徒与罗马教皇和罗马帝国成员国矛盾的产物,中世纪以来欧洲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战争)而召开的威斯特伐亚公会以及其所缔结的《威斯特伐亚和约》揭开了国际关系史上新的一页。

评价:开创了以国际会议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实践,承认了荷兰瑞士以及罗马帝国统治下的为数众多的邦国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肯定了国家主权和主权平等原则作为国际关系中的基本原则,奠定了近代国际法的基础。

☆毗连区2011 and 2007 国际海洋法定义:领海以外邻接领海,由沿海国对特定事项行使必要管制的区域。

《海洋法公约》规定:毗连区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得超过24海里。

管制内容:防止和惩治外国船舶在其陆地领土、内水、领海内违反海关、财政、移民、卫生的法律和规章的行为。

地位:不同于领海,沿海国无主权,只在毗连区范围内行使某些方面的管制,并且不及于毗连区上空。

有专属经济区,属于其一部分,地位等同。

无专属经济区,相当于公海地位。

国际海底区域2010 and 2006 国际海洋法定义: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和洋底及其底土,即各国大陆架外部界限以外的深海洋底和底土,约占全部海洋面积的65% 以上。

地位:区域及其资源是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任何国家不应对区域的任何部分或其资源主张或行使主权或主权权利,也不应将其据为已有。

向所有国家开放,不论是沿海国或内陆国,为和平目的的利用不加歧视。

资源的一切权利属于全人类,由国际海底管理局代表全人类行使。

勘探开发由国际海底管理局予以安排。

《万国公法》2010 国际法的名称1894年,在中国传教的美国教士威廉马丁(丁韪良)将美国人惠顿的著作《国际法原理》译成中文定名《万国公法》,将“international law”译为“万国公法”。

书及其译法传至日本成为日本最早的国际法书记和最初的国际法名称。

而中国的“国际法”名称是对日文的转译。

国际地役2009 国家领土(领土主权的限制)定义:一国根据条约将本国全部或部分领土在一定范围内提供给他国为某种目的或利益而永久使用。

地位:一国领土属地管辖权的一种限制,主体是国家,客体是受限制的国家领土。

分类:积极地役——国家承担义务允许别国在自己的有关领土上从事某种行为。

消极地役——国家承担义务承诺在其有关领土上不从事某种行为。

卡尔沃主义2009 国际法上的私人(外交保护)背景:外交保护权在历史上被西方列强用作对弱小国家侵略或干涉的理由,因而受到大多发展中国家的排斥。

提出:阿根廷法学家卡尔沃于1868年在《国家法的理论和实践》书中提出外国人不应享有比本地人更多的保护,受损时由当地法院解决;外交保护的行使必然造成国际关系的以强凌弱,侵害属地优越权。

发展:发展成明确排除外国人外交保护权的“卡尔沃条款”。

评价:外交保护本质上属于国际法而非国民权利,卡尔沃条款的效力受到西方学者的批判。

(国际法上的)保证不侵犯2008 国际法律责任的承担形式定义:作为一种国际承担形式指行为国保证不再重犯、重复某种国际不法行为,不再违反其承担的特定国际义务。

作用:具有预防性,行为国对自己将来的行为提供保证,不是对已经实施的行为的补救。

重犯既违背特定国际义务,又违背信守承诺义务。

评价:与其他责任合并采用。

外交保护2008 国际法上的私人(外交保护)定义:国家对其在国外的国民、法人之合法权益遭到所在国家的不法侵害而得不到救济时,采取外交或其他方法向加害国求偿的行为。

属人优越权的体现。

条件:被保护者必须持续的具有保护国的实际国籍。

在所在国已经“用尽当地救济”。

毗连区2007 and 2011 国际海洋法定义:领海以外邻接领海,由沿海国对特定事项行使必要管制的区域。

《海洋法公约》规定:毗连区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得超过24海里。

管制内容:防止和惩治外国船舶在其陆地领土、内水、领海内违反海关、财政、移民、卫生的法律和规章的行为。

地位:不同于领海,沿海国无主权,只在毗连区范围内行使某些方面的管制,并且不及于毗连区上空。

有专属经济区,属于其一部分,地位等同。

无专属经济区,相当于公海地位。

公海六大自由2007 国际海洋法地位: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公海制度的核心和基础定义:公海对所有国家开放,无论沿海国或是内陆国,都有在公海上从事国际法所不禁止的活动的自由。

最初:航行自由、捕鱼自由。

现在:任何国家在公海上享有航行、飞越、铺设海底电缆及管道、建造人工岛屿和设施、捕鱼和科学研究等6项权利。

外层空间 2006 外层空间法空间分为空气空间和外层空间。

空气空间:地球上方的大气层。

外层空间:空气空间以外整个宇宙空间。

地位:《外空条约》规定,探索和利用为全人类谋福利和利益;所有国家平等不歧视的自由探测利用;不通过任何方式据为己有;遵守国际法;禁止将载有核武器和其他毁灭性的武器的物体防止在地球轨道。

民族自决原则2006 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民族自决:指一个民族从殖民国或宗主国脱离出来成立独立国家或加入其他国家而发生的领土变更。

)定义:《国际法原则宣言》规定,处于外国奴役和殖民统治下的被压迫民族有自由决定自己命运、摆脱殖民统治、选择政治和社会制度、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的权利。

过程中有获取国际社会援助的权利,他国有对争取独立民族支持与帮助的义务。

造法性条约2005 条约法按条约的法律性质分类,分为造法性条约和契约性条约。

造法性条约——创设新的国际法规则或者确认或改变现有一般国际法规则的条约。

契约性条约——在某一具体事项上确定权利义务关系。

多边性、开放性如《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调查2005 国际争端的和平解决查询/实况调查,属于解决国际争端的政治方法。

定义:在涉及对事实问题发生分歧的国际争端中,当事国同意第三方通过一定的方式调查有争议的事实,查明是否存在当事国声称的情势,以助于合理解决争端。

评价:目的是澄清事实,不涉及解决的建议或判断,解决方案由当事方自行决定。

一般法律原则2004 国际法的渊源国际法渊源之一,为“文明各国所接受”的“一般法律原则”,各国国内法、特别是私法中共有的原则。

作用:给予国际条约和惯例予以解释说明论证,在无条约惯例适用时,指导法院裁判的普遍原理或标准。

反报2004 国际争端的和平解决定义:还报或报复,是指受害国采取同样或类似性质的措施来回敬另一国的不礼貌、不公平或不友好的行为,使加害国停止其加害行为或迫使其接受和解,以此求得争端解决。

评价:不是国际不发行为的后果,引起反报的行为不构成国际法不发行为。

发生在外交、贸易、关税、航运、移民等领域。

条约必须遵守原则2003 条约法定义:指条约生效后缔约各方应按条约的规定,善意地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不得随意地违反。

它是一项古老的、公认的国际法原则,为国际条约效力的依据。

意义:为国际间的互信互赖创造条件,为维持发展正常的国际关系、保障国际和平与安全提供支持。

大陆架2003 国际海洋法定义:指邻接领海并在领海之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沿海国行使开发自然资源权利的一定宽度的海床和底土。

国家拥有在上铺设电缆和管道权利。

范围:领海基线到大陆外边缘距离不到200海里扩展到200海里;超过200的,最多延至350海里。

国际私法识别2013公共秩序保留2013区际法律冲突2012萨维尼2012间接管辖权2011侵权行为自体法2011英国的双重可诉原则2010连接点2010合同自体法2009公共秩序保留2009双重反致2008区际法律冲突2008“场所支配行为” 2007非方便法院原则2007属人法2006外交代表或领事送达2006直接适用的法律2005域外取证2005先决问题2004法院地法2004胡伯三原则2003间接反致2003国际经济TRIPs协议2013《国际商事合同通则》2013Incoterms 2010 2012特许协议2012WTO的非歧视原则2011来源地税收管辖权2011对外贸易经营者2010《洛美协定》2010共同海损2009税收饶让抵免2009区域贸易协定(RTA)2008税收管辖权2008自由贸易区2007ICSID 2007根本违反合同2006WTO体制下的最惠国待遇原则2006外贸登记制2005QFII 2005统一实施原则2004海关估价2004涉外合同的法律适用2003外贸经营权2003问答:国际公法国内法在国际裁判中的适用2013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国际法是各国共同参与制定的,国内法是国家自己制定的。

相互联系的,国内法与国际法冲突,国家承担违反国际法的责任。

明确国际法和国内法的关系才能正确面对条约和协议,明确TRIPs协议在我国的地位,正确适用和运用TRIPs来维护我国利益。

我国规定:中国缔结参加的国际条约同中国民事法律有不同规定的,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