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卸汽车上装技术条件

自卸汽车上装技术条件

Q/LQB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企业标准Q/LQB C-73—2010代替 Q/LQB C-73-2009 自卸汽车上装技术条件(试行)2010-06-01发布 2010-06-01实施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发布前言与前版标准相比,主要修订内容如下:——对自卸车侧防护栏及后防护栏装置做了更加详细的要求。

本标准由 CV质量部提出。

本标准由技术中心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技术中心。

本标准起草人:杨震华、江晓明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Q/LQB C-73-2009。

自卸汽车上装技术条件(试行)1 范围本标准所指的自卸汽车上装,包括车厢、底架、液压倾卸系统、气操纵、侧防护装置、后下部防护装置、侧标志灯、示廓灯及反光标识等。

本标准规定了我公司生产的系列自卸汽车上装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我公司生产的系列自卸汽车。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EQB-37-1999 螺纹紧固件拧紧力距LQB C-2 气管接头技术条件LQB L-8 精铸件技术条件Q/LQB Y-4 汽车油漆涂层Q/LQB C-70 商用车产品保安防灾标准GA 406 车身反光标识GB/T 700碳素结构钢GB 7258 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T 3766-2001 液压系统通用技术条件GB 4785 汽车及挂车外部照明和信号装置的安装规定GB/T 6728 冷弯矩形空心型钢GB 11567.1 汽车和挂车侧面防护要求GB 11567.2 汽车和挂车后下部防护要求GB/T 13793 直缝电焊钢管QC/T 222-1997 自卸汽车通用技术条件QC/T 223-1997 自卸汽车性能试验方法QC/T 319-1999 自卸汽车取力器技术条件QC/T 460-1999 自卸汽车液压缸技术条件QC/T 461-1999 自卸汽车换向阀技术条件QC/T 588-1999 自卸汽车产品质量检验评定方法QC/T 625-1999 汽车用涂镀层和化学处理层QC/T 29015 自卸汽车栏板锁紧装置技术条件QC/T 29104-1992 专用汽车液压系统液压油固体污染度限值JB/T 5943-1991 工程机械焊接通用技术条件3 技术要求3.1 产品应符合本标准规定,并按经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及技术文件制造。

3.2 产品结构应满足使用及安全可靠性能要求。

3.3 碳钢精铸件应符合 LQB L-8规定,热轧钢板需经除锈、去氧化皮处理后使用;电镀件应符合 QC/T625-1999规定。

3.4 车厢3.4.1 车厢焊接质量应符合 JB/T 5943-1991的规定。

段焊缝长 50-90 mm,间隔80-120 mm;点焊焊点应均匀,各总成未熔合焊点不得多于焊点总数的3%;在1m范围以内未熔合焊点不得超过 2个,且不得有连续 2个未熔合焊点;毛刺必须清理;手工电弧焊、CO2气体保护焊焊缝应连续、平整;无烧穿、未熔合、漏焊;咬边深度不得大于板厚的20%。

焊渣、飞溅必须清理;除起弧与收弧处允许有气孔和凹陷外,其余处不得有密集性气孔和裂纹存在;顶杆梁总成两端有关角焊缝的焊角尺寸不得小于6mm。

3.4.2 车厢后栏板与车厢后端面的昀大间隙不得超过3mm,车厢边板与立柱、底板的昀大间隙不得超过3mm。

3.4.3 车厢上、下边板之间的昀大间隙不得超过5mm,特殊车厢可适当放宽;车厢各处须保证不会积水。

3.4.4 车厢左、右侧面栏板应平直,不能有明显的外凸或内凹,平面度应不大于5mm;车箱内部对角线尺寸允许昀大偏差为10mm(出口车为 5mm)。

3.4.5 车箱底部两侧的线夹要求焊在隐蔽处(从侧面平视不能看到),并且焊接位置要求平直,在每个灯支板的位置附近都必须焊有线夹。

3.4.6 车厢各部位装配尺寸正确,调整适当,不使用任何工具能顺利打开和合上车厢板。

3.4.7 车厢后栏板铰链的放置必须以当举升角度为 10度时,锁勾能完全打开,后栏板开起角度至少可达到150度;当车厢下降到 5度时,后栏板锁勾能正常闭合。

3.4.8 可开式车厢的后栏板和边板应能绕其合页销轴自由转动;栏板的栓杆调整到合适紧度后将其锁紧,操作灵活,锁紧牢固,保证安全可靠。

3.4.9 车厢边板、后栏板应启闭灵活,锁紧可靠,在行驶过程中不得自行打开,栏板锁紧装置应符合QC/T 29015的规定。

3.4.10 车厢前板应具有安全可靠的保险架(顶盖板),要求符合 GB 7258规定;驾驶室翻转时保险架不能与其干涉。

3.4.11 车厢前板与驾驶室后围的间距不小于50mm,并保证驾驶室能够前翻和吊装。

3.4.12 车厢厢板等外观零件应符合Q/LQB Y-4《汽车油漆涂层》中 QC-1丙的规定,颜色与驾驶室相同,不得有明显的色差(对颜色有特殊要求的,按特殊要求)。

外表面油漆应平整、无流痕、无明显污物和桔皮,色调光泽一致,没有裂纹、分层、气泡、堆积及剥落等现象,车厢厢板内表面允许有流痕,底板下表面油漆涂层外观和漆膜厚度不作要求,但不允许缺漆。

在保证防腐性要求下,垫木可不涂漆。

车厢底板下表面及纵梁、横梁允许有点状杂漆和两种漆色的过渡带。

车厢外表面涂层划伤必须打磨后补漆,补漆面与原涂层不得存在明显色差。

3.5 底架及举升机构3.5.1 所有零件表面应平整、光滑,不允许有飞边、毛刺等制造缺陷和碰伤、锤痕等装配缺陷;所有焊缝应光滑平整,不允许有裂纹、夹渣、虚焊、咬边等焊接缺陷。

3.5.2 底架与液压缸、稳定杆及车箱的装配应正确、牢固可靠;稳定杆各连接销及螺母应装配到位并装好开口销;底架两侧应有导向机构,以保证车厢能顺利降落到底架上,并保证车厢不会左、右窜动。

3.5.3 车箱放平时,车箱纵梁与底架纵梁不得有明显的偏左或偏右现象,左、右昀大偏差不得大于 5 mm。

3.5.4 底架与车架的联接,油缸、拉杆、推板与车厢和底架的联接,应装配正确、牢固,不得因车辆振动而引起松动,也不得与底盘部件相干涉。

3.5.5 装配完成后,底架与车架应有效贴合,离空间隙不得大于1mm,离空长度不得大于100mm,离空数量每边不得多于 3处。

3.5.6 无垫胶或垫木的,要求车厢纵梁与底架有效贴合,昀大间隙不得超过4mm,离空长度不得大于500mm,离空数量每边不得多于 3处;有垫胶或垫木的,垫胶或垫木应可靠固定,车厢、底架纵梁与垫胶或垫木应有效贴合,不允许离空。

3.5.7 装配时,各活动关节的衬套内表面和连接销的外表面必须清理干净,不允许有油漆、铁屑、灰尘等杂物,装配完成后所有易锈件需喷清漆防锈。

3.5.8 各活动关节的润滑点油嘴须齐全,并按规定加注润滑脂,不许漏加、少加。

3.5.9 底架上的联接角铁与车架上的联接角铁的间隙必须控制在5~12mm、联接螺栓孔错位不得大于2mm。

3.5.10 底架前端形状应采用逐步过渡的方式,以避免主车架纵梁的应力集中。

图 1为底架的四种前端形状,可任选其中一种。

图1 底架的四种前端形状3.5.11 底架与车架应宽度相同,宽度误差不大于3 mm;3.5.12 车箱举升、下降时,举升机构应运转平稳自如,不允许有抖动、噪音、冲撞和卡滞现象;车厢举升到位后,车厢中心平面与底盘中心平面应重合,昀大偏差不得大于15mm;车厢在举升、下降过程中,各运动部件不允许有干涉现象。

3.5.13 上装非运动件与底盘运动件活动范围的间隙不得小于50mm,上装运动件活动范围与底盘非运动件的间隙不得小于50mm,上装运动件活动范围与底盘运动件活动范围的间隙不得小于50mm。

3.5.14 车厢举升时应有声响报警装置。

3.5.15 车厢举升后进行检修作业时应有防止车厢自降的安全撑杆。

安全撑杆必须安装牢固,能可靠地防止车箱自动下降,在翻转时不允许有卡滞、凝重现象,翻转到位后不允许有偏移或扭曲现象。

3.5.16 底架油漆质量应符合Q/LQB Y-4《汽车油漆涂层》中 QC-2丙的规定。

表面应平整、无流痕、无明显污物和桔皮,色调光泽一致,没有裂纹、分层、气泡、堆积及剥落等缺陷。

3.5.17 中顶式自卸车,举升机构安装支座中心线与车厢倾翻支座中心线的平行度不得大于3mm。

3.5.18 上装倾翻支座的两座孔中心距离底架下平面的高度差不得超过1mm,倾翻支座两轴套的同轴度不得大于0.3mm 。

3.5.19 为避免集中载荷冲击破坏主车架结构,要求底架纵梁的设计参数按照下面的表2、表3、表4设计。

底架纵梁的宽度尺寸B=80~90mm,底架纵梁采用Q345A或其它力学性能不比Q345A差的材料。

若车厢长度规格不在表2、表3、表4之中,则按照接近原则,参考表2、表3、表4设计制作。

3.6 车厢、底架的扭转变形不得影响液压系统的正常工作,扭转试验应符合 QC/T 223-1997的规定。

3.7 空载行驶时,车厢不得与底架发生撞击。

3.8 在行驶过程中不允许出现车厢自动举升现象,上装各部件不得与车轮跳动干涉。

3.9 液压倾卸系统3.9.1 所有部件的安装位置和空间应利于操作和维护。

3.9.2 所有零件表面应平整、光滑,不允许有飞边、毛刺等制造缺陷和碰伤、锤痕等装配缺陷。

3.9.3 焊接应符合 JB/T 5943-1991规定,所有焊缝应光滑平整,不允许有裂纹、夹渣、虚焊、咬边等焊接缺陷。

3.9.4 取力器、液压油泵、油泵传动轴应装配正确、牢固、不得松动;液压油泵进出油口接头安装正确、可靠,无漏油、渗油现象,螺栓拧紧力矩按 EQB-37-1999执行;取力器、液压油泵应操纵灵活,运转正常,不允许有异常的噪声和卡滞现象;油泵传动轴安装好后其花键配合处的轴向间隙应在10~15mm,油泵、取力器与传动轴的轴间夹角不大于5°,且运转平稳,不许有明显的的摆动现象;油泵传动轴花键套、万向节均应涂上润滑脂。

3.9.5 液压油箱、液压阀应装配正确、牢固、不得松动;回油阀总成各接头必须安装正确、牢固、不得松动,无漏油、渗油现象;回油阀总成在工作压力下不允许有渗漏;当气操纵装置在 600Kpa以上时,回油阀应能顺利打开;切断气源后,回油阀应能可靠关闭;液压油箱安装螺栓、螺母用镀锌件,装配完毕后螺栓露出螺纹部分长3~5mm。

3.9.6 油缸要求密封处焊缝不允许有渗漏现象;必须保证满足油缸昀小安装距离和昀大工作行程的需要;油缸工作应平稳、无卡滞、异响;表面油漆均匀无脱落。

3.9.7 前顶自卸车,举升过程中,车厢前板与油缸外套筒运动间隙不得小于30mm,当车厢完全下降后,油缸的缸筒伸出长度应为15~50mm,油缸与驾驶室间隙不得小于50mm。

3.9.8 液压管路应装配正确,各油口接头应可靠安装,拧紧;液压油管不允许有打折、扭曲、松动、与其他零部件摩擦、干涉等现象;各液压油管与排气管等高温部件的间隙不得小于100mm,与传动轴活动范围的间隙应不小于50mm;在装配中可调整液压油管接头的角度,保证管路走向平顺、整齐;高压油管昀小弯曲半径不小于240mm;吸油管两端必须插入接头内,管夹卡住安装环槽,拧紧力矩为6N.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