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课件(共52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课件(共52张PPT)
课堂思考1: 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答案: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 想,而医学、卜筮、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对社会 国家直接有益。 课堂思考2:与战国时期相比,秦朝的思想文化氛围发生了
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答案:(1)变化:战国:百家争鸣,思想纷呈;
秦朝:焚书坑儒, 死气沉沉。 (2)原因: 战国未统一,学术氛围宽松。 秦朝巩固统一,思想走向专制。
主张禁止“儒生”(读书人)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
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
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称
赞过去的而议论现在政策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 师。这种措施引起许多读书人的不满。第二年,许多方士(修炼功法炼 丹的人)、儒生攻击秦始皇。秦始皇派人调查,将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 儒生挖大坑活埋。历史上称这些事情为“焚书坑儒”。
2、汉武帝改变策略,董仲舒改造儒学
1、背景
⑴历史原因:秦朝儒学受到打击,汉代主流文化对 “焚书坑儒”的批判,
为儒学复兴提供了机遇
⑵社会背景:
①经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经济基础。 ②政治:王国问题、边境问题等突出,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现实需要。 ③思想: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而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顺应统治者 的需求——思想发展,顺应需要。 ④文化: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了——现实需要。 ⑤时代特征: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 大体定型——现实需要。
赋;
汉高祖
汉景帝 汉惠帝
汉文帝
适应政治经济形势的需要,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时 间里,黄老思想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 居于支配地位。
想一想,汉初统治者为什么要以黄老思想治理国家呢?
“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 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 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四匹 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原因:
①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②经济残破,百废待响?
“至汉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 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 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 腐朽不可食” ——《汉书·食货志》
影响:
1、背景: 1)、政治制度:秦朝采用法家思想,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 制——文化成为政治的附庸; 2)、思想领域:一些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借用古代圣贤言论以 古非今,批评时政。——威胁秦的专制统治。 3)、导火线: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 4)、李斯建议:提出焚书建议得到秦始皇采纳。
2、目的:遏制思想文化泛滥,维护专制统治。
史料一 秦朝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 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於群 臣,群臣皆以为便。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後属 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 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 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 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廷尉议是。”
引入新课
设问: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有哪些?其主张各有 哪些? 2、儒学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地位如何? 3、战国时期最受统治者青睐的治国思想是哪种思想, 其代表人物是谁?其主要主张有哪些?
讲授新课
第二讲 汉代儒学
汉武帝
董仲舒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考纲要求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积极:有利于汉初社会经济迅速恢复,促进了西汉社会的稳定
消极:致使地方势力膨胀,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汉武帝即位时面临的社会问题: 匈奴威胁,边患不止 诸侯坐大,威胁中央 土地兼并,豪强势大 ……
需要采取措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政治手段、思想手段等)
二、儒学兴起、发展的表现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过渡: 秦朝采用法家思想、以严刑酷法治国,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短期
而亡。汉以来,主流文化对“焚书坑儒”进行了大力批判。秦灭汉兴,面对严峻
的社会形势,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指导思想来治国呢?
(二)、汉初恢复发展的同时又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
——汉武帝迫切需要加强专制集权
1、西汉初年的治国思想:黄老之学
A、概念——“黄”:黄帝的学说,主张修身,养生。 “老”:老子的学说,无为而治。 B、具体措施:休养生息政策——对外:与匈奴“和亲”;②对内:轻徭 薄
史料二:李斯建议,始皇采纳 丞相李斯曰:“……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 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 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制曰:“可。”
“始皇三十五年,书生议政有犯禁者四百六十余, 皆坑于咸阳。” ——以上均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3、过程
焚书坑儒发生秦朝。公元前213年,一位朝廷的高官淳于越反对当时 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
4 、评价:“焚书坑儒”(★重点)
A、积极: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和维护秦朝的统一;
B、消极:
a、实质: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政策;
b、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和一场文化浩劫;
c、文化成为政治权利的附庸,文化氛围由生动活跃转为死气沉 沉,儒学的发展因此进入低潮。 d、限制了思想学术的自由发展,摧残了人才,阻碍了社会进步 和发展;
解读: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
措施。
重点难点
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 化的影响。
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
学兴起及科举制度形成进行客观评价。
讲授新课
一、汉代儒学兴起的背景
(一)、秦朝儒学的地位:焚书坑儒”使儒学发展进入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