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六章交互作用论 第七章生物学范型
第六章交互作用论 第七章生物学范型
个体并不是环境影响的被动接受者,个体具有很强的能动 性,这种能动性不仅表现在个体对环境的选择性上,也表 现在个体对环境的改造上。个体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 总是力求达到一种平衡和适应。
交互作用论
交互作用的理论是要说明个体的人格特质与情景因素如何 交互作用导致人的行为。这种注重考察特质、情景及行为 三者之间关系的方法被心理学家称之为“人格—情景并重 法”。
(二)个体潜意识 个体潜意识是潜意识的表层,它是一个经验的储存库,容纳了所
有与意识自我不协调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内容。 个体潜意识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情结”的形式表现出来。情结
可能同时具有消极或积极的作用。
(三)集体潜意识 集体潜意识也是一个储存库,它所储存的不是个体后天的经验,
而是其祖先(包括人类祖先和动物祖先)漫长的生物演化过程中 世代积累的经验。 经验以原始意象( primordial images )的形式保持下来。是人类 对某些事件作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或潜在的可能性,即 采取与自己祖先同样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作出反应。
二、原型研究
集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是原型( archetypes ),原型是更类似于 一张需要后天经验来显影的照片底片。
荣格研究的比较多的原型是人格面具、阿妮玛和阿妮姆斯、阴影 和自性 ;
➢ 人格面具( Persona ) 是指一个人生来就具有的一种倾向性,倾向于在公众场合中展 示自己,扮演好某种社会角色。
三、人格动力论
荣格认为人格结构本身就是一个动力系统,这个系统 具有相对闭合的性质。来自于身体内部或外部世界的 精神能量,主要通过各种感觉刺激作用于我们的心灵 而产生。
➢ 人格所需要的能量被称之为心理能( Psychic energy )。
➢ 心理值,是用来衡量分配给某一特殊心理要素的心理能的 计量尺度。
第七章
人格的生物学范型
第七章 人格的生物学范型
第一节 荣格集体潜意识论 第二节 艾森克的人格理论 第三节 气质的研究 第四节 人格的进化与大脑神经生物基础
应用:儿童气质与学校教育
第一节 荣格集体潜意识论
卡尔 . 古斯塔夫 . 荣格 ( Carl Gustav Jung,1875-1961 )
思考题
1、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论强调人格在文化创 造和变迁中的能动作用,认为人格是文化的产 物,又是文化的创造者。请举例说明文化适应 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2、找一幅主题统觉测验图进行测验练习。 3、当一个具有攻击性的人置于挫折性情景中
时,我们可以预测将很可能有攻击行为产生。 这是为什么?请运用特质、清经济行为之间关 系的理论及方法分析其原因。
“唤起的交互作用”(evocative interaction),是指个体 的心理或行为表现会引起周围人对他产生相应的反应,这 些周围人的反应又反过来影响其人格的发展。
超前的交互作用( proactive interaction)是指一个人主动 地选择或建构自己所适宜的环境,而这种环境反过来又进 一步塑造其人格.
(一)意识 意识是人的心灵中唯一能够被个体直接知道的那个部分。荣格认
为,意识伴随着生命的诞生而出现,随着思维、情感、感觉和直 觉这四种心理机能的应用而不断增强。
外倾的心态使意识活动定向于外部客观世界,而内倾的心态使个 体的意识活动定向于内部主观世界。
意识的一个主要作用就是促进个性化过程。
一 、意识、个体潜意识与集体潜意识
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医生,是弗洛依 德追随者,也是“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 关于集体潜意识和原型的研究开创了人格的遗 传进化研究的先河,预示了人格心理学理论研 究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即人格的遗传进化论研 究。
一 、意识、个体潜意识与集体潜意识
个体整个一生都在其完整人格的基础上,去最大限度地发展其多 样性、连贯性与和谐性,强化其心灵以抵制未来可能产生的分裂。
压力与需要的交互作用论
默里(1893-1988),美国心理学家。主张采用多学科的方法研究人 格。
默里的人格理论有两个基本概念,即需要境、虚拟情景)
动机
行为
默里提出了TAT测验方法---- TAT呈现的刺激具有结构性,要求复杂, 言语表达意义更明显。
不足点是没有标准化的施测规程,客观的评分标准和方法,受主试主 观的影响较多。
儿童早期经验(主要父母的育儿方式)对人格重要影响的思想。 强调了人格在文化创造和变迁中的能动作用,认为人格是文化的产物,
又是文化的创造者。
三、沙利文的人际关系论 沙利文( H. S. Sullivan )着重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探讨人格及其形成,从
而提出了他独具特色的人际关系的人格理论。 沙利文根据人际关系的特点来划分人格发展的六个阶段的。
个人与情景的交互作用
加拿大心理学家贝利( J. W.Berry,1976)提出了生态文 化与行为的理论模式。该理论的基本假设是:生态压力是 文化与行为的原推动力和模塑因素。
一定的生态和文化塑造一定的行为方式是很可能的,但不 是必然的。从个体的发展来看,个体的早期环境对其人格 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 阿妮玛( Anima )和阿妮姆斯 (Animus) , 又称异性的原型。阿妮玛指男性心灵中的 女性成分或意象;阿妮姆斯指女性心灵中的男性成分或意象。
➢
➢ 阴影( Shadow ), 也称同性原型。它代表一个人自己的性别,并影响到与其他同性 的关系。 阴影具有强大的破坏力,因而有必要加以压制。
➢ 自性( Self ), 也是统一、组织和秩序的原型。它是集体潜意识中的一个核心的原型, 它把所有别的原型吸引到自己周围,使它们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
第六章 交互作用论
交互作用论
人格与文化的交互作用论 压力与需要的交互作用论
个人与情景的交互作用
人格与文化的交互作用论
一、人格的文化决定论 代表人物--- 马林诺夫斯基、包亚士,以及本尼迪克特和米德等人 主张人格是由文化塑造的,其理论就是文化决定论。
二、林顿和卡丁纳的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论 批判了弗洛伊德关于性本能对人格形成的决定性作用的观点,但吸取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