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格心理学重点

人格心理学重点

一、选择填空
1、1937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发表名著《人格:心理学的解释》,标志着人格心理学的诞生。

2、人格心理学产生的来源最主要有两个:一是心理测量运动,二是临床精神病学的发展。

3、1900年,弗洛伊德发表《梦的解析》,标志着古典精神分析的形成。

4、弗洛伊德提出的几种防御机制:压抑、否认、投射作用、合理化作用、移置、反向作用、认同作用、固着作用、升华作用、退化作用。

(KP84)
5、性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口腔期(动欲区:口腔)、肛门期(动欲区:肛门)、性蕾期(动欲区:生殖器)、潜伏期(性欲被移置为替代性的活动)、生殖期(动欲区:生殖器)
6、弗洛伊德的研究方法:自由联想法、梦的分析(两种方式:符号化、梦的制作)、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分析、幽默。

7、1911年,阿德勒创立了“个体心理学”。

8、阿德勒人格动力概念:器官缺陷、自卑感、追求优越与社会兴趣。

9、1939年,哈特曼发表著名的《自我心理学和适应问题》一书,标志着自我心理学正式成立。

10、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 自主对羞怯和疑虑(1~3岁) 主动对内疚(3~6岁) 勤奋对自卑(6~12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亲密对孤独(20~25岁)繁殖对停滞(25~65岁)(KP116-118)
11、霍妮提出了神经症的双重衡量标准:文化标准和心理标准。

12、弗洛姆把人的性格分成两个部分:个体性格和社会性格。

13、卡特尔把动力特质分为三种:能、外能(包括态度和情操)和辅助。

14、默里创立了研究无意识心理过程的著名方法,即“主题统觉测验”。

15、荣格强调人格的统一性与整体性。

三个不同层次人格结构: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

16、荣格根据两种态度或倾向性,把人划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

提出四种心理功能: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

17、艾森克认为存在着三个基本的人格类型或人格维度:外倾性(内外倾)、神经质和精神质。

三个基本维度的生物学基础:内外倾(皮层唤醒水平)、神经质(边缘系统)、精神质(男性生物特性,特别是雄性激素分泌)
18、斯金纳将强化按间隔时间和频率特征分为两大类: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

19、多拉德和米勒认为学习的发生离不开四个要素,它们是:内驱力、线索、反应和强化。

20、学习就是在各种习惯族系等级系统中,反应等级不断重新组合的过程。

21、多拉德和米勒将原有反应等级不能解决当前问题的情况叫做学习困境(学习的前提/基础)。

22、冲突的种类:接近—接近冲突(指两个目标具有同等的诱惑力,都是诱发接近趋向的目
标时所发生的冲突)
回避—回避冲突(指一个人必须在两个否定目标中选择其一,即同时面对
两个目标都只能诱发回避趋向时所发生的冲
突)
接近—回避冲突(指个体面临的目标既诱发了接近趋向,又诱发了回避趋
向,也即必需选择的那件事有利又有弊)
双重接近—回避冲突(指个体面临在两个都带来接近—回避冲突的目标中
选择其一时产生的冲突)
23、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人物及其思想观点: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的理论
罗杰斯:现象学与自我概念、自我实现倾向与积极看待、机能完善者的特征与形成
24、在自我概念中,罗杰斯区分出“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成分。

二、名词解释
1、生活风格:阿德勒认为,生活风格是个体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或手段,这是一种标志个体存在的独特方式,表现了一个人人格的整体性和独特性。

2、首要特质:奥尔波特认为,首要特质是指个人生活中具有渗透性、占优势的特质。

3、积极看待的需要:罗杰斯认为积极看待的需要指个人在生活中得到关注、赞赏、接受、尊敬等的需求。

4、CPC循环:凯利认为,当个体遇到新的情境时,他所产生的行动具有CPC循环的特征。

CPC是循环过程的三个周期,它由三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来代表,即周视、先取、控制。

5、男性反抗:阿德勒认为,由于儿童的弱小,他们追求更多的男性品质的现象,被称之为“男性反抗”。

6、机能自主性:奥尔波特认为,机能自主性,也称功能独立,指那些成为独立的动机,即这些动机与它原来产生的需要已经没有依赖关系。

7、集体潜意识:荣格认为,集体潜意识是人类种系发展的整个过程的沉积物。

8、构念:凯利认为,构念是个人对周围世界的看法、解释和赋予意义的过程。

二、简答题
1、范型的概念及人格心理学的主要范型。

答:范型:指一定时期在某一或多个学科中的多数科学家所共同接受的一套理论和方法。

人格心理学的主要范型:
①古典精神分析学派范型②社会——文化学派范型
③特质论范型④行为主义与学习论范型
⑤人本主义范型⑥认知主义范型
⑦生物学范型⑧文化交互作用论范型
2、人格的影响因素。

答:(1)人格的遗传生物基础:遗传因素的影响、生理因素的影响(2)人格的环境基础:胎内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影响、社会阶层的影响、社会文化的影响
(3)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反应的交互作用、唤起的交互作用、超前的交互作用
3、弗洛伊德关于焦虑的概念及种类。

答:焦虑是一种由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惊恐等感受交织在一起的情绪体验。

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三种焦虑,分别是现实焦虑、神经质焦虑和道德焦虑。

4、弗洛伊德的三部人格结构及活动原则。

答:弗洛伊德提出的三部人格结构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id)是人生下来是的心理状况,它由原始的本能能量组成,是生和死两种本能的储藏库,并且完全处于潜意识中。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ego)是由本我分化出来的,其能量也来自本我,它一部分位于意识,一部分位于潜意识之中。

自我是理智的,遵循现实原则。

自我在本我与现实之间、本我与超我之间起调节、整合作用。

超我(superego)从自我分化而来,是父母向儿童灌输的传统价值观和社会理想的一个人格结构。

超我大部分属于人格的潜意识部分,遵循道德原则。

5、弗洛姆关于孤独感的概念及克服措施。

答:(1)孤独感:是人的安全需要得不到满足的一种消极情感体验,这种孤独感来源于社会历史发展中人的个性化过程。

(2)克服孤独感的措施:
逃避自由→消极的
崇尚积极自由→充分地个性化,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充分理解和接受自己的特点和潜力,喜欢自己,按照自己的真实本性来行事。

6、奥尔波特关于特质的概念及种类。

答:特质:具有使许多刺激在机能上等同的能力,具有诱发和指导顺应与表达性行为的等同形式的一种神经心理结构。

种类:个体特质和共同特质
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7、卡特尔关于特质的概念及种类。

答:特质:指人在不同时间和情境中都保持的某种行为形式和一致性。

种类:个别特质与共同特质
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体质性特质和环境养成特质
能力特质与气质特质和动力特质
8、荣格关于原型的概念及几种主要原型。

答:原型:是那些经历许多世代一直保持不变的经验积累于心中的结果,是一种对世界某方面进行反应的先天倾向。

几种主要原型:人格面具、阿尼玛和阿尼姆斯、阴影和自性
9、斯金纳关于强化的概念及类型(按性质分类),以及负强化与惩罚的区别。

答:强化:是指在一种刺激情境中有机体的某种反应后果有使该反应出现的机率提高的作用。

类型:正强化和负强化
区别:负强化和惩罚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负强化会导致反应概率的提高,而惩罚则导致反应概率的降低。

10、多拉德和米勒关于挫折和攻击的定义以及区分关系。

答:挫折:指目的性行为遭受阻碍时的一种伴随状态。

攻击:指以伤害某一有机体为反应目标的行为。

关系:挫折是引起攻击行为的一个必要前提,而攻击也是挫折所带来的
诸多后果中备受关注的一种。

由挫折所引起的攻击行为总是指向阻碍达到目的的人或其他对象,而攻击的强度则取决于挫折程度。

三、论述题
1、马斯洛“自我实现”的概念、条件,并结合实际分析大多数人不能自我实现的原因。

答:自我实现的概念:
含义:作为一种人格的自我实现:只有少数人能做到。

作为一种基本需要或动力的自我实现:人人可以体验。

自我实现不是终结状态。

自我实现的条件:
外部条件:言论自由,在不损害他人的前提下可以随心所欲,保卫自由,正义,公平及秩序。

主观条件(障碍)
自我概念的缩减,即个体对自己是谁及自己的潜力的看法比较保守。

固着于现有的自我概念。

不愿意离开安全的地方。

成功恐惧。

2、罗杰斯机能完善者特征,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成为机能完善的人。

(KP254)
答:特征:经验开放
协调的自我
机体评估过程
无条件的积极自我看待
与他人和睦相处
形成:关键:自我结构与经验的协调一致。

条件:无条件积极看待的成长环境。

教师和父母应成为儿童人格发展的促进者。

走向自我实现的过程中的人的特征:对经验日益开放。

越来越重视存在的经验。

对自己机体的信赖不断增加。

四、案例分析
行为主义(斯金纳、多拉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