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交互作用论
卡丁纳主张使用制度这一术语
(一)文化与制度
初级制度(Primary institution)
是塑造一个社会的基本人格结构的基础, 包括家庭组织、群体结构、基本规范、哺乳方式、对小孩的关怀或忽视、大便训练、
性的禁忌、谋生技能等。
次级制度(Secondary institution)
是基本人格结构的投射物, 包括民间传说、宗教信仰、仪式、禁忌系统、思维方式等等,以及一些相关的技术
投射的效果
投射的消极作用
如个体在社会认知中的心情是愉快的,则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判断将趋向是肯 定性质的, 若个体的心情是不愉快的,则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判断将趋向否定性质的。
投射的积极作用
投射作用会使个体在对确实与自己相类似的人进行社会认知时,对客体的评 价判断会更加地轻易、更加地精确、更加的到位 (投射作用使得个体总是趋向把对认知对象评价判断成与自己相类似,总是 将自己的主观感受,主观经验“先入为主”地来认知评价他人)
初级制度是个人在童年期时就必须面临的基本规范,对初级制度的适应塑造了基 本人格结构,已经形成的基本人格结构反过来又对文化施加影响,产生次级制 度。
(二)基本人格结构与早期经验
林顿和卡丁纳:人格是个人心理过程和心理
状态的有组织的集合。
人格是文化制度与人的需要相互作用与相互适应
关系中形成的
(二)基本人格结构与早期经验
人格化——是指个人在追求生理需要和减少焦虑的经验中对 自己、他人及各种事物所形成的具有态度倾向性的形象。包 括对自己人格化,对他人人格化,对某种观念人格化。
沙利文强调人际关系在人格发展中的重要性,强调 人的可塑性。他根据人际关系的特点将人格发展划 分为六个阶段:
婴儿期,从出生到语言能力成熟。 儿童期,从语言能力成熟到学会寻求玩伴。 少年期,从寻求玩伴到亲近同性同伴。 前青春期,从同性亲近到生殖欲成熟。 青春初期,从生殖欲到情欲行为的模式化。 青春后期,与特定异性建立稳定的关系。 经过以上六个阶段,个人便进入成人期,发展 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人际关系论
沙利文主张把人格放在人际关系中去研究。
他强调“人格永远无法与个人生活于其中并因 此具有其本质的人际关系的背景相脱离”。认 为,人格是在人际情景中形成和表现出来 的,人格本身就是一种相对持久和稳定的人 际交互作用模式。
把人格看成是类似于物理的能量系统: -动能:是相对持久的能量转换模式,这种模式重复 出现,成为有机体的生存特性。动能体现了一个人 处理人际关系的特点。沙利文将动能视为描述人的 行为或人格的最小单位。 -能量转换: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的行为,它既可 以是外显的,也可以是内隐的。 -自我系统:个体为了消除焦虑,形成的一种具有防 御功能的自我觉知系统或一套衡量自己行为的标准
文化: 有组织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习惯化规范,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技 术,以及人们对待出生、成长、发展、衰老、死亡的习惯化的态度等等 (林顿和卡丁纳)。当这些规范、技术、态度具有持续性和传播性时, 就是文化。
不论在任何的社会中,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如家庭组织、血缘、规范、凝 聚力、生活目标等。 不仅是个人适应外部世界和社会生活的有效工具,同时也是社会延续和社会 平衡的有效工具。 一方面促进了个体的发展,同时又为个体的需要制造了许多限制,制约着个 体的发展。
研究曾一度集中于原始社会青春期的性心理与性行为
以检验人格是如何被文化塑造的。
专著《萨摩亚人的成年-为西方文明所作的原始人类的青年 心理研究 》
第一次为包亚士的文化决定论提供了确凿而具体的论据。
启示:
生物的因素并不是决定两性心理与行为差异的决定性因素, 相反,社会文化因素在更大程度上决定着两性角色行为与人格类
既是一种研究方法,也是一种文化展示的过程与结 果
经典民族志模式
人类学家到一个田野点上进行调查,把观察
到的地方的人民的生活方式记录下来
透过对部落社会的细部刻画,来说明社会整
体和文化全貌
经济交换关系/家族制度/宗教仪式过程
功能主义学派(Fuctionalism School)
强调从文化的整体性入手,考察每一种文化现象存在的意义,以及其在整个 社会组织中所扮演的功能。
1914年至1918年间 在新几内亚的特罗布里恩德群岛等地与土著居民
共同生活两年多,从而开创了人类学家田野工作 的先例。
补充介绍:民族志
人类学独一无二的研究方法
建立在田野工作中第一手观察和参与之上的关于习俗的
撰写
或者通常说是关于文化的描述 以此来理解和解释社会并提出理论的见解
人际关系论
代表人物:沙利文(H. S. Sullivan)
美国著名的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主要
代表人物之一。
广泛地吸收了当时美国本土的精神病学、心理学、社会
学、人类学、哲学等丰富的研究成果
着重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探讨人格及其形成,从而提出了
他独具特色的人际关系的人格理论。
观点
基本赞成鲍亚士等人关于文化塑造人格的思想, 但进一步探讨文化与人格的相互作用
具体说明文化如何决定占主导的 具有典型性的人格类型或人格结构,以及这种基本的人格类型又
是如何影响文化结构的。 该理论强调了人格在文化创造和变迁中的能动作用,认
为人格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创造者。
(一)文化与制度
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论
代表人物:林顿(Linton, R.)和卡丁纳(Kardiner, A.)
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和文化人类学家, 在批判和继承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和包亚士的人格的
文化决定论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 理论”,成为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杰出代表。
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论
文化的基本制度只是塑造了基本人格结构, 文化中的每个个体的具体人格(基本的和非基本的人格结构)需要通过具体 分析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与个人独特的早期经验,才能得到比较完整的理解。
(三)人格投射与文化的次级制度
人又是文化的创造者:具有基本人格结构的人能够创造和影响次级制度 或适应性文化。 卡丁纳
评价
林顿和卡丁纳的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论强调了文化 因素特别是社会的初级制度对人格形成的决定作用
对弗洛依德的本能论进行了重要的修正 也避免了包亚士过于简化的文化对人格的单一决定论。 其理论为人格与社会文化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启示和
研究的新途径
开辟了对不同文化群体人格差异的跨文化研究新领域。
第七章 交互作用论
人格与文化的交互作用论 压力与需要的交互作用论 环境的作用 个人与情景的交互作用
交互作用论的产生
争论
情景论:强调后天的环境,特别是社会文化环境对人格的决定作
用。
特质论:认为具有跨情景普遍性和跨时间稳定性的特质。
争论的结果
最终谁也没有战胜对方,通过相互的综合,形成了交互作用论。 交互作用论:主张人的行为是个人特质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
文化的次级制度是挫折经验的潜意识的派生物,是人的愿望的曲折体现。
投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编辑们列出 他们认为最重要的一个选题分别为:
编辑A:
《怎样写毕业论文》 正在参加成人教育以攻读第二学位
编辑B:
“学龄前儿童教育丛书” 女儿正在上幼儿园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
“(文化)在形式上虽有种种变异,但自其所满足人类生活需要之功能上言,则 绝对相同。"
认为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
仅适用于父权制社会。 影响亲子关系及儿童人格发展的是文化中的家庭制度、家庭组织以及教养方 式。
弗兰兹·包亚士
(Franz Boas1858—1942)
人类学中一位出类拔萃的人物
(一)文化与制度
制度(Institution)
一个社会的成员所共有的思想或行为相对固定的模式, 它得到人们的普遍接受,对它违背或偏离就会导致个人
或团体内部的失调。
简单地说,制度就是人们彼此相互作用以及与环境相互
作用的模式。
(一)文化与制度
文化与制度的关系 为了使文化这一概念具体化和可操作化,林顿和
型。
文化对人格的决定性作用
本尼迪克特和米德都强调文化对人格的决定性作用
不能仅仅从心理学,还必须从历史的角度上去理解文化类型和习惯行为。 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对人格及其类型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影响
他们的研究与文化决定论直接推动了精神分析的发展,新精神分析体系中的 社会文化论就是在他们的影响下形成起来的。 在之后,林顿和卡丁纳等人把他们的文化决定论改造成为文化与人格相互作 用论, 并对当代国民性研究、人格与文化变迁的研究产生了影响。
直接效果
个体的主观意向对于社会认知形成的影响作用比认知对象本身的特征还要 大,即存在“喧宾夺主”的现象。 使得个体在进行社会认知时,会不自觉地将自己身上所具有的一些人格特点 投射到客体身上
从而将一些本不属于对象的心理行为特征强加到对方身上, 掩蔽了客体的真正的人格心理特点, 扭曲了客体的真实面貌, 形成对客体错误的认知图式, 使得认知中的客体不是像客观中的客体,而是越来越趋向像个体本身自己。
本尼迪克特
(Benedict,R.F.1887一1948)
在北美研究美国的印第安民俗和宗教。 本尼迪克特深信
文化塑造和改变着人格 而不是本能。
《文化模式》
通过对原始部落文化的人格类型的划分与描述,试图说明每一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