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第三章感知过程

心理学第三章感知过程


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很少会 是纯音,大多都是复合音。
有规律、周期性震动的复合音
为乐音;无规律、非周期性的震 动的复合音为噪音。
(三)其他感觉
1.嗅觉和味觉
(1)嗅觉是对气体状化学物质的
感觉。
嗅觉具有情绪性特点,浓郁的
花香能够通过嗅觉体验引发人们愉 快的情绪。
嗅觉具有极大的适应性,嗅觉
的适应性利害参半。
绝对阈限的研究,揭示了各种
感觉所能接受的各类刺激强度的下 限。
当刺激强度降低至阈限之下时,
我们是否仍然受到影响?
实验方法是对被试两耳各戴耳
机分别播放不同的声音刺激,要求
被试倾听一耳机的一篇文章并出声
正确跟读,另一耳机播放被试从未
听过的数段音乐。
由于被试必须集中一耳机的文 章内容才能出声跟读,意识上无法 觉察另一耳机的音乐刺激。
第三章 感知过程
本章选取认知过程的四个主题展
开讨论,“感觉”和“知觉”涉及人
们如何通过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获
得事物的属性和意义,“记忆”涉及
获取信息、保持信息和提取信息这一
重要心理过程,“思维”涉及运用表
象、概念、语言等来处理抽象事物获 得其意义的心理过程。
第一节 感觉
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是从 感觉开始的,感觉提供了我们解 读外部世界的最基本的信息,也 是一切复杂心理现象赖以产生的 基础。
间。
我们平常说话的响度大约为60分 贝,90分贝以上的声音会让我们感
到刺耳,更高分贝的声音会损害我
们的听力。雷声约为120分贝。
3.音色:也叫音质,音色决定于 声音的复杂度,而复杂度乃是由基 音和陪音的比例关系决定的。
一个物体除全部震动而生声音 之外,其部分震动也会发生声音。
全部震动的声音叫基音,部分 震动的声音叫陪音。
当准确。
这项研究说明了阈下刺激在不 知不觉中仍然对我们发生了影响。
三、基本感觉现象
(一)后像
研究发现,刺激停止后的感觉 并不立即消失,而是逐渐减弱,即
感觉有一种残留现象,称为后像。
这种现象在视觉中更为明显。
正后像:刺激消失后残留的亮度或
颜色与刺激相似的视觉后像。
负后像:刺激消失后残留的亮度性
质与刺激相反、颜色性质与刺激互 补的视觉后像。
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经常要做出感觉 比较判断,例如一间厂房亮度需要 增加多少才使人觉得更亮了,温度 增加多少才使人感到更暖了,一瓶 饮料增加多少糖才使人感到更甜了。 差别阈限的存在为我们的生产生活, 为节约资源和控制成本提供了操作 标准。
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对差别阈限
做了细致的研究。
他在1834年提出了韦伯定律:
心理学研究中阈限值的确定是 以被试是否觉察到的刺激强度为依 据的,因此,另一耳机的音乐声音
可以视为阈下刺激。
研究结果发现:
如果再将实验时听过的三段音 乐与从未听过的另外三段新乐曲混 合呈现,让被试辨别曾经听过的乐 曲,被试回答并不正确,但让被试 凭自己的感觉指出哪一段乐曲听起
来比较熟悉顺耳时,他们辨别得相
过强过弱的刺激能量以及过小 的刺激量变化,是否能够被我们觉 察到?
(一)绝对阈限
绝对阈限是能够引起感觉的
最小刺激量。
刺激强度在此阈限之上即可 引起感觉,强度低于此阈限,感 觉则无从发生。
早期心理学家们曾经认为绝对
阈限是一个固定的刺激量,后来发 现阈限值并不是绝对不变的,刺激 的类型、刺激持续的时间、背景噪 音、个体动机等因素都会影响阈限 值的大小。
由于视觉后像的存在,一定频 率的断续闪光刺激可以引起连续的 视感觉,在这种频率闪光的刺激下, 我们看到的不再是断续的闪光,而 是融合的不闪动的光。
例如:日光灯每秒钟闪动100次,
但我们却看不出它们是连续出现的。
在中等强度的光刺激下,视觉
后像保留的时间大约是0.1秒。因此, 一个闪烁的光源每秒钟闪烁超过10 次,就会产生连续的视感觉现象。
感觉:只觉察到刺激的存在,并立
即分辨出刺激的个别属性。
知觉:不仅觉察到刺激的存在及其
重要属性,而且知道该刺激所代表 的意义。
正常的生活需要必要的信息, 而信息超载又导致都市人的冷漠, 但是,由感觉剥夺造成的信息不足, 使人无法忍受而产生不安和痛苦。
感觉剥夺试验……
一、感觉的解释
感觉是感觉器官接受刺激并 将信息传输到中枢神经系统,进 而完成信息属性分辨的过程。
不同个体的感觉绝对阈限也 有差别,感觉能力敏锐的人阈限 低,感觉能力迟钝的人阈限高。
感觉阈限还会随年龄的变化而 发生变化。
讨论:爱哭的婴儿和安静的婴儿 你更看好哪一种?……
(二)差别阈限
差别阈限是刚刚能够被辨别出
的两个刺激强度的最小差异量,即 辨别两个强度不同的刺激所需要的
最小差异值,也称最小可觉差。
一般人都会因光波长度不同而
产生不同的色觉;在红色光刺激之 下,能感觉到是红色;在绿色光刺 激之下,能感觉到是绿色;在蓝色光
刺激之下,能感觉到是蓝色。
一般人平常能红、绿、蓝三色
辨别清楚者,均可视为色觉正常。
有些人,对这三种颜色不能明
确辨别者,即称为色觉缺陷;对红、
绿、蓝三种颜色完全不产生色觉经
验者,则称为色盲。这是较为正式
颜色视觉的另一现象是混色。
混色:是由几种不同颜色的光波混
合之后我们所得到的颜色视觉。即 两种以上颜色混合后所得颜色中仍 然保留部分本来之颜色。
如:黄色+红色=橙色
红、绿、蓝三色光混合后可得到
白色,所以各种混合光的颜色都可以 由红、绿、蓝三色光按比例混合而成。
若用颜料混合,所得结果就不相同。
色觉缺陷与色盲
在强光下工作时间久了,视觉对 光的敏锐度降逐渐减低;在弱光下
工作时间久了,视觉对光的敏锐度 将逐渐提高。
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感觉适应现 象利害兼具。
从有利一面看:
吾人对刺激敏锐度减低的感觉 适应,有助于减少身心的负担。
在很多声音嘈杂的场所,有些 人之所以能够排除声音干扰,专心 注意做一件事,就是由于对噪音刺 激产生适应之故。
(二)感觉适应
感觉适应:因刺激作用持久或缺乏
而使感觉器官的敏锐程度发生变化 的现象。
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入鲍鱼之肆而不闻其臭”,就是 嗅觉的适应现象;
寒冷的冬天,当你把手放入湖水中 时,开始感到冰冷刺骨,但时间一 长,你很可能感到湖水不如刚放入
时那样冰冷,这是温度觉适应的现
象。
视觉的适应现象表现为暗适应和 明适应。
从有害一面看:
对刺激敏锐度减低的感觉适应, 难免使人丧失警觉性。
有些人长期在不良环境中工作, 中毒而不自觉者,即属此种情形。
(三)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不同的刺激作用某一
感觉器官,使感觉体验发生变化 的现象。
1.同时对比:两种不同的刺激同
时作用同一感官而产生的感觉对 比为同时对比。视觉的同时对比 现象明显,
的分类法。
有的人在红、绿、蓝三种颜色 中,只是对红、绿二色不能辨别。
也有的人在所有颜色中,不能 辨别黄与蓝二色。
此类色觉缺陷者,有时也被称
为色盲:前者称为红绿盲,后者称 为黄蓝盲。
因此又有所谓全色盲与部分色
盲之分。像红绿盲与黄蓝盲,就属
于部分色盲,原来所指的色盲,就 属于全色盲。
在整个人口中,色觉缺陷者的
如:将黑色和白色物体紧靠在一
起并列呈现,我们会觉得黑色物 体更黑,白色物体更白,这是视 觉的明度对比。
如:将互为补色的红色板与绿色板
放在一起,我们会感到红色更红, 绿色更绿。
2.连续对比:
两种不同的刺激相继作用于同 一感官而产生的感觉对比为连续 对比。
如:吃糖后再吃橘子,会感到橘子 很酸;苦药入口之后,接着喝白开 水,会感到水是甜的,这是味觉的
例如:
注视发光的灯泡几秒钟后闭上 眼睛,我们会感到黑暗的背景上有 一与灯泡相似的光源出现,这是正 后像;
如果马上睁开眼睛注视白色背
景,我们会感到明亮的背景上有一
黑色的斑点,这就是负后像。
颜色视觉主要出现负后像,例
如:我们注视一个黄色圆圈半分钟, 再转向注视白色墙壁,视觉中就会 出现一个蓝色圆圈。
嗅觉具有极大的个别差异。动
物优于人类。
鱼类的嗅觉最发达,其嗅觉皮膜几
占满整个脑半球;
狗的嗅觉也极灵敏,其嗅觉皮膜占
脑半球的三分之一,故世界各国的警察 机关,无不藉狗的嗅觉帮助侦探。
实践运用:
在生产车间释放气体,振奋精
神;病房中放天竺花香味有镇静作
用,使病人安然入睡;在剧院送某 种气体,如海滨气味,增加感染力。
不同的感觉器官只对某种特 定形式且具有一定物理能量的刺 激发生反应。
如:眼睛只能接受一定波长的 光线刺激,耳朵只能接受一定频率
的声音刺激。
我们无法觉察到那些超出感觉 能力的刺激,如X射线、微波、次声 波和超声波等。
二、心理物理学
感觉是由外界刺激的物理量引
起的,但刺激物理量达到什么强度 才能被我们感觉到?
因此,标准刺激的强度越大, 达到最小可觉察所需要的刺激增量 也越大,这是所有感觉系统的普遍 规律。
差别阈限可以看做是感觉比较 时的感觉敏锐度,这种敏锐度将随 着刺激强度的增加而逐渐减低。
根据韦伯分数的大小,我们可 以判断某种感觉的敏锐程度。
某种感觉的韦伯分数越小,说 明该感觉越敏锐。
(三)阈下刺激的心理效应
听觉具有三种属性:音高、响度 和音色。
1.音高:指声音的高低,由声波 的频率决定名频率愈高,音高也 就愈高。
例如:男子声带厚长,震动频率低, 因而声音较为低沉;女子声带短薄,震 动频率高,所以音调高于男子。
2.响度:响度的高低由声波的振幅 决定,振幅愈大,声音愈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