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6普通心理学第六章知觉

6普通心理学第六章知觉


(3)重叠(遮挡)
当两种(或多种)物体在同一平面上, 如其中一物体之一部分被另一物体所遮 盖时,即形成重叠(superposition)现 象。在观察物体距离远近时,重叠就可 用来做为深度知觉的单眼线索。
(4)明暗(明亮与阴影)
在平面图上,单是调配颜色的亮度,使之 成为明暗(bright and shadow)对比, 即可构成深度知觉的另一单眼线索。
为了对知觉组织的心理历程提出系统的 理论解释,完形心理学家们经实证性研 究之后,归纳出很多法则,称为组织完 形 法 则 ( Gestalt laws of organization)。 以下介绍的是其中最主要的四种知觉组 织法则。
(一)相似法则
在知觉场中有多种刺激物同时存在时, 各刺激物之间在某方面的特征(如大小、 形状、颜色等)如有相似之处,在知觉 上即倾向于将之归属于一类。 完形心理学家们,将此种按刺激物相似 特征组成知觉经验的心理倾向,称为相 似法则(law of similarity)。
(二)接近法则 有时候,知觉场中刺激物的特征,并不 十分清楚,甚至在各刺激物之间,找不 出足以辨别的特征。 在此种情境之下,我们常根据以往经验, 主观地寻找刺激物之间的关系,藉以增 加其特征,从而获得有意义的或合效逻 辑的知觉经验。 完形心理学家们,将此种按刺激物间距 离关系而组成知觉经验的心理倾向,称 为接近法则(law of proximity)。
因此,眼睛不同于照相机,耳朵 不同于录音机,也就是说知觉包 含着主体对知觉对象的选择和加 工。 即使是对同一刺激,如观察者的 角度不同,也可产生截然不同的 知觉经验。 木刻: 黎明与黄昏
(二)知觉对比 知觉对比是指两种性质相对的刺激同时出 现,或相继出现时,由于两者的彼此影响, 致使两刺激所引起的知觉上的差异特别明 显的现象。 例如:将黑白两种颜色的物体并排陈列, 在知觉上就会觉得黑者愈黑。白者愈白; 大胖子与小瘦子俩人相伴出现,也会使人 产生胖者越胖瘦者越瘦的知觉。
(三)闭合法则 图示 知觉刺激物本身的条件并不闭合,也不 连接,是观察者把它们看成完整的黑色 的圆盘;是观察者把很多不连接的白色 线条,在心理上连起来,闭合而成一个 白色立方体。此种现象为闭合法则(law of closure)。
(四)连续法则
与上述闭合法则颇为相似的另一知觉组 织的心理法则,是为连续法则(law of continuity)。知觉上的连续法则所指 的“连续”,未必指事实上的连续,而 是指心理上的连续。
知觉的整体性,是一种心理作用。有时 即使引起知觉的刺激,其本身是零散的, 而由之所得的知觉经验,仍然是整体的。 图示 有关知觉整体性的心理现象,可以从另 一 角 度 予 以 说 明。不 合 理 图 形 (impossible figure)。每个部分都是 合理的,但整体是不合理的。
四、知觉的组织性
武大郎与潘金莲 卡西摩多与埃丝美拉达
显然,知觉对比只是一种心理现象,刺激 本身的特征,事实上并没有改变。 大小知觉对比图示
二、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一些事物或 现象时,不仅能形成关于它的知觉形象, 还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事物 加以解释或判断,即对它加以理解。 人对事物正确、完整、深刻的知觉与人 对该事物的理解程度有关。 人的知觉的理解性与人的已有知识经验 有密切关系。 语词在知觉的理解性中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绿叶丛中的一朵红花,与采下来的 一朵红花给我们的知觉就是不一样的;
同样一件衣服,穿在不同人的身上,给人 的知觉就不同。 这些心理现象说明了知觉经验的相对性。 知觉相对性的现象,随处可见,在心理学 上最常引用的例子有以下两大类:
(一)对象与背景 对象与背景是知觉相对性最明显的例子。 对象是指被清楚知觉到刺激物,背景是 指被模糊觉察到的与该刺激物相关连的 其他刺激物。 对象与背景的相对关系明确时,所得的 知觉经验也就明确。 对象与背景的相对关系不明确,完整的 知觉经验即不易产生。如摄影。 双关图形。
(2)双眼像差
双眼像差(binocular disparity)是指 注视同一物体时,因两眼视线的角度不 完全相同,故而在两眼网膜上所构成的 两个影像,彼此稍有差别的现象。双眼 像 差 也 称 网 膜 像 差 ( retinal disparity),网膜上两个影像之差异程 度,在物体距离远时减小,在物体距离 近时增加。
在心理学上,多年前曾有学者设计一项 实验(Supa,et al,1944),试图了解 盲者的空间知觉经验,除触觉之外靠何 种感官获得线索。
1.单耳线索 只靠单一耳朵即可获得深度知觉经验时, 由单一耳朵所得的听觉线索,即为单耳线 索(monoaural cue)。 由单一耳朵所得的线索,虽不能充分有效 判断声源之方位,但却有效地判断声源的 远近。平常我们判断声音远近时,多根据 声音的强弱;强则近,弱则远。尤其对熟 悉的声音(如教堂的钟声),根据强弱而 判断远近时,将更为准确。
2.双耳线索
在接收声音的刺激后,如根据两只耳朵 彼此协调合作,从而构成对声音之方位 及强弱正确判断时,由双耳收到的做为 深度听觉判断之用的刺激线索,称为双 耳线索(binaural cue)。双耳线索又 有以下三种形式:
(1)眼睛内的网膜是平面的,在网膜上构 成的影像也是平面的。既如此,何以能使 人产生立体的深度知觉?
(2)假如说,深度知觉的产生多由于两 只眼睛的协调作用,何以只有一个眼睛的 人(或用单眼视物时)仍然能对物体的远 近做出正确的判断?
对于这两个问题,心理学家的解释是: 我们的深度知觉,得自单眼与双眼两类线 索:由双眼视物时,可以藉由两眼的彼此 协调,而获得深度知觉线索;由单眼视物 时,也可以藉由刺激物本身的特征,显示 出深度知觉线索。
2.双眼线索
视物时,由两只眼睛同时协调运作,从 而对刺激物获得深度知觉的线索时,称 为双眼线索(binocular cue)。由两只 眼睛彼此协调获得深度知觉线索时,在 运作上有以下两种情形:
(l)辐辏作用 由两眼球转动以聚合视线,从而获得深 度知觉的双眼线索,称为辐辏作用 (convergence)。
(2)纹路梯度 有很多属于同样或类似的物体,集成一 大片的平面景观时,要想辨别其中不同 部分的远近差异,我们都会运用“近者 较大,远者较小;近者外形清晰,远者 外形模糊;近者在视野下缘,远者在视 野上缘”的经验。此一经验,只须运用 一只眼睛,照样也可获得。此种单眼线 索,是根据各物体本身外形纹路清晰与 部位高低之差异而获得,故而称为纹路 梯度(texture gradient)。
(5)移动
移动(movement)可以构成深度知觉的 一种单眼线索。
(6)调适作用 以上所述五种深度知觉的单眼线索,可以说全 是心理性的,是从生活经验中长期学习而获得 的。唯独眼睛的调适作用(accommodation), 则具有单眼线索的生理基础。物体距离较远时, 水晶体变为扁平;物体较近时,水晶体变为凸 出。如此,随所视物体的远近,引起毛状肌的 伸缩作用,结果因之促动视觉感受器的神经冲 动,进而传入中枢神经系统的运动区,而产生 了知觉。
1.单眼线索
刺激物本身具有某些特征,观察者即使只 用一只眼睛去看,照样可以获得足以判断 远近的深度知觉。刺激物所具的此类特征, 称为知觉的单眼线索(monocular cue)。 物体特征中能够构成单眼线索的情形有很 多,以下六种是其中最主要者。
(1)直线透视
直线透视(linear perspective)是指平 面上刺激物本身,在面积的大小、线条的 长短以及线条之间距离远近等特征上,所 显示出的能引起深度知觉的单眼线索。
(四)颜色恒常性 当物体的照明环境改变而而 知觉经验仍保持对其颜色知 觉不变的心理倾向,称为颜 色 恒 常 性 ( color constancy)。
第二节
知觉历程
一、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space perception)是指以感 觉为基础,对自身所在空间,与自身周围 空间中各事物之间关系综合了解的心理历 程。 对个体生活而言,空间知觉显然是一种不 可缺少的能力;不但人类如此, 对动物而言也是如此。因为,个体生活在 三度(立体的)空间内,在一切活动中, 必须随时随地对远近、高低、方向做适当 的判断,否则就难免发生困难,甚至遭遇 危险。
三、知觉的整体性
所谓知觉的整体性,是指知觉的实际经验 超越了部分刺激相加的总和。 例如:一棵绿树上开有红花,绿叶是一部 分刺激,红花也是一部分刺激,我们将红 花绿叶合起来,在心理上所得的美感知觉, 超过了红与绿两种物理属性之和。
因此。完形心理学家们主张,虽然包括 多种刺激的情境可以形成一个整体知觉 经验(如一幅画中的人与景物),而这 整体知觉经验,并不等于各种刺激单独 引起感觉的总和。
通过以上探讨,我们知道,知觉对刺激的 反映,是一种主动的过程,这一过程具有 组织性。就是说知觉是有系统的,是合乎 逻辑的,不是紊乱的。因此,心理学中称 这 一反映 过程为 知觉组 织 (perceptual organization)。
在众多心理学派别中,对知觉组织研究 最有贡献者,是完形心理学。
第四章 知觉
第一节 知觉及其特征
知觉(perception)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 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一、知觉的相对性 知觉经验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我们 看见一个物体,在一般情形下,我们不是 孤立地只看见这一个物体,而是同时也看 到该物体周围的其他刺激。因此该物体与 周围其他刺激之间的关系,势必影响我们 对该物体的知觉。
以动物为例,诸如猛虎跳涧、猴子攀登、 老鼠回洞、飞鸟归巢等,其动作之敏捷 准确,无疑是靠空间知觉所做的正确判 断。 在人的生活中,空间知觉随时用到,诸 如上下台阶、穿越马路、工具操作以及 在拥挤人群中与人保持距离等,无一不 靠空间知觉的判断。
(一)视空间知觉 视 空 间 知 觉 指 的 是 深 度 知 觉 ( depth perception),亦即平常所说的立体知 觉或远近知觉。 视空间知觉当然是靠职司视觉的眼睛收 集视觉资料,惟从眼睛的生理构造而言, 对深度知觉的心理现象,心理学家们最 感兴趣的是以下两个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