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检测 高一地理期末试题 第 1 页 共 6 页 A 暖流 寒流 D C B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计6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入相应的答题栏内。 1.天体系统的层次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太阳系→银河系→地月系→总星系 B.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总星系 C.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河外星系 D.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月球 B.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 C.太阳系中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水星 D.太阳系中质量和体积最大的行星是地球 3.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 A.耀斑和色球 B.黑子和日珥 C.黑子和耀斑 D.日冕和太阳风 4.下面四幅图(图中阴影代表夜半球),表示北半球夏至日的是 5.关于“北京时间”的说法,正确的是 A.指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 B.北京所在地的地方时 C.只适用于北京地区的范围 D.北京所在的116°E的地方时 6.美国哈佛大学(西五区)举办国际网页制作比赛,收件时间以当地区时2月15日23时截止,要求直接用E-mail传送 假如西安的张同学要参赛,请问他最迟应在北京时间下列哪个时段前将作品发出 A.2月15日10时 B.2月16日07时 C.2月16日12时 D.2月15日23时 7.下列节气中,西安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 8.岩石圈是指 A.地壳和上地幔的软流层 B.莫霍界面以上的地壳 C.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D.地壳和上地幔 9.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 A.大气圈、水圈、地壳 B.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地壳、地幔、地核 D.岩石圈、水圈、上地幔 10.下列地质作用中,属于内力作用表现形式的是 A.风化作用 B.搬运作用 C.地壳运动 D.侵蚀作用 读“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 回答11~12题。 11.图示内容反映的是 A.断层 B.地垒 C.地堑 D.褶皱 12.关于图示构造,说法正确的是 A.甲处地形是谷地,因此应是向斜构造 B.乙处地形是山地,因此应是背斜构造 C.甲处岩层向上拱起,因此是背斜构造 D.乙处岩层向下弯曲,因此是背斜构造 13.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由于 A.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B.流水搬运作用形成的 C.风力搬运作用形成的 D.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 14.图中能正确表示北半球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关系的是
15.夏天天空多云时,白天气温不会太高是因为 A.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弱 B.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能力强 C.云层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比较差 D.云层对地面辐射吸收能力太差 读“冷锋示意图”,分析判断16~17题
16.这种锋面的气团活动规律是 ①暖气团推动冷气团前进 ②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③暖气团主动爬升 ④暖气团被迫抬升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7.当锋面以30千米/小时的速度向前移动,20小时后乙城市是 A.出现阴天、大风、降温、降雨(雪) B.出现连续性降水 C.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骤降 D.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暖 18.下列四幅洋流分布模式图中,符合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大洋环流分布 规律的是
19.形成纬度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是 A.热量条件 B.水分条件 C.地形起伏 D.海陆差异
西北 东南
0 600 1200千米 甲 乙 高一地理·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检测
高一地理期末试题 第 2 页 共 6 页 ③ ④ 沉积岩 乙 甲 岩浆 ④ ④ ② ③ ① ② 20.世界上干湿度地带分异最明显的是 A.北美大陆的中纬地区 B.南美大陆的中纬地区 C.亚欧大陆的中纬地区 D.非洲大陆的中纬地区 21.下列地理现象,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是 ①印度洋海啸 ②5.12汶川地震 ③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 ④上海等沿海城市地面下沉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读兰州市略图,回答22~23题。 22.兰州是一座沿黄河河谷而建的城市,整个城市呈东西向带状分布 造成这种布局特点的最主要因素是 A.矿产资源的分布状况 B.社会经济的发展 C.交通运输发展的需要 D.地形和河流的分布 23.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可以推断出兰州城区主要交通干道的走向是 A.东西走向 B.南北走向 C.环形——放射状 D.环形 24.在自然环境的演化过程中,恐龙绝迹于 A.太古代末期 B.元古代末期 C.古生代末期 D.中生代末期 读“1860——2002年全球平均气温距平变化”,完成25~26题。 25.从图中看出,下列各时段中气温变化幅度最大的是 A.1880——1900年 B.1920——1940年 C.1958——1978年 D.1978——1998年 26.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 A.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 C.全球平均降水量持续增加 D.降水增多,大陆冰川面积扩大 27.下列资源中,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A.铝土矿 B.耕地 C.森林 D.水能 28.目前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比重最大的是 A.煤炭 B.石油 C.天然气 D.水电 29.在我国,最为常见、危害范围较广的自然灾害是 A.旱涝 B.地震 C.台风 D.寒潮 30.有关后工业化阶段人类与自然资源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增强 B.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产业布局的影响加强 C.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将逐渐缩小 D.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深度逐步拓展 二、综合题(共6题,计40分) 31.(5分)读右图,完成下列问题。 (1)此图是 (填二分或二至中的一个节 气)日的太阳光照示意图。此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 是________。 (2)图中正午12时所在经线的字母代号是______。 (3)这一天,A点所在地的昼长时间是_________小时。 (4)A、B、C、D四点的昼长由短到长排列依次是: 。
32.(6分)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甲、乙两方框分别代表________和 ________。 (2)下列选项中,符合沉积岩两个突出特征的是 A.具有层理构造 B具有气孔构造 . C含有化石 D.坚实致密 (3)图中数字代号①②③④中,表示变质作用的是 __________,表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 等外力作用的是__________。
33.(7分)读“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 问题。 (1)图中字母A代表 亚欧板块 板 块, E代表 板块。 (2)六大板块中,几乎全部位于大洋上的是 板块。 (3)喜马拉雅山脉是由 (填图中字母) 高一地理·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检测 高一地理期末试题 第 3 页 共 6 页 人 燃烧煤和石油,排放大量有毒的SO2 滥垦草原,毁林开荒,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城市人口不断膨胀 导致 产生 造成 产生 引起 ① ③ ② ④ ⑤ 引起 全球生态环境变化 天然森林被大量砍伐;大气中CO2大量增加 工业生产和家庭广泛使用冰柜和电冰箱,排放出大量的氟氯烃
板块和 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形成的。 (4)红海是B板块和C板块的 边界,它是两大板块 (填运动方式)形成的。 34.(6分)读“北半球气旋、反气旋示意图”(图中数字的单位为百帕),填写下表。 35.(8分)读 “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____________圈、水圈、岩石圈、___________圈四个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图中数码代表的水循环各环节分别是:②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 (3)从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来看,图中的水循环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循环;该水 循环的重要意义是给__________补充水资源。 (4)在水循环的各环节中,人类可以施加影响的是示意图中的____________(环节),主要措施有 ____________________等(任意列举一个例子)。 36.(8分)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但能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人类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1)阅读以下地理现象关联示意图,分析图中数码代表的含义:
①气候变暖;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水土流失或土地荒漠化;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全球变暖的趋势,IPCC(全球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提出了三种不同的预案,其气温变化趋势如下图。
A图 B图 气流状况 气压状况 气流 水平方向
垂直方向 天气状况 举 例 夏秋季节,出现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_______风 冬季,影响我国北方地区的_______________(填气压中心名称) 高一地理·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检测
高一地理期末试题 第 4 页 共 6 页 ①按A预案,全球自2000年起,平均气温每10年将升高约 0C;到2100年,按C预案,全球平均气温将比A预案低 0C。 ②用直线将三种预案与其相应的主要能源消费结构连接起来。
答题卡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计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二、综合题(共6题,计40分) 31.(5分,每空1分) (1) _____, _________ (2)_______ (3)________ (4)__________
32.(6分,每个得分点1分) (1)______. _______ (2)_____ .______ (3)_____. ________ 33.(7分,每空1分) (1)______. ______ (2)_______ (3)_____. ______ (4) ___________ 34.(6分,每空0.5分) A图 B图
35.(8分,每空1分) (1)_____._______ (2)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 __________ (4)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6.(8分,每个得分点1分) (1)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A预案 B预案 C预案 用可再生能源取代煤、石油、天然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