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物理优秀教学教案设计有哪些

高一物理优秀教学教案设计有哪些

高一物理优秀教学教案设计有哪些【学习目标】1、知道速度的意义、公式、符号、单位、矢量性.2、知道质点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概念.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4、会用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学习重点】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三个概念,及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学习难点】平均速度计算【方法指导】自主探究、交流讨论、自主归纳【知识链接】【自主探究】知识点一: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阅读】P15“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A级1、物体沿着直线运动,并以这条直线为x坐标轴,这样物体的位置就可以用来表示,物体的位移可以通过表示,Δx的大小表示,Δx的正负表示【思考与交流】1、汽车在沿x轴上运动,如图1—3—l表示汽车从坐标x1=10m,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到达坐标x2=30m处,则Δx=,Δx是正值还是负值?汽车沿哪个方向运动?如果汽车沿x轴负方向运动,Δx是正值还是负值?2、如图1—3—l,用数轴表示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能否用数轴表示时间的变化量?怎么表示?3、绿妹在遥控一玩具小汽车,她让小汽车沿一条东西方向的笔直路线运动,开始时在某一标记点东2m处,第1s末到达该标记点西3m处,第2s末又处在该标记点西1m处.分别求出第1s内和第2s内小车位移的大小和方向.知识点二:速度【阅读】P10第二部分:速度完成下列问题。

实例:北京时间8月28日凌晨2点40分,雅典奥林匹克体育场,这是一个值得所有中国人铭记的日子,21岁的上海小伙刘翔像闪电一样,挟着狂风与雷鸣般的怒吼冲过终点,以明显的不可撼动的优势获得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冠军,12秒91的成绩平了由英国名将科林•约翰逊1993年8月20日在德国斯图加特创造的世界纪录,改写了奥运会纪录.那么请问我们怎样比较哪位运动员跑得快呢?试举例说明.1、以下有四个物体,如何比较A和B、B和D、B和C的运动快慢?初始位置(m)经过时间(s)末了位置(m)A.自行车沿平直道路行驶020100B.公共汽车沿平直道路行驶010100C火车沿平直轨道行驶500301250D.飞机在天空直线飞行500102500A级1、为了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可以用跟发生这个位移所用的比值,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就是速度.2、速度公式v=3、单位:国际单位m/s或m•s-1,常用单位km/h或km•h-1,㎝/s或㎝•s-14、速度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的大小;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的方向,位移是矢量,那速度呢?问题:我们初中时曾经学过“速度”这个物理量,今天我们再次学习到这个物理量,那大家仔细比较分析一下,我们今天学习的“速度”跟初中学习的“速度”一样吗?如果不一样,有什么不同?知识点三: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一般来说,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快慢不一定时时一样,所以由v=Δx/Δt求得速度,表示的只是物体在时间Δt内的快慢程度,称为:速度。

平均速度的方向由_______________的方向决定,它的_____________表示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快慢.所以平均速度是量,1、甲百米赛跑用时12.5秒,求整个过程中甲的速度是多少?那么我们来想一想,这个速度是不是代表在整个12.5秒内速度一直都是这么大呢?2、前面的计算中我们只能知道百米赛跑中平均下来是每秒8米,只能粗略地知道物体运动的快慢,如果我想知道物体某个时刻的速度如10秒末这个时刻的速度,该如何计算呢?【思考与交流】教材第16页,问题与练习2,这五个平均速度中哪个接近汽车关闭油门时的速度?总结:质点从t到t+△t时间内的平均速度△x/t△中,△t取值时,这个值就可以认为是质点在时刻的瞬时速度.问题:下列所说的速度中,哪些是平均速度,哪些是瞬时速度?1.百米赛跑的运动员以9.5m/s的速度冲过终点线。

2.经过提速后,列车的速度达到150km/h.3.由于堵车,在隧道中的车速仅为1.2m/s.4.返回地面的太空舱以8m/s的速度落入太平洋中。

5.子弹以800m/s的速度撞击在墙上。

知识点三:速度和速率学生阅读教材第16页相应部分的内容并填空:速度既有,又有,是量,速度的叫速率,速率是量。

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用到“速度”这个词,那我们平时所讲的“速度”在物理学中的哪个速度呢?平均速度还是瞬时速度?举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演示实验认识加速度与质量和和合外力的定量关系;(2)会用准确的文字叙述并掌握其数学表达式;(3)通过加速度与质量和和合外力的定量关系,深刻理解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这一规律;(4)认识加速度方向与合外力方向间的矢量关系,认识加速度与和外力间的瞬时对应关系;(5)能初步运用运动学和的知识解决有关动力学问题.能力目标通过演示实验及数据处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实际问题的处理,培养良好的书面表达能力.情感目标培养认真的科学态度,严谨、有序的思维习惯.教学建议教材分析1、通过演示实验,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研究力、质量和加速度三者间的关系:在质量不变的前题下,讨论力和加速度的关系;在力不变的前题下,讨论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2、利用实验结论总结出:规定了合适的力的单位后,的表达式从比例式变为等式.3、进一步讨论的确切含义:公式中的表示的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而不是其中某一个或某几个力;公式中的和均为矢量,且二者方向始终相同,所以具有矢量性;物体在某时刻的加速度由合外力决定,加速度将随着合外力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的瞬时性.教法建议1、要确保做好演示实验,在实验中要注意交代清楚两件事:只有在砝码质量远远小于小车质量的前题下,小车所受的拉力才近似地认为等于砝码的重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证明);实验中使用了替代法,即通过比较小车的位移来反映小车加速度的大小.2、通过典型例题让学生理解的确切含义.3、让学生利用学过的重力加速度和,让学生重新认识出中所给公式.教学设计示例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对的理解示例:一、加速度、力和质量的关系介绍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先研究在质量不变的前题下,讨论力和加速度的关系;再研究在力不变的前题下,讨论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介绍实验装置及实验条件的保证:在砝码质量远远小于小车质量的条件下,小车所受的拉力才近似地认为等于砝码的重力.介绍数据处理方法(替代法):根据公式可知,在相同时间内,物体产生加速度之比等于位移之比.以上内容可根据学生情况,让学生充分参与讨论.本节书涉及到的演示实验也可利用气垫导轨和计算机,变为定量实验.1、加速度和力的关系做演示实验并得出结论:小车质量相同时,小车产生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小车上的力成正比,即,且方向与方向相同.2、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做演示实验并得出结论:在相同的力F的作用下,小车产生的加速度与小车的质量成正比.二、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加速度定律)1、实验结论:物体的加速度根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跟引起这个加速度的力的方向相同.2、力的单位的规定:若规定:使质量为1kg的物体产生1m/s2加速度的力叫1N.则公式中的=1.(这一点学生不易理解)物体的加速度根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跟引起这个加速度的力的方向相同.3、对的理解:(1)公式中的是指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举例:物体在水平拉力作用下在水平面上加速运动,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合外力是物体所受4个力的合力,即拉力和摩擦力的合力.(在桌面上推粉笔盒)(2)矢量性:公式中的和均为矢量,且二者方向始终相同.由此在处理问题时,由合外力的方向可以确定加速度方向;反之,由加速度方向可以找到合外力的方向.(3)瞬时性:物体在某时刻的加速度由合外力决定,加速度将随着合外力的变化而变化.举例:静止物体启动时,速度为零,但合外力不为零,所以物体具有加速度.汽车在平直马路上行驶,其加速度由牵引力和摩擦力的合力提供;当刹车时,牵引力突然消失,则汽车此时的加速度仅由摩擦力提供.可以看出前后两种情况合外力方向相反,对应车的加速度方向也相反.(4)力和运动关系小结: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决定物体产生的加速度:当物体受到合外力的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合外力的方向和初速度方向沿同一直线且方向相同——→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物体受到合外力的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合外力的方向和初速度方向沿同一直线且方向相反——→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以上小结教师要带着学生进行,同时可以让学生考虑是否还有其它情况,应满足什么条件.探究活动题目:验证组织:2-3人小组方式:开放实验室,学生实验.评价:锻炼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设计思想】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体验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动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

同时,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探究学习的地位。

基于以上两点,本课设计有两条主线,一是以问题为主线,设计多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二是以探究性活动解决本节课的难点,由静止物体间的作用利用弹簧测力计来探究,运动物体间以及碰撞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用力的传感器和计算机辅助实现。

使学生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等有深刻的认识。

【本节教材分析】牛顿三大定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前两个定律是对单个物体而言的,但要全面认识物体间的运动规律,必须研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本节分三个层次对牛顿第三定律进行研究:一是通过实际现象的分析以及学生的亲身感受,定性地讨论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发生的,同时变化,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二是通过实验定量地得到反映物体间相互作用力是大小相等,对于静止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通过弹簧测力计分析其大小是相等的,而对于运动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以及碰撞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否总是相等,本节课通过计算机辅助实现了此环节,帮助学生深刻地建立了任何物体不管其运动状态如何,它们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等的。

三是说明该定律的意义和应用。

【学生心理状态分析】高中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对常见的一些物理现象,物理知识如果简单重复,则学生对此不太关注、不感兴趣。

因此,一开始就要以各种方式激发其注意力,设置“视频文件──石头碰鸡蛋”,引发学生“思维冲突”,设法采用各种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牛顿第三定律”得来的不易,培养学生总结物理规律的方法。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②理解掌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等,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③能区分“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④培养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学生操作实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②通过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③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可提高学生自信心并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