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能的定义式,能用动能的定义式计算物体的动能;
(2)理解动能定理反映了力对物体做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
(3)能够理解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
(4)能够应用动能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归纳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探究、掌握
多媒体课件
(2)通过动能定理的推导理解理论探究的方法及其科学思维的重要意义;
(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对比牛顿运动定律,掌握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其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动能定理的归纳推导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2)通过对动能定理的应用感悟量变(过程的积累)与质变(状态的改变)的哲学关系。
c.动能是标量
d.动能的单位:焦(J)
(三)动能定理
1.我们用Ek来表示物体的动能,那么刚才得到的表达式可以改写为:W=Ek2-Ek1 ( W总=Ek2-Ek1=ΔEk )
2.学生叙述上式中各个字母所表示的物理量: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物体的末动能;物体的初动能。
3.动能定理: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四)实例探究
动能定理的应用
例2:如图所示,质量为m=2KG的铁球以5m/s的初速度竖直上抛到距离地面h处然后自由下落,在下落过程中距离地面1/4h处速度为4m/s,不考虑空气阻力,求铁球在上抛到地面1/4h处此过程中外力对它所做的功。
根据动能定理。W=Ek2-Ek1=-9J从结果可看出整个过程中F对物体做了负功
依据的理论
依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大纲要求
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知识点
学习水平
媒体内容与形式
使用方式
使用效果
一.动能
1.内容: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2.表达式:EK=1/2mv2 3.标量,单位焦耳(J)
探究、掌握
多媒体课件
幻灯片
多媒体教学
较好
二.动能定理 1.内容: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2.表达式:W 总=Ek2-Ek1=
探究、掌握
多媒体课件
幻灯片
多媒体教学
较好
三.动能定理使用 1.当合力对物体做正功时,末动能大于初动能,动能增加;当合力对物体做负功时,末动能小于初动能,动能减小。 2.适用条件:恒力做功、变力做功、分段做功、全程做功等均可适用。 3优越性:动能定理不涉及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和时间,用它来处理问题要比牛顿定律方便。 课后分析
(二)进行新课
1.演示实验:(黑板画图)
①介绍实验装置:让滑块A从光滑的导轨上滑下,与木块B相碰,推动木块做功.
②演示并观察现象
a.让同一滑块从不同的高度滑下,可以看到:高度大时滑块把木块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b.让质量不同的滑块从同一高度滑下,可以看到:质量大的滑块把木块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Biblioteka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方案教案模板
教学设计表
学科物理授课年级八年级学校实验中学教师姓名
章节名称
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第一节动能和动能定理
计划学时
2
学习内容分析
教材主要关注鱼的形态、运动、呼吸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安排更多的时间去进行探究活动,以达到重点认识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这一目的。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就是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通过两个"观察与思考"、一个"探究"实验、一个课外实践,让学生认识鱼类在水中是如何运动和呼吸的,进一步总结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应侧重于指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动脑、动手,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资源应用
1鱼的各个鳍的作用
鱼在水中生活的视频
通过观看鱼在水中生活的视频,了解与各个鳍的作用。
2鱼的呼吸系统
鱼的标本
通过观看鱼的标本,了解鱼用鳃呼吸。
学习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第四单元中已经学习了人体结构和生理的内容,所以本课简化了鱼的结构和生理方面的内容,着重让学生认识鱼类在水中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由于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所以要让他们通过探究和观察来得出结论,从而锻炼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作出的假设,可以教给他们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他们的科学素质。
③从功能关系定性分析得到: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它的动能就越大。那么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之间有什么定量关系呢? 2.教师活动:在以下简化的情景下求出力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例1设物体的质量为m,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F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l,速度由v1增加到v2,如图所示。试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力F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动能的概念;动能定理的推导和理解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设计思路
(一)引入新课
1.问:什么是物体的动能?物体的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2.学生答: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系.
3.引入那么,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质量速度有什么关系呢?本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4.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分析讨论:我们知道合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这个结论叫做动能定理。
5.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
(1)动能定理不涉及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和时间,用它来处理问题要比牛顿定律方便。
(2)用动能定理解题,必须明确初末动能,要分析受力及外力做的总功。
(3)要注意:当合力对物体做正功时,末动能大于初动能,动能增加;当合力对物体做负功时,末动能小于初动能,动能减小。
W=Fs=ma*(Vt2- V02)/2a=1/2mv22-1/2mv12 3教师分析概括:合力F所做的功等于这个物理量的变化;又根据功能关系,F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所以在物理学中就用这个量表示物体的动能.
讲述动能的有关问题:
a.物体的动能等于物体质量与物体速度的二次方的乘积的一半.
b.公式Ek=1/2mv2
例题:如图所示,一个物体的质量为m,初速度为V1,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力F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s,速度增大到V2,则:
(1)F对物体所做的功多大?W=Fs
(2)物体的加速度多大?F=ma
(3)物体的初速、末速、位移之间有什么关系? Vt2- V02=2as
(4)结合上述三式你能综合推导得到什么样的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