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哈贝马斯 交往行为理论 PPT
哈贝马斯 交往行为理论 PPT
关于本书的宏观认识
十多年前,我在《社会科学的逻辑》一书的前言里提 出要建立一种交往行为理论。当时,我把方法论兴趣 和“社会科学的语言理论基础”联系在了一起,而今, 这种方法论兴趣已经变成了一种实际关怀。交往行为 理论不是什么元理论,而是一种试图明确其批判尺度 的社会理论的开端。我不认为对理解行为的普遍结构 的分析只不过是变换了一下手段,在步认识论的后尘。 ———哈贝马斯 第一版序言 P3
交往行为理论:
第一卷.行为合理性与社会合理性.
(德)尤尔根· 哈贝马斯
哈贝马斯,德国哲学家, 社会学家。批判学派的 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 旗手。1929年生于杜塞 多夫,曾先后在哥廷根 大学、苏黎世大学、波 恩大学学习哲学、心理 学、历史学、经济学等, 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代表作包括:《公共领 域的结构变化》、《合 法化危机》、《沟通与 社会进化》、《交往行 为理论》、《晚期资本 主义的合法性危机》等。
1、“合理性”:概念的临时定义 P26
无论何时,我们一旦使用“合理的”这样一种说法,也就 在合理性和知识之间建立起了一种紧密的联系…合理性更 多涉及到的是具有语言和行为能力的主体如何才能获得和 使用知识,而不是对知识的占有。我们可以认为知识是不 可信的,因而对它加以批判…我们从知识与理性之间的紧 密关系可以推断,一种表达的合理性取决于它所体现的知 识的可信性。 至此,我们所得出的结论是,一种表达的合 理性可以通过批判和论证加以还原。与此相应,我们把 “合理的”一词用作那些尤其是在困难的情况下希望听到 这些表达的人们所支配的宾词。……把一种表达的合理性 还原为可批判性。 P26—27
关于本书的宏观认识
《交往行为理论》是哈贝马斯的一部重要的代表著作,但不 是他的集大成著作,因为按照哈贝马斯自己在前言中的交代, 这部著作不过是他对自己前期思想的总结,是他从规范的角 度重构社会批判理论的绪论,因而不是一部结论性的著作, 而是一部过渡性的著作。 书名问题:许多友人都曾向我提出,认为这本书的标题翻译 为“沟通行为理论”可能会更好一些。我个人认为,把 “Kommunikation”一词翻译成汉语的“交往”和“沟通”, 只是字面上的差别,而没有什么实质上的不同,这里之所以 坚持选用“交往”,主要是想强调啥贝马斯作为“后马克思 主义者”的特征,强调这本书中所理解的“Kommunikation” 概念与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及《政治经济学批判》 中所提出的“Kommunikation”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曹 卫东
本书结构
一 导论:对合理性问题的理解 二 马克斯· 韦伯的合理化理论 三 第一卷的中间考察:社会行为,目的行为以及交往
四 从卢卡奇到阿多诺:作为物化的合理化
对交往行为理论的定义
所谓交往就是将人们之间的差异作为基本出发点。哈贝马斯认为只有由没有 强制和支配的交往所产生的交往才是真正的生产力。——中冈成文(日) 哈氏把“社会”划分为“生活世界”和“制度”两部分。而他在语言中敞开 的社会交往行为,则为揭示生活世界的规范性基础提供了现实途径。交往行 为理论正是通过对生活世界和以语言为媒介的人际交往活动的语用学分析, 发现了交往行为的三大有效性要求,即“真实性、正确性和真诚性”,而语 言交往的三种有效要求集中到一点,便是符合理性的要求。 ——章国锋 (社科院) 在我看来,所谓交往行为,是一些以语言为中介的互动,在这些互动过程中, 所有的参与者通过他们的言语行为所追求的都是以言行事的目的,而且只有 这一个目的。相反,如果互动中至少有一个参与者试图通过他的言语行为, 在对方身上唤起以言取效的效果,那么,这种互动就是以语言为中介的策略 行为。 ——哈贝马斯 (第一卷的中间考察:社会行为,目的行为以及交往 P298)
对“合理性”概念的论证过程及 方法
我们可以认为知识是不可信的,因而对它加以批判。我们从知识 与理性之间的紧密关系可以推断,一种表达的合理性取决于它所 体现的知识的可信性。我们来看两个范例,一个是A为了交往和表 达具体意见而采用的断言,另一个则是B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而采 取的涉世目的行为。二者所体现的知识都有可能是错误的;二者 都是处于尝试之中,都有可能失败。两种表达,即交往行为和目 的行为,都可以加以批判检验。听众可以对A所提出的断言的真实 性提出疑义;观众则会对B的行为结果提出疑问。在这两种情况下, 批判都涉及到一种要求,行为主体必然会把这种要求和他的表达 联系起来,只要它们具有断言或目的行为意向。A如果不为他所断 定的陈述“p”提出真实性要求,并且使人认识到,他确信必要时 可以对他的陈述加以论证,那么,他就不会提出什么断言;同样, B如果不认为他所打算的行为大有希望,并且使人认识到,他确信 必要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他所选择的手段加以证明,那么,他 就不会去实施任何目的行为,也就是说,他根本就不想通过目的 行为实现任何目标。 ——“合理性”:概念的临时定义 P27
对“合理性”概念的论证过程及 方法
掌握知识的人以及体现知识的符号表达、语言行为和 非语言行为,交往行为和非交往行为等,这些或多或 少都可能是合理的。我们可以说男人和女人、儿童和 成人、部长和售票员等是“合理的”,但不能说鱼、 丁香花,山脉、道路或椅子等是“合理的’。我们可 以说道歉、迟到,外科手术、宣战、修理,建筑设计 或会议作出的决议等是“不合理的”,但不能说暴风 雨、事故、中奖或生病等是“不合理的”,那么,人 在一定的情境下行为举止“合乎理性”,究竟有何意 义呢;也就是说,人的表现“合乎理性”究竟意味着 什么呢? ——“合理性”:概念的临时定义 P26
一、导论:对合理性问题的理解(P19—159) 概论:社会学中的合理性概念
1、“合理性”:概念的临时定义 2、神话世界观和现代世界观的若干特征 3、四种社会学行为概念中行为与世界的关联以及合理性层面 4、社会科学中的意义理解问题 ● 本书结构总揽 ● 导论部分主要阐述了合理性概念、本书写作背景、以及若 干相关重要的主题是:合理性问题并不是外 在强加给社会学的。对于任何一种提出社会理论 要求的社会学而言,(一直具有丰富规范内涵的) 合理性概念的使用问题都必须落实到三个层面上。 (使用合理性概念),既无法避免其主导行为概 念的合理性内涵的元理论问题,也不能回避通过 理解意义而进入客观领域所具有的合理性内涵的 方法论问题,最后还有经验理论问题——即从何 种意义上讲社会现代化堪称是合理化——也是绕 不过去的。—— P8 第一版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