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以及案例解析

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以及案例解析

一 论提出 的背景
二 理论 概述
三 理论的
内容
四 案例 分析
一、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提出的背景
1、社会背景
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社会生产 力质的飞跃,资本主义世界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政治 、社会等诸多方面出现了许多新现象和新变革。
“公共领域”于18世纪在西方社会开始出现,由于社会经济突飞 猛进的发展,工具理性越来越严重,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统治使“ 公共领域”逐渐衰落,人们的理性沟通受到了压制,科技理性和工 具理性压过了一切,资本主义社会面临着合法性危机,要化解这种 危机最根本的出路是用沟通理性重建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充满危机 的资本主义社会需要沟通行动理论。
三、沟通行动的内容
6、互动与理解
哈贝马斯认为,沟通行动是在生活世界内进行的,生活世 界使得人类理性地进行沟通成为可能。生活世界的理性化实际 上所表明的是人与人的沟通越来越依赖于理性的讨论而不是受 制于外在的强制力。而理性的讨论也意味着行为主体之间可以 通过语言在生活世界的理想语言情景中进行互动,在这个过程 中,人与人能够现在对方的立场上去理解他的认识、想法和价 值观,形成彼此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协调一致。
在哈贝马斯沟通行动理论视角下,人类生存是需要社会支持 网的,当个体与外界的有效沟通行动受阻,这时个体与他人的 交往就出现问题,脱离社会支持网而独立存在,个体的心理需 求没有得到满足和情绪不能到有效释放。此时,自杀者内心会 产生无助、孤独、空虚、怨愤等消极情绪,进而触发消极性极 端自杀行为。
背后深层的原因
三、沟通行动的内容
4、生活世界的场域
场域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空间,相对独立性既是不 同场域相互区别的标志,也是不同场域得以存在的依据。人们没 有人能够生活在场域外,结合一个人的生活场所,生活中的场域 包括在工作场域、消费场域、教育场域、家庭场域等等。人们在 一定程度上处于同一背景知识下,生活世界也为主体之间的沟通 交流设定了一定的規范和秩序以使其能够相互理解、达成共识。 然而在达成相互理解、达成共识的过程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进 行沟通从而达成一致。
三、沟通行动的内容
2、沟通理性
沟通行动的实施中,包含着一种相互的期望,即我为行动 付出努力,对言语的有效性提出要求,也期望对方为行动付 出同样的努力,对言语的有效性提出要求。当这种有效性要 求受到了质疑,则需要一个理性的讨论,双方各以更优的论 据来支持自己的有效性要求,论证自己的有效性要求的合理 性,驳斥对方的有效性要求,使沟通行动能继续进行下去。 不同于目的理性,这是一种具有反省、批判和论证的能力, 是一种对话式的引领,是一种沟通的理性。
性格内向,相貌平平,
独来独往不合群,她受
到同学的异样眼光。
1
因为迟到和成绩不好 受老师的批评。
3
父母工作忙,没有给 予足够关心,考试失
利受到父亲的批评。 2
家庭经济状况不好,心
理自卑,因为自尊心没
有能获得学校的资助
4
从沟通行为理论来分析,女孩与亲人朋友缺乏有效沟通,即对于外 在的“客观世界”,小玲需要父母呵护、老师和朋友的关心来形成有力 的社会支持网。而对于内在“我的主观世界”来说,女孩父母所认为的 乖乖女只是他们的主观判断,其并不真正了解女孩精神上的空白。小玲 与他人交往的沟通,违反了沟通中的“真诚性”要求,因而没有达到有 效的沟通,让女孩与父母之间就有了一种距离感、陌生感,让她受到老 师、同学异样的眼光。小玲现存的客观社会与她所处的事实环境不相符, 这导致她与真实社会支持网脱离而感到凄凉,并以自我毁灭的方式离开 这个世界。
哈贝马斯十分重视自身理论体系的构建,长期以来,他逐步从方法论、 认识论、语言体系、社会学、美学、政治学等角度,建立和完善了自己的 沟通行动理论体系。
二、沟通行动的概念
沟通行动是人们之间的一种用语言进行沟通的行 动。沟通的目的是行动者为了协调相互的行动而进 行的,这种行动以语言为中介,通过相互沟通而达 到。沟通行动以语言为中介,因此要对语言进行分 析。
一、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提出的背景
2、学术背景
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是德国理性主义哲学、社会学传统、米德符 号互动理论、当代语言哲学以及批判理论的综合。哈贝马斯的所有作品都 是在与近代和当代著名学者的对话中展开。
在他的《交往行动理论》这本书中,他主要的对话人是马克思、韦伯、 迪尔凯姆、米德、卢卡奇等。他在进入学术领域后,便不断向各种不同的 思想提出挑战,掀起了一场又一场的学术争论。值得重视的有:与波普尔 、伽达默尔的方法论之争;与福科的现代性之争;与亨利希的形而上学之 争;与罗尔斯的规范民主之争等。
哈贝马斯提出“任何处于交往活动中的人,在施行任何言语 行为时,必须满足有效性要求,即‘真实性’‘正确性’‘真 诚性’与‘可领会性’并假定他们可以被验证”。这些要求在 沟通行动中关联着“客观世界、社会世界、主观世界”。
案例: 小玲就读在县里高中的重点班,是一名高二的学生,在班上的成绩属
于中上水平。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是父母眼中的乖乖女,从不让父母 操心。小玲虽然相貌平平,平时独来独往,在班上只有一两个朋友,很 多同学都觉得她的行为有些怪。小玲的父母是建筑工人,经常外出工作 不能回家,小玲更多是和奶奶生活,小玲家就住在里学校不远,但平时 吃饭都在食堂和外面,很少回家吃,中午也是在教室一个人休息。一次 小玲上课迟了,老师觉得她最近的一次考试失利,是因为她最近学习态 度有些懒散,便批评了她一句,不久后小玲在清晨跳楼自杀了。
只有在生活世界中,我们才可以看到行动主体之间的互动,才能 看到行动主体对主观世界、客观世界、社会世界态度及表达。
三、沟通行动的内容
5、语言的有效性要求
语言既是主体间沟通的媒介和手段,又是达成互动与理解的基础和前提 。哈贝马斯认为语言在沟通行动理论中起着重要作用,提出了普遍语用学 ,语言在以下条件中能才能发挥比较好的效果 (1)可领会性:种表达是听者和说者都能理解的,是符合语法规范的。 (2)真实性:陈述的内容必须是真实的。 (3)真诚性:言说者需真诚地表达他的意向,以便听者能相信说者的话。 (4)正当性:言者和听者都认为存在着这样-种公认的规范,而且都认同 。
哈 贝 马 斯 吸收前人关于语言分析的研究成果,提 出了自己的普遍语用学。普遍语用学的任务就是说 明言语行为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言 语有效性基础是什么,揭示沟通行动得以顺利进行 的条件是什么。
三、沟通行动的内容
1 、 主体互动
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强调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动的 关系,或者说,行动者从主观上意识到自己的行动是与他者联 系的双向的行动,而不是自己独白式的或只需考虑自身需要的 行动。他认为韦伯对行动类型的分类是狭隘的,韦伯忽视了具 有言语和行动能力的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只关注行动者主体 的行动,而不顾及行动的另一方。典型的大量的社会行动都是 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因而,从单方面的主观意义来评 价行动的合理性,必然是狭隘的,不合理的。由此可见,主体之 间的互动是沟通中的3、理想的语言情景
沟通行动除了要求行动参与者有沟通资质,还需要理想的言语情 景。哈贝马斯认为理想的言语情景是一种公平、正义、自由、民主的 言语沟通。
达到理想语言情景理性讨论和沟通的条件:首先,在理想交谈的情 境下,参与讨论的机会是开放和平等的,讨论的内容是自由的。其次 ,讨论不会受到权力或者外界的扭曲,沟通是无强迫性,没有人会因 为外界的压力,而被迫说出不真的心,或者被迫保持沉默,也即有说 话的自由,也有不说话的自由。其三,参与沟通必须是一种开放和理 性的态度,必须尊重和承认其他参与沟通者,尤其是要以对方位置来 思考,尊重事实,从善如流,勇于放弃自己不正确的意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