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侗族婚俗旅游开发初探

侗族婚俗旅游开发初探

侗族婚俗旅游开发初探——以贵州肇兴侗寨为例吴仕莲【摘要】婚俗文化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民族的婚俗文化都具有鲜明的民族与地域特点。

侗族婚俗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并表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

如何充分利用现有和潜在的婚俗文化资源,进行旅游规划和开发已成为一个热门课题。

本文以贵州肇兴侗寨婚俗开发为例,对侗族婚俗旅游的开发建设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侗族婚俗旅游肇兴侗寨前言随着新世纪“文化旅游热”的到来,“异国情调”、“异地风情”成为旅游地整体形象的代名词和吸引旅游者的驱动力,人们的旅游活动除了大自然的自然风光之外,异域的风光,特别是异域的民俗风情,也给旅游者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享受,如今民俗文化的内容丰富多彩已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

特别是婚俗文化,它是各民族生活中最为鲜活、最富有情调和地方特色的部分,成为最能吸引旅游者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旅游发展中的一大亮点。

随着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泸沽湖的旅游价值凸显,摩梭人以特殊的“走婚”习俗为人们所知,以其所具有的原始性、独特性和神秘感成为当今现代都市人纷纷向往的旅游胜地。

大理作为云南老字号的旅游目的地,在90年代初就已经开始着手开发婚俗旅游,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两者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日益突显出自身的缺陷,如“走婚”制,它是摩梭人特有的、传统的生活内容,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局限性。

很大程度上,旅游者只能通过访问或道听途说来了解“走婚”文化,却无法参与到其中。

本身缺乏必要的趣味性和参与性。

而云南大理婚俗一直是以婚俗歌舞“掐新娘”的形式展现给旅游者,“仪式”表演的性质较浓,很多演员因为表演场次过多而往往面无表情,使现场气氛极不协调。

这种婚俗表演开发模式在初期曾有效地吸引和刺激了游客求新求异的心理,也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由于表演内容脱离现实而又缺少创新,婚俗表演的舞台化、模式化味道日浓,渐渐失去了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海南三亚黎苗村、广西桂林、云南两双版纳等地的—些村寨中的婚俗表演也多少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由此而观贵州侗族婚俗,它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本身涵盖了侗族的服饰、饮食、居住、歌舞、生活情调、民族价值观等等,是侗族民族文化中韵味最为浓烈、最为古朴的精华部分,是一种集趣味性、知识性和综合性为一体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相较前两者,它比“走婚”多了些随意性和参与性,比大理的婚俗表演又添了些生活化和人情味。

那么能否找到一条适合自己本民族、本地区的模式开发婚俗旅游,将是决定侗族婚俗旅游能否在短期内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并为旅游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关键。

一、肇兴开展婚俗旅游的必要性(一)婚俗文化对旅游者有很强的吸引力在现代社会,随着教育的发展和信息网络的发达,人们对外界事物了解的增多,在收入水平和余暇时间增多的情况下,人们热切希望到其他地方走走,亲自观赏和体验那些不同于本地的新、奇、异的事物和情景。

婚俗作为少数民族生活中最为鲜活、最富于情调、最具有吸引力的部分,折射了整个民族丰富的文化底蕴,其内容能够吸引其他民族的旅游者,不同程度的满足了他们求新、求齐、求异的心理。

作为生活主体的旅游者,长期生活在紧张的节奏中面对人性的异化,很多人希望通过旅游找回生活中丢失的真诚与热情。

而婚俗的大众化和较浓的人情味,最能让旅游者找到文化认同,满足这种文化于心理的需求。

婚俗在少数民族文化中具有更为集中鲜明的地方特色,而且带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容易激发旅游者亲身体验的动机。

(二)婚俗旅游能为民族地区带来经济效益婚俗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存在独特的吸引力。

若能以适当的形式展现于世,就可能吸引大量旅游者。

旅游是一种集食、宿、游、娱、购于一体的高关联型产业,这些游客在旅游地除了支付必要的旅游费用外,其附加消费额也是相当客观的部分。

据统计,2006年肇兴侗寨共接待游客12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2.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00万元。

同时,据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资料显示,旅游业的经济乘数远高于其他行业,旅游业每收入1元,相关行业的收入就增加4.3元。

所以,婚俗旅游的示范性开发将给肇兴的民俗旅游注入新的活力,不仅能为文化持有者肇兴人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还能推动当地其他经济形式的空前发展,如电信业、农副经济、加工工业等。

在目前农村收入普遍不高的情况下,让更多的人利用婚俗这种纯天然、易开发又被人乐于接受的综合性民俗旅游资源来致富,只要注意合情合理的开发和销售,注意对本地文化的保护,注意兼顾旅游中间商、旅游地政府和文化持有者的合理分配,那么就有可能“一本”带来“万利”。

(三)能充分利用和保护婚俗旅游资源在婚俗旅游的潜在经济效益和现实经济效益的激励下,将极大的刺激特色民俗地区居民的创造力,不断发掘婚俗文化中的更深层的内容,进而将之开发成旅游产品,推向市场,实现婚俗旅游资源的价值。

同时,婚俗文化是当地居民的生活内容,婚俗旅游的开发,必将带动当地居民参与到旅游开发中,他们的参与性有几个方面的好处:首先,他们从中获取利益,可以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必将成为民族旅游开发的积极支持者。

其次,居民作为收益者,必然对婚俗旅游的重要资源一—婚俗文化和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自觉保护,这对婚俗文化的传承、创新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进而保证了婚俗文化和婚俗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肇兴侗寨婚俗旅游的资源现状肇兴侗寨位于贵州省黎平县城东南72公里处,座落在群山环抱的山间坝子之中,清澈的肇兴河穿寨而过;高坡上有绿葱葱的古树竹林,漫山遍岭的油茶林,还有顺谷盘山层层叠叠的梯田;它承载了贵州“温暖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的亚热带温湿气候的特点。

原生态的自然环境适合人们生产、生活和休闲度假。

同时,以肇兴侗寨为中心辐射周围六个侗寨一座圣山,有“六寨一山”之说,构成约31平方公里的侗文化旅游区,该旅游区沉淀了侗文化的精华,集中了侗文化的方方面面。

肇兴侗寨已有近2000年历史,现有880户,3895人,分为五个团,取名“仁、义、礼、智、信”,每个团为一个族姓,建一个鼓楼。

因为这里风景优美、人丁兴旺,又形成了古朴淳厚、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和民间艺术,多层次地呈现出原始文化色彩斑斓的神秘基因,构成了一个完整博大的民俗空间,因此,历来被称为“侗乡第一寨”(现为冯骥才先生题字)。

它是全国首批民族民间文化试点保护工程之一,2005年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

(一)保存完好的婚俗文化肇兴作为“侗乡第一寨”,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继承和保留了侗族同胞创造的传统民族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这里民俗风情古朴、典雅,婚俗更是充满情趣,悄接新娘一一蒸糯米——井边挑水——办喜酒——送亲仪式——拦路仪式——敬酒歌——送礼,整个程序和文化内涵得到完整地延续,形式和内容也得到精彩地演绎。

(二)独具魅力的服饰侗族服饰的一大特点就是自纺自织,自漂自染,自己剪裁,自己缝制,自己刺绣,一切自力更生。

它是穿在身上的史诗,民俗文化的代表,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标志。

肇兴侗家人的服饰也有着独特的地方性和浓厚的文化底蕴。

男性服饰简单明了,以唐装为主,头包长青帕;女性服饰较为繁杂,头挽发髻置于头的左前方或脑后,头插长梳或银梳:穿大襟无边衣,系里扣,里挂胸襟,下围百褶裙,脚着卷鼻勾鞋,戴耳环、手镯和项链等等。

色彩斑斓的服饰给人以简单舒适、古朴典雅的感觉。

婚礼上,新娘服饰更是讲究,耳吊银质耳环,手带银、玉质手圈,手指带金银戒指,给人以富贵大气之感,乡亲邻里也穿上尘封已久的盛装。

这一刻是展示民族服饰的盛况,不仅刺激人们的视觉感受,给人以强大的吸引力,还表现出侗族服饰的独特魅力。

(三)自成特色的饮食古往今来,素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侗家人在特殊的地理、生态环境,在千百年的农耕生活中总结出丰富而独特的饮食,如糯米、鱼、酒、油茶等饮食方法,反映出浓郁的稻作文化遗风。

肇兴的饮食就是侗族饮食文化的代表,并在他们的婚礼过程中充分表现出来:1.油茶文化:油茶是侗族饮食中一个特有的文化现象。

它不仅是人们必不可少的饮食,还是借以联系感情,促进和睦的方式,显示出侗家人自古以来与人为善的习俗。

2.糯禾文化:人们十分喜爱糯米食品,糯禾种类较多,有红须糯、黑须糯、白须糯、香禾糯等。

3.侗不离酸:由“酸”引申出来的饮食文化十分多,有酸辣椒、腌鱼、腌肉等,由此形成了一个十分有特色的饮食文化族系。

4.血红:口感清凉可口、五味俱全、味道鲜美。

是各种盛大节日的必备菜肴。

5.无酒不成席:侗家人人好酒,家家自酿米酒,有“无酒不成席”之说。

这些饮食除了油茶是在迎接新娘时食用外,都是侗家婚席酒宴上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

来一团粘香的糯米饭,拌上一块酸辣开胃的腌鱼、腌肉,吃上一口清凉鲜美的血红,再喝上—杯醇正有劲的米酒佳酿,就是侗族婚宴的特色,侗族文化的体现。

(四)富于情趣的民间歌舞侗族是一个歌的民族,是一个注重精神享受的民族。

侗语中“饭养身,歌养心”的格言便是对此最好的诠释。

人们以歌抒情,以歌叙事,以歌传史,以歌醒世。

而被誉为“清泉闪光之音乐”的侗族大歌尤为著称和被人们所传唱。

青年男女“行歌坐夜”和婚宴上,时时以对答互唱的形式表现出来。

拦路歌和敬酒歌这种特殊的接待礼仪又给婚俗增添了几分互动性和情趣性。

侗家人还用多姿的舞蹈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生产方式等等,婚礼晚宴后,大家兴致高昂,男女集聚踩歌坪上一起“多也”(“踩歌堂”:又唱又跳的意思),载歌载舞,乐趣无穷,使婚礼更加热闹有趣。

(五)别具风格的侗族建筑鼓楼、花桥、戏台,合称侗家的“建筑三宝”。

他们是侗族建筑文化最核心的部分,是所有侗寨的标志性建筑。

在肇兴这个民族文化大寨中,就分布着五座鼓楼、五座花桥、五座戏台,分别代表五个家族之系。

五座鼓楼始建于清末,因数量属侗寨之最,故称鼓楼群。

它们分别置于5团之中,仁团为7层,高21.7米:义团为1l层,高15,8米:礼团为13层,高23,1米:智团为9层,高14.8米;信团为13层,高28.9米。

鼓楼是侗寨人公共活动与议事聚会的场所,所以在侗族婚俗中它扮演着供青年男女“行歌坐夜”和安排婚礼事宜的地方。

而花桥又称为风雨桥、福桥、宝桥,它的功能不仅仅是“交通”、挡风遮雨和休闲娱乐,更重要的是精神取向,有接连龙脉,兴旺发达的文化意义。

所以侗家人迎送新娘时都必从花桥通过,以乞求生命繁衍,人丁兴旺。

干拦式木楼、五个戏台、五座鼓楼加上横跨于河之上的五座花桥,把整个侗寨点缀得庄严和谐,浑然一体。

人们在参与侗家婚俗的过程中,还可以欣赏、感受到侗家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

(六)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肇兴侗寨节日门类齐全,几乎都是原汁原味、醇情浓烈的,而且特点鲜明,参与广泛,极富民族凝聚力和感染力。

春节是侗族节日最集中时候。

如过春节、祭萨、月贺、千三欢聚节、抬官人、芦笙节等都在此时举行,还有四月八、六月六天赐节、吃新节,泥人节等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