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肿瘤细胞免疫治疗-1(2018)
肿瘤细胞免疫治疗-1(2018)
肿瘤免疫细胞 治疗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 王月丹
肿瘤的概述
肿瘤是机体中正常细胞,在不同始动与促进因素长期作用下所产生的增生 与异常分化所形成的新生物。 肿瘤的特点 新生物一旦形成,不因病因消除而停止增生。它不受机体生理调节,而是 破坏正常组织与器官。
恶性肿瘤已经成为我国人群 死亡的首要原因
免疫系统抗肿瘤细胞的免疫监视系统
TIL细胞的制备与特点
• (3)宿主的抑制状态有利于TIL的杀伤作用,因此治疗时 加用环磷酰胺(Cy)100mg/kg可明显提高疗效,可能与免 疫抑制药能消除抑制性细胞或因子,增强过继免疫治疗作 用有关,因而可减少IL-2的用量,降低毒副反应; • (4)可从手术切下肿瘤组织、肿瘤引流淋巴结、癌性胸 腹水中获得淋巴细胞,经加IL-2培养后,其生长、扩增能 力强于LAK细胞,副作用明显低于IL-2/LAK疗法。
IL-2用量大易导致免疫细胞的AICD
卫生部关于禁止LAK细胞制剂非法临床使用的通知 1994-12-19 0:0 发文单位:卫生部 发布日期:1994-12-19 执行日期:1994-12-19 LAK细胞即淋巴因子活化的杀伤细胞,是国外八十年代后期开发的一种新制 剂,据称治疗恶性肿瘤等有效果,但学术界对其评价不一,经过几年的临床研究, 国外对其疗效倾向否定。但我国却在九十年代初,纷纷上马,用于治疗肿瘤。由 于治疗方案各异,技术差异很大,操作环境不洁净,为此,危及病人生命安全的 事例时有发生。为了加强细胞免疫制剂类临床研究的管理和质量控制,我部药政 局曾以卫药发(93)第285号文下发了《人的体细胞治疗及基因治疗临床研究质 控要点》,同时提出了一些初步管理规定,要求研究单位按质控要点的技术及条 件规定进行报批。但至今仍有一些单位和个人无视国家的各项药政法律法规,不 顾广大患者的生命安全,在利益驱动下,无限夸大LAK细胞的治疗效果,甚至将 其使用到一些非肿瘤患者的身上,滥制滥用,给患者造成了不应有的伤害。
CIK的应用范围
• • • • • • • • 转移性肾细胞癌(与化疗联合患者) 卵巢癌 胰腺癌 肝细胞癌(相对疗效较低) 白血病(CIK细胞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 淋巴瘤 多发性骨髓瘤 肺癌等肿瘤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获取CIK治疗的最佳疗效和最佳疗效的维持 是目 前CIK治疗的核心问题 • CIK细胞的数量和毒力是CIK治疗疗效的关键 • 对CIK 细胞的抗瘤机制还不是完全清楚 • CIK细胞的不良反应和治疗效果尚缺乏大规模随 访及临床调查结果 • 如何将CIK 治疗和其他治疗手段结合获得更好的 疗效 • 如何获得足够数量具有更高细胞毒活性的效应细 胞
Elizabeth A Grimm
Steven A. Rosenberg
LAK细胞的来源和实质
• 目前尚未发现LAK细胞特有的表面标志。实验表明,LAK细 胞的前体细胞是NK细胞和T细胞。 • LAK细胞并非是一个独立的淋巴群或亚群,而是NK细胞或T 细胞体外培养时,在高剂量IL-2等细胞因子诱导下成为能 够杀伤NK不敏感肿瘤细胞的杀伤细胞。 • 应用LAK细胞过继免疫疗法或直接注射IL-2等细胞因子联合 治疗某些肿瘤,可获得一定的疗效。
LAK细胞的效果
• 1984年11月Rosenberg研究组经美国食品和药品检验局(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下,首次应用 IL-2与LAK协同治疗25例肾细胞癌、黑素瘤、肺癌、结肠癌 等肿瘤患者。治疗用LAK细胞数量在0.6-18.4*10^10,IL-2 用量2.8*10^5-3.32*10^6U/kg。其中11例肿瘤缩小超过50% ,1例黑素瘤完全消退。1988年该研究组总结了IL-2与LAK 细胞协同治疗222例肿瘤患者,其中16便患者肿瘤转移灶 完全消退,26例患者肿瘤消退50%以上,该疗法对转移性 肾细胞癌、黑素瘤、结肠癌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患者的疗 效较显著。有报道乳腺癌、膀胱癌局部应用IL-2进行治疗 也获得明显疗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CIK细胞抗肿瘤的机制
①识别:CIK的细胞杀伤肿瘤细胞作用是非M H C限制性的; ②杀伤:表达的CD3+CD56+的CIK细胞能够产 生最大的颗粒释放量,从而直接杀伤靶细胞;
③CIK细胞活化后产生大量炎性细胞因子:如 IFN-γ、TNF-α、IL-2等,可以直接抑制肿瘤细 胞;还可以通过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反应性间接 杀伤肿瘤细胞;
肿瘤的γδT细胞治疗
γ δ T细胞
• γ δ T细胞是执行固有免疫功 能的T细胞,其TCR由γ 和δ 链组成。 • 主要分布于肠道呼吸道以及 泌尿生殖道等黏膜和皮下组 织,在外周血中只占CD3+T细 胞的0.5%-1%。 • 其TCR缺乏多样性,可直接识 别某些完整的多肽抗原。
γ δ T细胞所识别的抗原种类有限
④诱导肿瘤细胞凋亡:CIK细胞表达Ⅱ型跨膜 糖蛋白(FasL),增强了其对FasL+肿瘤细胞引 发的Fas-FasL凋亡的抵抗性,还可通过对Fas+ 肿瘤细胞诱导凋亡行使其对肿瘤细胞发挥慢性 杀伤作用, 保证抗肿瘤活性的长期持久。
CIK的特点与优势
• 1、增殖能力强,主要效应细胞CD3+CD56+ 可增殖1000倍; • 2、杀伤活力强,远优于传统的LAK细胞和细胞因子γ 干扰素、 白细胞介素2等; • 3、杀瘤谱广,不受MHC限制,具有广谱杀肿瘤和病毒的作用, 对多重耐药肿瘤细胞仍敏感,杀瘤活性不受环孢素A(CsA)和 FK506等免疫抑制剂的影响,能抵抗肿瘤细胞引发的效应细胞 Fas-FasL凋亡。 • 4、毒副作用小,无严重不良反应。 • 5、由于CIK细胞具有免疫调节和体细胞修复作用,在治疗肿瘤 的同时,大部分患者尤其是放化疗后的患者,可出现消化道症 状减轻或消失,皮肤有光泽,黑斑淡化,静脉曲张消失,脱发 停止甚至头发生长或白发变黑,精神状态或体力明显恢复等现 象,从而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
•
•
肿瘤的CIK细胞治疗
概述
• CIK细胞最早疗法是美国斯坦福大学Schmidt Wolf等于90 年代首次报道的。 • CIK是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用多种细胞因子(CD3单 抗、IL-2、IFN-γ 、IL-1α 等)共同培养12~14天后获得 的一群异质细胞。 • 该种细胞同时表达CD3和CD56两种膜蛋白分子,因此具有T 淋巴细胞强大的抗瘤活性和自然杀伤细胞(NK)的非主要组 织相容性复合体(MHC)限制性杀瘤的特点。 • 对肿瘤细胞的识别能力很强,能精确 杀伤 肿瘤细胞,但 不会伤及 正常细胞。尤其对手术后或放化疗后患者效果显 著,能消除残留微小的转移病灶,防止癌细胞扩散和复发 ,提高机体免疫力,因此, CIK 细胞被认为是新一代的肿 瘤过继细胞免疫治疗的首选方案。
肿瘤生物治疗的内容
肿瘤细胞免疫治疗的时机
1011 化疗、放疗和手术疗法
免疫疗法 T淋巴细胞 肿瘤基因治疗 树突状细胞
肿 瘤 体 积 完全缓解 108
肿瘤特异性淋巴细胞 CTL
肿瘤(过继)细胞免疫治疗的类型
• 非特异性细胞免疫治疗 LAK细胞 TIL CIK γ δ T细胞 NK细胞 • 特异性细胞免疫治疗 DC 肿瘤抗原特异性CTL 转特异性TCR基因T细胞 CAR-T/NK
• ①HSP; • ②感染细胞表面CD1分子 提呈的脂类抗原; • ③某些病毒蛋白或表达于 感染细胞表面的病毒蛋白 ; • ④细菌裂解产物中的磷酸 化抗原。
γ δ T细胞的作用机制
TIL细胞的制备与特点
• 用机械处理和酶消化方法,从肿瘤局部分离出肿瘤浸润的 淋巴细胞,加入高剂量IL-2体外培养,残存的肿瘤细胞713天全部死亡。 • 经IL-2活化的TIL与来自PBMC的LAK细胞相比,其特点是: • (1)可扩增50-100倍,在治疗中可以减少效应细胞和IL-2 的用量,对LAK治疗无效的肿瘤仍有一定治疗效果; • (2)主要由CD8阳性细胞诱导而来,在动物实验中发现 TIL杀伤肿瘤作用具有特异性;
肿瘤细胞免疫逃逸机制
• 肿瘤抗原变异与表达抗原的调变
• 肿瘤细胞的“漏逸”
• 肿瘤细胞低表达MHC分子
• 肿瘤细胞缺乏共刺激分子 • 肿瘤细胞产生大量抑制因子—肿瘤微环境 • 肿瘤细胞的抗凋亡作用
肿瘤细胞免疫治疗
肿瘤治疗的常用方法
• 手术 • 化疗 • 放疗 • 生物治疗 • 其他(如中医等等)
肿瘤的TIL细胞治疗
肿瘤浸润的淋巴细胞(TIL)
• 1986年Rosenberg研究组首先 报道了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TIL)。TIL细胞表 型具有异质性,一般来说,TIL 中绝大多数细胞CD3阳性。不 同肿瘤来源的TIL细胞中, CD4+T细胞、CD8+T细胞的比 例有差异,大多数情况下以 CD8+T细胞为主。NK细胞的标 记(CD16,CD56)在TIL体外 加IL-2培养过程中有先增高后 降低的趋势。
CIK细胞制备的流程
CIK细胞制备的关键细胞因子
• 细胞因子中IL-2 效应最强,它能促进所有T细胞亚 型增殖,虽然CIK细 胞的杀瘤活性在体外并不依赖 IL-2,但IL-2在体外可促 进CIK细胞的增殖和杀瘤活 性。 将IL-2基因用电穿孔法转染CIK后,患者血清 中的GM-CSF、IFN-γ、TGF-β水平均有所升高,外 周血中CD3+的淋巴细胞也增加。 • 进一步研 究发现IFN-γ加入CIK培养基中的时机至关 重要,在加 IL-2前24h向培养体系中加入IFN-γ比两 者同时或在IL-2 之后加入IFN-γ更能提高细胞毒性 。
肿瘤非特异性细胞免疫治 疗
肿瘤非特异性细胞免疫治疗
• LAK细胞 • TIL • CIK • γ δ T细胞
肿瘤非特异性细胞免疫治 疗的理论基础和原理
肿瘤的LAK细胞治疗
肿瘤的LAK细胞治疗
• 1982年Grimm等首先报道外周血 单个核细胞(PBMC)中加入IL-2 体外培养4-6天,能诱导出一种非 特异性的杀伤细胞,这类细胞可 以杀伤多种对CTL、NK不敏感的 肿瘤细胞,被称为淋巴因子激活 的杀伤细胞(LAK细胞)。 • 目前尚未发现LAK细胞特有的表 面标志。实验表明,LAK细胞的 前体细胞是NK细胞和T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