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展中国家国际技术转移模式的分类及评价

发展中国家国际技术转移模式的分类及评价

1发展中国家国际技术转移模式的分类国际技术转移模式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对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如根据被转移技术的配套程度进行分类,根据技术供给者在技术转移过程中的态度(积极或消极)进行分类,根据技术存在的方式进行分类(体现型或非体现型)等。

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技术转移角度看,国际技术转移模式按以下两种标准分类更能体现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技术转移的特点,一类是以国际技术转移是否以市场为媒介为标准,将技术转移模式分为以市场为媒介的技术转移模式和非市场媒介的技术转发展中国家国际技术转移模式的分类及评价蔡声霞1,高红梅2(1.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天津300071;2.南开大学科技处,天津300071)摘要:技术转移模式的选择对发展中国家国际技术转移的成效有重要影响。

以是否以市场为媒介,是否将技术作为直接的转移目标作为分类标准,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移模式可以分为以市场为媒介的正式的技术转移模式和非市场媒介的非正式的技术转移模式。

不同的技术转移模式适用于不同技术的转移,包含着不同的技术学习方式。

随着技术的发展,非市场媒介的非正式的技术转移模式正表现出优势。

关键词:国际技术转移;技术转移模式;技术学习中图分类号:F1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348(2008)09-0152-04收稿日期:2007-04-19作者简介:蔡声霞(1971~),女,天津人,博士,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制度与演化经济学;高红梅(1966~),辽宁锦州人,南开大学科技处副处长,研究方向为科研管理。

The Research on the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of Knowledge Innovation Ability on basis of BP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bstract :The paper has established an index system which judged the regional knowledge innovation ability,to evaluate knowledge innovation ability in 30provinces and cities in China by BP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d analyze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of knowledge innovation ability from different levels.It hopes these researches make up a deficit in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in the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of knowledge innovation ability.Key Words :Knowledge Innovation Ability ;BP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估。

基于BP 人工神经网络具有较高的自组织、自适应和自学习能力,能较科学地对区域知识创新能力作出客观评价,其评估方法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评价结果表明,我国30个省市知识创新能力具有显著差异性,北京、上海是我国知识创新的两大核心区,知识创新能力排序位于前10位的除了排名第6的湖北为中部省份外,其余均为东部沿海省市;位于后10位的绝大多数为西部省份;自东向西知识创新能力的梯级差异明显。

中西部与东部知识创新能力的差异,预示着东西经济差异的潜在扩大趋势。

因此,在保持东部地区较强的知识创新能力的优势的同时,中西部地区应采取有效措施,优化创新环境,吸引国内外的直接投资和研究开发人员的进入,加强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提升知识创新能力,从而从根本上扼制东西部经济差异的进一步扩大。

参考文献:[1]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2]HAYKIN S.Neural Network [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3]魏海坤.神经网络结构设计的理论与方法[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责任编辑:万贤贤)第25卷第9期2008年9月科技进步与对策Science&TechnologyProgressandPolicyVol.25No.9Sep.2008第9期移模式。

如果将常见的国际技术转移模式按照对市场的依赖程度逐渐递减的方式排列的话可依次为FDI、许可证、合资企业、授予特权、市场合同、技术服务合同、交钥匙合同、国际分包和非传统的转移渠道,如反向工程、反向的人才流动等。

另一类是根据国际技术转移是否把转移技术作为明确目标而分为正式的技术转移模式和非正式技术转移模式。

如果将常见的国际技术转移模式按照是否把技术作为明确的转移目标进行排列的话,像FDI、许可证、合资企业、授予市场特权、市场合同、技术服务合同、交钥匙合同、国际分包等都属于正式的技术转移模式,而反向工程、反向的人才流动、合作联盟和其它的非产权联系则被称为非正式技术转移模式。

不同的分类方法强调了技术转移过程的不同方面,有时一种技术转移模式兼具这两种标准的特点。

以往由于各种原因,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技术转移过程中,人们比较偏爱以市场为媒介的正式的技术转移模式,而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非市场媒介和非正式的技术转移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

这主要因为非市场媒介和非正式的技术转移方式不仅转移技术本身,还转移如何对技术进行再创新的能力。

2主要的正式的市场媒介的国际技术转移模式的含义及评价正式的市场媒介的技术转移模式人们比较熟悉,主要包括有技术含量的国际商品进出口贸易、国际技术转让、外商直接投资等。

2.1有技术含量的国际商品进出口贸易通过这种方式转移的是体现于进口商品中尤其是资本品中的技术。

人们一般认为技术在进口商品的价值中占有不确定的比例。

在所有的商品中,资本品被认为是技术含量最高的。

这种转移模式在技术转移历史的初期和各个发展中国家的初期阶段,曾经作为主要的技术转移模式,原因是当时的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基础极其薄弱,需要大量进口先进的生产设备。

根据UNCTAD(1990)的统计,1980~ 1986年期间进口到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品价值达110亿美元,是每年平均外商直接投资(FDI)的7倍,技术合作的14倍。

大量的文献资料强调资本品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作用,对资本品技术的掌握从长期来看对增长是很必要的。

同时它的重要性应该在特殊国家背景下评价。

但是随着新技术中无形的内容的增加,使得仅强调机器设备显得有点过时。

但是资本品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提供的多方面学习机会和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联系。

或许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资本品进口不再作为唯一的技术转移机制,因而其重要性已经开始降低,但是如果辅之以其它更适宜无形资产转移的其它技术转移渠道,它仍是技术转移过程中的一种必不可少的转移模式。

2.2国际技术转让或称许可证制度(Liscening)以许可证转让方式(包括专利和非专利科技成果)所进行的技术转移,通常称之为技术转让。

这是一种有偿的转移方式,技术以商品的形式在技术市场中进行交易。

它是目前国际技术转移中最受关注和最为重要的方式。

通过这种方式转移的是反映在特许使用金和许可证费用中的非体现型技术。

2.3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s,简称FDI)外商直接投资是指一国投资者在另一国投资建立公司。

在国民收入核算中,FDI包括投资者直接的投资或其分支机构的投资、其赢利的再投资等。

投资者控制着被转移资源的使用权和对公司的管理权。

以前人们把跨国公司(TNCs)和FDI视作等同的,今天的跨国公司参与了各种类型的关系和协议,FDI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大量的合作协议如合资、分包、赋予特权等都是对传统的FDI的补充。

2.4合资企业(Joint Ventures)指一国投资者在另一国与该国的企业合资建立公司。

合资企业是比较普遍的一种形式。

投资方出于对获取利润的考虑,会向合资企业转移部分技术和生产管理经验。

3主要的非正式的非市场媒介的国际技术转移模式的含义及评价非正式的非市场媒介的技术转移模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企业联盟、分包、技术援助、技术交流、技术窃取等。

其共同的特点是技术不是在市场上购买或出售。

3.1企业联盟企业联盟可以定义为各种形式的公司合作。

这种合作不是直接投资,也有别于合并或收购。

联盟的概念假设相对独立的代理人的存在。

合作联盟是企业间网络关系的扩展。

企业联盟在以下两点存在着不同的意见:联盟是否是双向的技术流动;它是否不仅仅包括技术和R&D联盟而且包括生产和市场联盟。

一般认为,在联盟中的伙伴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

例如UNCTAD定义联盟为技术伙伴关系,强调伙伴之间的技术和知识的双向流动。

从广义上来理解,合作联盟不仅包括技术而且包括生产和市场联盟,如调拨和装配协议,服务和赋予优先权合同。

这些新形式的协议不是对FDI的替代,而是对FDI的补充和扩展。

3.2分包(Subcontracting)分包是一种随着零部件生产的国际范围内采办而发展起来的技术转移机制。

虽然参与者在形式上是独立的,但实际上处于一种半融合状态。

UNIDO定义分包为主厂商针对某种商品的零部件生产和装配与分包者建立订购合同,由主厂商出售最终的商品。

分包作为一种生产网络最初诞生在1970年,主要是由于技术变得越来越复杂,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加,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使得一个企业很难掌握生产产品的所有技术,进行产品的改进和创新,应对迅速变化的市场需求。

为了使生产过程更加便利,一个企业(主厂商)可以针对某个蔡声霞,高红梅:发展中国家国际技术转移模式的分类及评价153··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年产品的零部件、子装配线或最终产品装配向另一个企业(分包商)订货,要求分包商按照主厂商的要求进行生产,这时分包关系就产生了。

现在分包已不单是生产网络的一种形式,也成为技术转移的一种方式。

分包作为一种企业间的制度安排,使主厂商与分包商之间建立起了长期的技术联系,主厂商为了使分包商按照它们的要求生产产品,经常要对这些分包商提供技术帮助,可以说主厂商充当了分包商的技术培训学校的作用,就是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技术发生了转移。

分包是一个含义比较宽泛的概念,许多关系形式都可以成为分包。

一种分包的形式是外加工,产品从一国运到另一国进行加工,这种分包通常免除关税。

相关主题